设计e周 经验观点 设计资讯 查看内容

十家建筑事务所,十二位建筑师——中国新生代中青年建筑师中坚力量

2013-8-20 12:46| 发布者: 0eat0| 查看: 24273| 评论: 2

摘要: 每年,中国的建筑量占全球建筑总量的一半,但是那些在中国留下标志性建筑的建筑师,往往是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偶尔有几个国人熟知的中国建筑师,也就是贝聿铭、张永和、王澍、刘家琨、朱锫……但是中国建筑师并 ...


张雷:建筑就是对立统一

  张雷常因为喜欢耍酷而被同行拿来开玩笑,但他的建筑却包含着强烈的哲学思辨意味——他多年不变的设计思想是“对立统一”,把完全不一样的东西体现在一个建筑里,比如新与旧、动与静、强与弱、虚与实、人工与自然。

张雷,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合伙人。代表作:四号住宅、诗人之宅、混凝土缝之宅、扬州三间院。

建筑师及事务所获奖情况
2008 年 事务所被美国《建筑实录》评选为全球设计先锋事务所。
2009 年 被英国 ICON 杂志选为全球 20 位最有未来影响力的青年建筑师。

  张雷的外形非常有“江湖大哥”的气势:长发已经蓄了多年,坚持只穿黑色的衣服,墨镜在外户是从来不摘的。

  采访开始之前,记者先向张雷证实了几个“江湖”上关于他的传言:爱穿皮衣,喜欢吃肉,从来不看电影,也不吃午饭——这些都是生活中真实的他。不过,这个极有个性、外表又很酷的建筑师却并不难相处,他的性格其实非常温和健谈,甚至还会帮摄影师支招:“叶子挡住脸一点,有点神秘感比较好。”

  张雷儿时的梦想是设计航空母舰,他一心只想到上海交通大学读船舶设计专业,可他父亲为画画出色的儿子选择了建筑专业。后来即便是考取了东南大学建筑系,他也没有觉得自己以后会是个建筑师。

  张雷“混凝土缝之宅”,楼梯的设置,使住宅的左右两组垂直单元拉开并形成裂缝,形成空间立体化和视觉化(摄影Iwan Baan)。

  那个时候张雷有很多兴趣爱好,喜欢舞蹈和摄影,还爱读诗、写诗,头发长及腰间,是个标准的文艺青年。“唯一的遗憾是大学里没谈恋爱。”张雷开玩笑说。

  1988 年从东南大学毕业,张雷留系成为老师。那一届学生里出了不少人才,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就是他的同学。1991 年,张雷获得了公派瑞士留学的机会,回国后他继续在东南大学任教,但那时候他依旧没想往建筑师的方向发展。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张雷曾经谈道:“有一次带着学生们去建房子时,我才开始对建筑设计有兴趣。看着设计的图纸,自己的观点最终慢慢成形,成为一栋实实在在的房子,这个过程是很幸福的。”2000 年,张雷来到南京大学任教,那个时候他才决定成立自己的工作室。相比一毕业就进入设计院或者自己出来单干的建筑师,张雷的起步虽然较晚,却发展得非常快,只用了不到 10 年时间,他就把工作室推上了美国《建筑实录》2008 年全球 10 大设计先锋事务所之首。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展览馆中的视觉要素几乎完全被符号化。

  对立统一,是张雷多年来总结的设计思想。他希望建筑都有一个对立关系,然后统一,也就是说把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在同一事物里得到体现。比如他设计的南京混凝土缝之宅,就是新和旧的对立关系,有些项目则是强与弱的对立,或者人与自然的对立。他亲自带我们去看了他为中国国际艺术实践展所做的四号住宅,这栋建筑位于接近山谷的缓坡上,前面是山林里自然形成的排洪沟,背后则有一处小山丘。建筑由 5 个立方体叠加而成,顶上还有一个露台。“ 中国传统的房子是有中心的,比如民居的院子是中心。

  中国人喜欢院子,因为在院子里你会感觉天和地都是自己的。四号住宅露台的功能有点类似传统民居的院子, 是建筑、人、自然交融的场所。”张雷说,“虽然建筑的外观是个立方体,但每一层之间的裂缝是非线性的,这就是种静态与动态的对立统一。”

  “诗人之宅”的王宅砖墙,每一处墙面都是空洞、凹半砖和凸半砖砌法的混合(摄影Iwan Baan)

  位于南京高淳的诗人之宅是张雷另外一个为外界广泛关注的代表作。诗人住宅延续了张雷惯用的“院落”主题,建筑由两个 L 形平面构成,分别采用了三合院和四合院的布局,对应于西面及北面的湖面。建筑以邻近砖窑生产的红砖作为主要材料,每平方米造价只有 800 元,工人在垒砌的时候采用了两至三种砌法的混合,形成一种外凸和内凹相间的韵律感,让普通的红砖楼看起来又很有艺术性。从外观看不到建筑的大门,只有一条狭窄的缝隙表示入口。

  内部则采取开放模式,虚空的部分则分别被设计成前院、冥想院和天井等场所,并将几个连续而有层次的空间组织在一起。

  除了这些具有实验性的建筑作品,张雷更加关心的其实是贴近民生的一些项目,用最简单、最直接明了的方法,来回应复杂的需求。“1998 年发生的全国性洪灾对我影响很大。洪灾发生后,我和几个朋友去南昌做义工,帮助灾后重建。但是政府给每家五千元补贴,这点钱能给灾民造怎样的家?当时我只有一个信念,怎么用最合理的方法、最低的造价把房子盖起来。这个概念也延续到了今天。”

  张雷为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设计的四号住宅(摄影姚力)。

  如今张雷的事务所正在参与的项目之一,是拆迁安置房的建设。“拆迁房是个很特殊的项目,因为拆的不止是房子,还有人际关系。居民被迫搬离原来熟悉的居住环境,如何让他们在新的社区获得安全感?如何还原他们原本的生活习惯?为此我们归纳了 35 个要素,新社区将符合所有这些要素。”

  虽然设计过很多漂亮的建筑,但张雷自己的家却不怎么讲究。“我对自己的房子就三个要求。”张雷告诉我们,“第一,离市区近。第二,要精装修的。第三,空调系统要好。”

  或许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张雷的女儿也奔赴美国学习建筑,只不过因为“实在太辛苦”,一年之后就转学了房地产。张雷说:“女孩子搞建筑确实挺辛苦的,一点私人时间也没有。” 

柳亦春、陈屹峰:遗憾的是没有被实现的设计

  这两个人,一个开朗健谈,一个含蓄内敛,互补的性格使他们合作搭档 10 多年。事务所成立来,他们始终将设计师的数量控制在12人之内,也不愿从建筑师转变成经营与管理者。

柳亦春、陈屹峰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代表作:螺旋艺廊、上海青浦的夏雨幼儿园、嘉定新城幼儿园、青浦青少年活动中心。

建筑师及事务所获奖情况:
2011 年 被美国《建筑实录》评选为年度全球 10 佳“设计先锋”。
2010 年 WA 中国建筑奖佳作奖。
2009 年 美国《商业周刊建筑实录》评选的最佳商用建筑奖。

  采访之前听说柳亦春曾是个叛逆的摇滚青年,没想到他一开口就把我们逗乐了:“前几天朋友发给我一副对联,说给你们听听吧。上联:一天晚上两个甲方三更半夜四处催图只好周五加班到周六早上七点画好八点传完九点上床睡觉十分痛苦。下联:十点才过九分甲方八条短信七个电话居然要六处调整加五张图纸四个小时交三个方案两天周末只睡一个小时。横批:用第一稿。”

  建筑师被甲方折腾到接近崩溃的状态,就在这样的调侃中被消解了。可见柳亦春真的是个很随性的人。柳亦春交友广泛,在圈里人缘很好,经常在建筑圈的各种场合都能看见他的身影,人称“柳公子”。2001 年,他和同在同济建筑研究院工作的陈屹峰,一起辞职创办大舍建筑事务所时,也没有太多的纠结。

  当年和他们一同创业的还有庄慎,三人经历了一段“中国合伙人”时期,后来庄慎脱队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阿科米星,陈、柳二人的搭档关系倒是维持了十余年。谈到相处的“秘诀”,陈屹峰说其实就是对建筑理念的共同追求。

  大舍作品青浦青少年活动中心,位于青浦老城东侧的新城内。设计的出发点是在城市环境的背景中,探讨构建人性化的小尺度公共空间序列的可能性,并以此来重构传统江南城镇的记忆(摄影姚力)。

  “大舍”这个听起来颇有儒学意味的词,时常被人误解为代表着中国特色的设计。“其实我们不太喜欢‘中国特色’这个标签,如果非要用几个关键词来形容大舍的设计风格,应该是现代的、抽象的、地域性的。”陈屹峰告诉我们。实际上, “大舍”来自于德文“deshaus”(和房子相关的)的音译,而“舍”又恰好是《说文解字》中与建筑相关的一个象形字,“大”则是古代对事物的尊称。“这也许暗示着我们的建筑理应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关联,也就是所谓的地域性。”

  从设计院跳出来之后,虽然有了可以选择项目的自由,但二人依然需要面对许多困扰中国建筑师的问题:比如政策法规的限制、行业体系的不规范等等。

  螺旋艺廊创造了一种从风景中进入建筑的方式。

  “国内不允许私人拥有土地,所以没有那么多像国外那样好看的私人住宅。

  同样,因为没有很好的结构工程师的配合,国内很多建筑师要身兼数职,做设计就不是那么纯粹的事。”柳亦春说。

  或许是巧合,大舍参与的多个设计项目的服务群体都是青少年或者儿童。目前二人觉得最满意的作品是位于上海青浦的夏雨幼儿园。翻看幼儿园的设计规范和江南园林的平面,我们不难理解大舍构思的初衷,其中每个单元里必需的室外活动场地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江南园林中的院落布局。当高大的乔木植入各个院落,建筑在空中被化解,而最终的建筑形象也因这些树木而生机勃勃。这一设计为大舍赢得了诸多建筑界的荣誉。

  上海青浦的夏雨幼儿园是大舍最满意的作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江南园林中的院落布局。

  虽然在工作上合作默契,私下里的两个人性格并不相同。柳亦春在大学里就是个很有个性的小伙子,据说当时还是“长发飘飘”的摇滚青年标准扮相。今天的他依然对文学、音乐和电影保有兴趣,时不时还会到豆瓣上进行“文学创作”,平时喜欢看侦探小说和悬疑剧,还自嘲说是国产家庭伦理剧和日韩偶像剧的忠实观众。聊到电影时,柳亦春尤其兴奋:“当年《将爱情进行到底》就是在我们院拍的,那时候王学兵就坐在我的座位上,我还教他怎么演才更像学建筑的呢!”于是我们借题发挥,让他谈谈对《致青春》里那个“抢救模型”的经典镜头的看法,他笑着说:“那个模型啊,业内人一看就知道不是建筑系学生做的,一看就是房产公司做的,说不定是从售楼处拿来的。”

  嘉定新城幼儿园,以坡道为主要交通联系的中庭提供了超越日常经验的空间体验(摄影Zhang Siye)。

  相比之下,陈屹峰的个性更加含蓄,他爱看的书也偏向文史哲一类,说自己有的时候会有审美洁癖,“觉得能看得入眼的东西越来越少了”。这个当年江苏昆山的高考状元,小时候从家里订的《科学普及》杂志上受到建筑启蒙,高考填写志愿时就直接选了建筑学。这个做事一直中规中矩的好学生,当年也曾让人惊讶地放弃了直升博士的机会。“不过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实践建筑师,真正地去把房子盖出来,所以就放弃了这个机会。”

  2011 年,大舍被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刊《建筑实录》评选为年度全球 10 大设计先锋之一。公司成立 10 余年,团队却还是维持在只有 12 名设计师的规模。陈屹峰告诉我们,如果扩大规模,就必须在管理与经营方面投入更多精力,而由建筑师转化成经营与管理者并不是二人的本意,所以还是希望保持这种创作型工作室的模式,从而保证每个设计都有比较高的品质。陈、柳二人认为,好的设计不应该拘泥于任何材质或者形态,而是那些解决了具体问题,让人用得舒服,又能有所思考的问题。很遗憾的是,有的设计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最终被呈现出来,这些半路夭折的建筑,不仅断送了一些可能非常好的设计,最重要的是少了一种探索建筑可能性的机会,这是他们认为最大的遗憾。在大舍的办公室内,就陈列着这样一些未能最终实现的建筑模型,用来纪念那些“未完成品”。



惊呆

大哭

感动

晕倒

口水
cheeer6722014-10-14 12:15
好想去~~~
回复
tommydingdxy2014-6-16 22:39
我想知道的是有多少人才能成为,这样圈子内的建筑师啊,大多不过画画图罢了,还有不同意的是,什么叫找不到好的结构师没法纯粹的做建筑,正是因为这帮天马行空的建筑师,连基本的物理法则都不懂,才弄得结构师叫苦连连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立即注册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