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建筑设计作品 于 2019-7-8 08:55 编辑
本文转自TransAxis(ID:transaxis)
精彩大图大图呈现
▼
嗨喽大家好呀!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全国联合毕业设计中苏州科技大学韩佳秩、黄思源组“鸿篇巨制”的城市设计作品~城市设计通常是建筑本科高年级学生必须要接触的课题,面对城市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做建筑设计时更多的感性与审美艺术已经不足以简单解决问题,系统性思维与策略愈发重要。
毕业设计课题为“复杂性与矛盾性”中的城市与建筑设计,他们以类型学的研究为基础,提出“时空叠变”的概念。在设计部分,他们提出“网格重塑”、“类型拓扑”、“转译重构”、“层叠分形”的策略,进而在场地内部形成“街-坊-市”的过度关系。建筑设计部分在城市设计的逻辑下进行再次的转译重组,形成单体的组织逻辑。整体在理论研究、现场调研、设计策略等几个部分都有很高的完成度。
——————————
文字:韩佳秩
距联合毕设结束已十多天了,在洪杰(H)和王孟永(W)老师的指导下,我和队友一整个学期的奔波熬夜,辗转于中国南北城市之间,看了北国海岸的日出日落,听了南城古镇的细雨连绵,最终为这次设计画了圆满的句号。这也是我首次在城市设计的尺度下,用“类型学”的理念,对历史和空间进行梳理和更新设计。下面和我一起来回顾毕设之旅吧~
先来看下课题任务书概况
本次毕业设计课题选址位于中国山东省烟台市的太平湾码头片区。以“矛盾性与复杂性”为背景,设计涵盖城市、建筑、空间、技术等各个层级。设计内容分为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两大部分。城市设计部分要对基地范围内进行城市的功能和空间策划,对基地与周边环境的整体功能定位、结构布局、交通(机动车/行人)联系、景观结构关系、街区格局等做出相应的研究设计。建筑设计部分要完成基地内部某地块的整体性设计,并对重点建筑空间做详细刻画。
课题背景为“矛盾性与复杂性——烟台太平湾码头片区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而烟台存在两个明显分异的起点——以海防城郭和渔村为核心的传统聚落和以对外商业为目的的西方城市与建筑空间构成。随着城市的发展,在当下的城市空间中也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我虽是山东人,但以往在苏州所做的课题多以江南水乡为背景,这与齐鲁文化的内涵差别甚大,故第一次看到这个课题就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
挑战的开始
基地调研
三月,烟台的海风阵阵,瑟瑟发抖中我们开启了十天的调研旅程。可第一天就给我们来了下马威,基地的尺度之大、现状之繁琐远远超出我们所想。
为了尽快系统性的获取基地信息,我们采取结合行径地图场景标记的方式,分别对基地周边和基地内部进行调研,而基地内部又划分为“街-坊-市”三大区块,各自进行信息整理。从而导出功能、交通、绿化及空间结构等信息概况,并提出问题所在,为后面针对性的概念引入和设计策略做好基础。
基地周边调研
STEP1:基地区位概况
基地位于烟台城区的中心位置,面向黄海,临靠北马路,紧接烟台山景区,并沿朝阳街形成了历史街巷,有较好的交通、文化、景观资源。
STEP2:周边功能分析
周边功能多以居住区与现代商业为主。但由于前期城市架构疏于规划,导致新建的现代建筑与历史建筑间产生了功能矛盾。
STEP3:周边交通分析
基地临靠烟台火车站,汽车及港口客运站,并且我们通过定位周边各个公交站点,发现交通服务覆盖率较高,满足正常外来游客的路径需求。
STEP4:公共空间分析
周边海—城—山的环境格局中,城市与山海自然环境脱节严重,城内公共空间与绿地紧缺,且现存的几处辐射范围小,难以形成连续的城市景观步行系统。
STEP1:内部功能现状
基地内部由于前期疏于管理,内部新建功能分布零碎且存在功能矛盾,商业流线不连续,公共空间不开放。
STEP2:内部交通现状
我们通过几天的调研行走发现,基地内部仍缺少贯通东西商业、文化区的街道与枢纽。且道路体系划分模糊,无法配合功能形成景观、文化、商业等划分清晰的脉络。
基地内部现状信息庞大且复杂,为了进一步获取人行视角下的信息要素,我们选择分区调研。
而通过内部调研的城市结构梳理,我们发现由东至西基地在功能、体量、空间模式上有明显的差别,可以此划分为朝阳历史街区为 “街” 、现代居民小区为 “坊” 、红利渔市场为 “市” ,逐一攻破。
“街”——朝阳历史街区
朝阳历史古街经历了近百年的文化冲击,融入了古今中外的多类建筑,但因前期城市新建体量并未考虑界面要素,导致多处城市界面断裂。且由于部分历史居民区的商业改建,形成了居住与游客的功能使用冲突。
我们通过调研统计,绘制出历史街区不同保护等级的历史建筑分布,与建筑层高分布,以此来权衡影响城市架构的建筑体量与重点保护的历史区块。
“坊”——现代居住区
居住区的位置对城市架构造成了“断层”,且内部缺乏居民服务设备与公共活动空间,虽临近码头与烟台山,却因空间格局闭塞难以形成良好的活动行径。
“市”——红利渔业市场及滨海码头
渔业市场紧邻海岸,将滨海空间全部封闭,没有余留任何公共空间;且废旧工厂与历史住宅再用率不高,造成了大量的空间浪费。市场内部功能单一,全天内除部分集中时区进行买卖外,人流与活动严重不足。
经过对基地周边、内部的调研,我们对此处的城市定位与问题归纳有了整体的把控,确定了“街-坊-市“的城市演变格局。同时梳理出了功能、交通、公共空间等现状问题点,为接下来的设计研究与思维拓展做了第一步的铺垫。
灵机一动,见微知著
“叠变”概念导入
调研结束回到苏州后,开始了第一次case study,从之前的调研信息入手,由于基地内部商业与居住等功能、空间模式的混杂,让我突然想到了鹿特丹集市住宅。传统买卖与住宅功能的竖向混合,这虽为建筑尺度的案例,但却引发了我从城市角度的思考。
可否把这种竖向分层的思维引申到城市尺度?一方面,针对基地原有的历史记忆可以保留在底层,不受破坏;另一方面,竖向分层可以解除市场及公共空间对时间、场所的限制,实现多维度的活动同时运营。
因为我是Koolhass的忠实迷弟,对其研究实践的建筑学戏谑式理念十分痴迷,我认为建筑的逻辑应诞生于社会与空间的相互作用里。而库老师也曾说过:混乱的亚洲城市和安静整齐的欧洲城市相比,更加激进而具有当代感,在N层裸体,带着拳击手套吃着龙虾,这就是21世纪的行为。而“分层“的概念,恰恰可以实现这种”鱼龙混杂“的城市状态。
这种城市更新思维让我非常兴奋,因为时间、空间多个维度的分层会产生丰富的社会活动场所,且解决了“矛盾性”问题,也形成了城市更新的主要操作手法。由此,我们进行了大量分层理念的城市案例研究。
如巴黎塞纳河左岸的城市更新,在原有历史遗留轨道上新设交通路网,完成交通层面的竖向分层,保留历史印记的同时,又解决了现代的城市的车行、人行需求。
两位指导老师,W老师与H老师对我们的概念引入进行了认可,但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的思维引导:1、城市分层理论的思维应该与“形变”结合。2、对历史与空间的分层形变的权衡标准是什么?需要明确指出。为此,我们又进行了设计逻辑整理,并绘制了多版的思维导图。
破除瓶颈,切入设计
“类型学”视角引入
确定设计概念方向后,我们却在分层叠变的“权重”依据上遇到了第一个瓶颈,缺少城市设计分层与变形的操作手法及切入点。即要对什么进行叠变?叠变的标准是什么?且叠变操作后又能产生何种结果?
苦苦消磨纠结了近一周,好在W老师及时点破:可从历时性的角度出发,以“城市类型学”为基准进行“街-坊-市”的类型转译。“类型学”,可提取出基地内部的历史脉络与元素,依据新的功能形式要求,完成尺度及组合模式的“变形”,形成新的“单元”进行空间组合,完成“叠变”。这样可以在保持了街巷肌理、历史记忆的前提下,又完成了整体的修补与更新。对此,我们又进行了大量相关理论的研究梳理。
破除了瓶颈,我们便加紧速度,开始了第一阶段的城市设计部分。
首先提取出城市肌理与各级城市道路,进行城市网格划分。通过信息整理,我们把城市问题归为四大部分:
QUESTION1 网格破裂 随着朝阳街区带动的经济辐射,原有的建筑布局与补入的现代商业区块产生矛盾,使网格发生变形,公共空间缺乏。并且缺少贯穿渔业市场—朝阳街区的人行步道与景观系统。
QUESTION2 时间断层 沿历史线产生了街区的截断,产生了文化历史的断层,区块与区块间尺度、比例失衡,缺乏过渡空间。
QUESTION3 体系残 居民区—渔业市场缺乏自主的区块体系,难以形成“街-坊-市”的邻里关系,没有相应的社区服务与公共参与性空间。
QUESTION4 组织混乱 不同方向的人流与不同区块的服务对象无法有效的组织。时间、空间分配不匀。
针对四大问题,又相应提出了“网格重塑”、“类型拓扑”、“转译重构”、“层叠分形”的解决策略。并针对策略进行了案例研究与设计操作设想。
城市架构的整体性梳理
STEP1:强化路网系统
首先确定并修复主要的城市道路,划分为“街-坊-市”联系、历史街区、景观漫游、滨海沿线、居民生活这五类道路体系。
STEP2:设置公共空间
依据划分的道路体系,设置公共空间节点与绿化分布。
STEP3:网格修复
修复并强化城市的网格结构,还原城市肌理。
STEP4:拆除建筑
依据修复的网格系统与绿化空间决定拆建、改建的建筑体量。
STEP5:功能体块补入
确定要补入的网格区域,形成并恢复完整的格网体系。
STEP6:空间体系划分
依据所保留的功能进一步划分绿化、停车及公共空间系统。
至此,已完成了城市设计的初步架构调整,进行了城市网格的重塑。为接下来的城市类型学转译,及分层、变形确定了框架。
分区联系,全时激活
“时·空”叠变
下面,来到了城设部分的重头戏,开始基于朝阳历史街区的建筑类型进行类型拓扑及转译重构,进而分区依次完成层叠分形。
城市设计分为了三大区块:朝阳历史街区、居民住宅小区和滨海沿线区,下面分区依次进行操作展示。
STEP1:提取类型元素
我们以朝阳街区建筑单体或群组的元素为划分标准,在开放性、组合的复杂程度两个方面进行分类,内涵四种时间线,并以此为转译重构的基础。
STEP2:拓扑转译
在此基础上,依据新建或改建区块的功能形式要求进行类型重组,生成新的转译类型,对朝阳街区进行补充和强化。
STEP3:街区系统重置
通过一系类的类型学转译,形成新建、改建、修缮等多个更新系统。
STEP4:分层叠变
沿步行漫游街道设置二层平台与公共空间,强化竖向分层,同时让平台游客与底层历史建筑产生时间与空间的对话。
以点连线,以线成面,基于空间与功能完成朝阳历史街区的全时激活。
居民住宅小区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方面隔断了朝阳商业古街与渔业市场的道路联系,另一面是缺乏足够的公共空间。故我们采取竖向交通体系分层叠加的策略,联系东西向的商业道路,同时对小区、码头、海岸等进行联系,为居民提供足够的活动场所与休闲空间。
滨海沿线区:
首先,我们对包括码头、红利市场在内的空间进行功能重组,形成艺术文化、休闲娱乐、商业娱乐等功能分区。
继而对滨海沿线的不同功能空间进行逻辑形态的逐步推敲,完成分层、变形。
同时提取出码头重要的历史轴线,在基地内部设置多处轴线的呼应。创造滨海沿线的视线关系与空间序列。
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三大区块通过连续的分层街巷相互渗透,以及通过滨海沿线进行功能活动的联系,从而形成“街-坊-市”的整体时间、空间叠变。
期中答辩前最后挣扎
建筑竖向层叠
4月初,正是苏州一年里气候最舒服的时段,适合安静的坐在窗边,看看风景,聊聊琐事,吃吃下午茶…可临近期中答辩,来不及享受这微风细雨。在城市设计结束后,我们又全身投入到了建筑设计部分。
为了充分体现“时·空”叠变的概念,建筑设计部分我们选取了渔业市场整个区块进行设计(选地一时爽,后期悔终生…信心满满的选了近十五万建筑面的场地,后面画平面图时才发觉这不可思议的任务量)
建筑设计基地选址范围
拆除障碍,保留历史
首先我们建模还原渔业市场的现状场地,拆除影响区块格局的现代建筑,保留历史工厂和部分住宅,及现存的买卖场地,然后从“空间”入手进行设计。
建筑设计平面与剖面草图
建筑部分设计前期我们已大体有了思路,要在城市设计的逻辑下进行推导。为了贯穿“时间”、“空间”的叠变,我们采用剖面和平面同时构想的方式。
平面构想:
STEP1:尊重历史,强化轴线
由太平湾码头拾取重要的基地斜向轴线,在建筑设计内部进行呼应。
STEP2:街道贯通
设置二层码头平台强化对望关系,同时架设竖向交通,联系渔业市场与朝阳商业古街。
STEP3:功能补入
对基地内部进行功能植入与填充。
STEP4:流线划分
确定不同人流与人群的内部流线关系。
STEP5:设置公共空间
强化市场内部的“街-坊-市”过度关系,增设两处对望的市民广场与剧院。
STEP6:新旧包裹
确定基础的平面功能布置,使渔业市场在平面上形成新(现代文化与商业)旧(传统渔市买卖)包裹的关系。
STEP1:南北向的叠加关系
南北向1-1剖面中,我们设想创造上层现代文化、商业与下层传统渔市买卖的层叠对比。
STEP2:东西向的对望关系
东西向2-2剖面中以两处折叠剧院形式的公共空间,形成相互对望的关系。
STEP3:实时的活动变化
剖面及露天剧院的构想意向图
根据全天的功能时间线分配,在剖面上进行不同性质的活动、场所演变,如日常集市、节假排队,市政活动等。
有了平面、剖面的设计策略,我们开对层叠的“顶”,进行具体的形式逻辑推导,进行了多种尝试。
TYPE1 模数折叠式: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玩过折纸,我们想用简单的折叠方式,依据高度要求进行翻折,形成统一且连续的屋顶形式。
想象固然美好,却受到了H老师与W老师的吐槽:太理性,像个高铁站,缺少市井氛围……
TYP1, OUT…
TYPE2 大跨悬挑式:
要是说到逻辑体系的氛围营造,那屈米老师可谓是当今翘楚,经典案例“拉维莱特公园”便是多层逻辑的叙述性体现,空间理性却不单一。经过我们对屈老师案例的排查学习,采取了其“北京798”方案的改造手法,新旧各立,产生强烈的空间碰撞。
意料之中,H老师与W老师又进行了否定:尺度太猛,形式过于暴力,需要破解与场地内部进行联系…
TYP2, OUT…
TYPE3 两者的结合与打破:
好在老师们及时提出了调整策略:可以把TYPE1与TYPE2进行结合,在一定逻辑模式下,采用较为碰撞的关系,与场地发生关系。同时对体量进行破解,产生起伏,并对交接空间进行细节刻画。
在经过一系列推敲后,总算有了些形态推导的眉目(仍在存在很大的体量、空间联系问题,只不过临近期中答辩,没时间继续修改了…)。
底层渔市空间与上层商业空间层叠
至此,我们已经完成了建筑部分的初步设计,从概念上实现了从城市规划到建筑内部的“街-坊-市”层叠变形。此时的我们,已经疲惫不堪…
4月中旬,在教室的深夜经过无数次奋战后,我们踏上了去福州的中期答辩之旅。正逢南方小城的细雨天,阡陌邻里的景象稍微缓解了我们长期的疲惫。(其实答辩的前一晚,我还在通宵为明天一早的汇报整理文件…)
期中答辩很顺利,各校老师对我们基于类型学的城市设计表示了认可,与此同时,也对我们的建筑设计部分提出了一些建议:
1 建筑部分的体量有欠推敲,过于密集,需进一步破解变形
2 “时间”与“空间”的叠变不够明显,需突出局部亮点
3 建筑内部需增设部分高层塔楼,以满足城市发展的经济需求
自我质疑肯定的反复
“时·空”叠变实现
回到苏州后,我们开始着手解决答辩时提出的建筑设计问题,可做设计加法容易,减法难。如何破解建筑体量,生成内在逻辑?面对这浩大的工程,我们经过一系类案例研究与尝试后,进入了毕设的第二个瓶颈,设计进度迟迟推不下去。
中途甚至推倒方案,想重新进行形式整理。
好在W老师及时指导,建议我们按之前的逻辑,以“类型学”为媒介,进行建筑单体的空间、形态转译;而单体联系从剖面入手打破,分别创造沿街、内街、沿海几处重要的节点,同时加强东西向的横向联系,破解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们依据朝阳历史街区提取的类型元素,依据新功能形态进行在尺度和空间上进行改变,并结合建筑内部的空间要求进行具体的形态处理,完成建筑单体的转译。
以此类推,我们对建筑场地内的所有建筑单体都在类型学的基础上,依据具体的空间、形式要求进行了转译。
转译出单体的具体空间后,我们在期中答辩推导的整体形态的基础下,保留局部的“层叠”空间,并依据空间需求进行“变形”,消减体量,做进一步的联系与体量打破。
经过几轮的方案修改和推进,在W老师与H老师的齐力帮助下,建筑设计的整体形态终于破解,且建筑单体间相互联系,又自成逻辑。突出了场地中部的渔市买卖,并与艺术馆等文化场所相连,形成社会多种活动的时事共营。同时破解的场地形成内部公共空间,强化建筑群的体量节奏与形式,真正实现了“解构”与“变形”。
于此同时,两位老师也对空间细节进行了优化和进一步推敲。
NODE 1 滨海-社区 对滨海露天展场与居民服务区悬挑进行联系,形成通径。
NODE 2 塔楼-平台 在室外扶梯与高层间插入层层的跌落平台,与烟台山形成良好的视线联系。
NODE 3 滨海沿线 在滨海休闲码头、娱乐场地及建筑间设置通廊与平台,形成活跃的空间序列。
NODE 4 塔楼 添设三处主要塔楼,并对其之间的形态做呼应。同时进行高层平台退让,形成与烟台山的视觉联系。
“时·空”叠变,可拆解为建筑“历时性”与“空间性”两方面的层叠与形变。为突出“历时”与“空间”的理念,我们对部分空间视角进行强化处理:
“历时”叠变视角1:历史记忆的横向联系
两条从朝阳街延续到红利市场底层的主要贯通廊道,抹除了时间断层,延续了历史记忆。
“历时”叠变视角2:历史形态与现代空间的碰撞
左图三层漫游平台的路径联系了两处屋顶,一处为历史建筑的保留屋顶,一处为新建的现代屋顶,在结构、材料上产生时间的横向对话。右图新加的居民服务悬挑平台与渔市场历史建筑的屋顶在空中微微相碰,形成一种微妙的碰撞关系。
与高层塔楼相接的桁架玻璃屋顶,与底层的历史遗留建筑想成竖向上的空间对话。
“历时”叠变视角3:历史工厂的改建
工厂改建后效果示意
保留工厂主要结构的同时,开放底层空间,强化渔市场的交易氛围,上层增设文化、休闲类的空间,如美术馆、电影院等,突出功能上的时间演变。
“空间”叠变角度1:社区服务与商业的对接
紧靠居住区的社区服务、活动中心与商业建筑呼应对接,形成斜向的交接点,同时在北马路形成一处开放的公共入口,打破并活跃了建筑空间。
“空间”叠变角度2:传统渔市与商业空间交叉
渔市-商业空间剖透示意
现代商业与传统渔市在三维的空间中相互穿插连接,并且植入文化艺术等功能,形式了多样的复合空间。
“空间”叠变角度3:滨海码头的空间分层
沿廊、海上沿线、平台、码头、露天舞台等相互分层并联系,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滨海活动空间。
建筑总平面图
至此,我们已全部完成建筑部分的设计(实际已经累到麻木,睡眠严重不足…)
万事开头、中间、结尾难
平面及方案表达
到了最后阶段,留给我们完善平面、渲染效果图、制作模型的时间已非常少,为了不影响最后效果,我们最后两周每天只睡两到三个小时,同时中间穿插我申请UCL的教授面试、竞赛等,可谓是疲惫不堪。
平面绘制
W老师和H老师前后对我们的平面进行了多次修改,解决了消防、空间细节等诸多问题(这应该是我画过最大最耗时的平面图了…)
建筑一层平面图
图纸表现
模型是在中期答辩去烟台的前一天通宵完成的,还要感谢学弟学妹们的帮助~
制作模型后,学弟们穿着学士服一起在教室的天台拍毕业照。
最后的最后
答辩与感想
6月11日早,我们前往烟台进行最终的答辩,因为准备的很充分,过程很顺利,全国联合毕设的各校老师也对我们的城市与建筑设计表示了赞赏。这次通过洪杰与王孟永两位老师的指导,在城市设计的尺度下,以类型学为基础对当下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商业、文化空间进行了历时性的思考,收获非常大。
答辩结束了,也意味着我们大学历程也即将结束。当晚,我们与同课题的其他小组成员一起来到附近的海边,星空之下,呼喊与笑声为毕业设计,也为大学画了圆满的句号。
设计作者
韩佳秩 95年山东人,曾任建院学生会主席、建筑协会主席,爱好音乐、绘画。现已准备出国继续建筑学习,期待能认识更多的小伙伴~
黄思源 96年湖北人,点歪技能树的斜杠青年。爱好摄影,绘画。现已工作上海,希望以后能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文字 & 配图:韩佳秩
编辑:王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