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建筑类] 树立中国特征的建筑理论体系

3116 6
于子小样 发表于 2013-4-13 10:33:1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树立中国特征的建筑理论体系

一、建筑理论有没有民族(和地域)特征?
    今天中国正在中止绝后范围的树立和建造活动。在这样的形势面前,我们深切地觉得我们的理论树立严重地落后于理论,致使在设计和建造中呈现了较大的盲目性。有的同志认为,当前我国建筑理论最大的风险是“跟风”;也有的认为“千城一面”是当前树立中的主要问题。我认为:“跟风“也好,”千城一面“也好,都反映了我们建筑理论的贫乏和落后。
   

    在中国正在中止的大范围树立中,我们能够察觉一种激烈的“赶超”认识。沿海城市要“赶超”世界先进,正在希冀建造“世界第一”或至少是“亚洲第一”。地域城市要“赶超”国内先进,正在希冀建造“本省第一”或至少是“本地第一”。这种“赶超”心理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气,但是它必需树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否则将会带来可怕的结果。
   

    毫无疑问,建筑有全球的共性,但是它又是产生在某时某地,为此时此地的人效劳的,因而必然具有个性。这种个性能够是民族的、也能够是地域的、以至是个别工程或个别设计师的。假如我们不能认识到这点,就只能是跟了别个民族、地域或个人跑,也就必然会产生“跟风”的现象。当大家都“跟”了一个“风”时,就必然会呈现“千城一面”的结果。
   

    因而,我认为,我们应当在吸取国际上各种建筑理论成就的同时,从中国的条件动身,树立有我们自己特征的现代建筑理论体系。

二、中国有没有自己特殊的建筑理论?
    西方的建筑理论,最早可能是公元前一世纪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这本书被湮没了良久,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才重新被人发现,这以后到十九世纪,西方相继呈现过阿尔倍蒂(意大利)、布隆代尔(法国)、拉斯金(英国)等许多人的重要理论著作。到二十世纪,西方的建筑理论学家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工程学、言语学等多学科的先进成就分离,树立了系统的现代建筑学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一些基本原理,在很大水平上是全球性的。但是,它又是以西方兴隆国度的政治经济及其文化和文化特征为背景的,当推行到展开中国度时,就呈现了许多脱节现象。明显的例子是柯布西耶规划设计的印度昌迪加尔。他的弟子多西和其他印度建筑师如柯里亚、里瓦尔等依据印度的条件,展开了有印度特征的建筑理论,使印度的现代建筑跻身于世界先进建筑之林。日本也是如此,矶崎新、安藤忠雄等的建筑,都既是国际的,又是日本的,这与他们对日本民族和建筑的理性剖析和认识是分不开的。
   

    中国的历史上呈现了最漂亮的建筑,但是我们简直看不到有像《建筑十书》那样的理论著作。宋朝的《营造法式》是一部稀有的科学文献,但从表面来看,它似乎只是个操作规程,它的理论是隐性的,有待后人去挖掘和论述。同样,固然没有文献,但是中国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民居,都“隐性”内涵着丰厚的理性。在这方面,中国和印度、日本相仿,我们的建筑工作者有义务去把我们祖宗“隐性”的理论观念“显化”,像多西、柯里亚、矶崎新、安藤那样地去挖掘和论述我们的民族和建筑的特征,才干从基本上消弭“跟风”,改动“千城一面”的现状。
   

    有一位美国哈佛大学的美籍教授,写了本题为《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一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出版了中译本)。她用现代的观念,系统地、历史地剖析了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并且与西方的文论比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她的成就,值得我们深思。文学能够如此,建筑就不行吗?

三、建筑的民族(和地域)特征从何而来?
    过去,我们常常从表面上讨论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如中轴对称、高台、大屋顶、琉璃瓦、马头墙、格子窗、小天井等,这些探求是有价值的,但时期变化了,它们的应用依据也变化了。我认为,与其去讨论什么是中国建筑的特征,不如首先讨论一下,特征(民族的、或地域的)从何而来?
   

    我的认识是:一个民族、或地域的建筑特征,来源于对本国、本地树立资源的最佳应用。这里所说的树立资源,是广义的,它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资源。
   

    自然资源包括地形、地貌、地质、矿产、景观、水文、山水、资料和气候。有的同志认为气候不能算资源,但是:阳光、风雨、冰霜却恰恰是我们生存的依据。
   

    阳光微风、雨能够产生再生能源,这曾经是人所尽知。今年一度盛行的“非典”,又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日照和自然通风的重要性。
   

    人文资源包括人口和民族组成、哲学观念、历史传统、道德准绳、家庭关系、习俗习气、审美规范、文物遗产、人才等要素。
   

    每个国度和地域都有自己共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在建造中如能把这些资源(那怕只是其中之一部分)应用起来,特征就在其中了。往常我们的“跟风”和“千城一面”,常常是舍近就远,舍本就末的做法,其结果是既糜费了资源,又丢掉了特征。

随意举两个例子:
    意大利威尼斯是在公元五世纪日耳曼人南侵时开端树立的。当时是一片沼泽地,威尼斯人应用水资源树立了世界上最美、最有特征的水上城市。
    再如,荷兰是个低地国度,自然资源贫乏,但他们应用风能,使风车建筑成为本国特征性的意味符号。

四、中国特征建筑理论的基本中心是什么?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或者说,中国特征建筑理论所要讨论的中心问题是什麽?
     我认为,是在相对贫乏的资源条件下树立高度展开的文化。
    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度,但由于人口众多,以人均具有的资源来说,我们是相对贫乏的。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人均土空中积为为世界平均的26%;人均耕空中积为世界平均的42%;人均水资源量为世界平均的26%,人均矿物能耗在能源应用效率低下的状况下也仅为世界平均的53%。人口固然多,但由于教育落后,人才却很少。中国的资源问题,不只是人均资源匮乏,而且其天文散布也很不均衡。
    但是,正是在这样的资源条件下,中国却建造了世界上最长久、最绚烂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这是我们祖宗留下的最宝贵的传统,也是我们在研讨中国特征的建筑理论中所必需讨论的基本中心。

五、中国特征建筑理论体系构架的初步想象
    就像二十世纪西方建筑理论家们经过多学科的综合构成了现代建筑学的理论体系一样,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吸取西方的理论成就,与中国传统的理论(大量是“隐性”的)和理论成果分离起来,为我们面临的理想任务,即:以相对贫乏的资源中止大范围的现代化树立,完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前景,并持续展开的需求。
   

    这就需求树立一个中国特征建筑理论的体系。在这个总体系下能够有多个分体系。例如,中国的风水学是我们祖先经过上千年的理论和理论总结所构成的环境科学。它固然参杂了一些迷信的成分,但科学仍占有主要位置,并且与中国传统的哲理观念(如“气”的观念)相分离,很值得我们对它中止现代科学的剖析和加工。

    我在这里依据一些专家的讨论,提出一个初步的框架想象:
    (一)中国的基本国情以及“以贫资源树立高文化”的中国文化特征


    (二)一些基础理论问题
    1. 从“广义”的角度看中国人聚环境可持续展开的基本原理
    2. 城市、建筑、园林的整合
    3. 中国传统的环境观;风水学
    4. 中国传统的建筑观:architecture 与building的关系
    5. 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观:意境的发明
    6. 中国的建筑言语学(形态学、类型学、拓朴学;意味、隐喻、解构等)


    (三)一些应用理论问题
    1. 从“转义”的角度看可持续展开的设计原理
    2. 中国现代建筑物应有的性能特征
    3. 中国传统和现代的社会意理与行为对建筑的影响
    4. 中国传统和现代建筑的构筑学(architectonics)
    5. 建筑经济学的介入——全寿命费用剖析的概念

    (四)建筑理论
    1. 中外建筑师理论史的比较
    2. 全球化的冲击和“跨文化”建筑的创作
    3. 从办法学上改进建筑设计
    4. 建筑师职业与社会
    我的了解是这个框架是开放的、可变的和非约束性的。这是一个需求很多人(以至几代人)的努力才干奏效的。但是它毕竟是需求的和迫切的。

六、几个重点问题的讨论
    为了中止讨论,我在这里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中国传统的永世观及其现代含义
    我认为,这是中国与其他许多国度在哲理和建筑观上的一个基本区别。在西方和其他一些地域,永世意味了不变,因而而有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殿和中世纪欧洲的许多大教堂等。但是,中国从《易经》开端,就把“变”(“易”)视为永世规律。这种哲学观念上的区别的含义是十分深化和普遍的,它也是我们祖先以贫资源建造高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使我们避免了用大量树立资源去建造金字塔、神殿和大教堂。它也铸造了我们的许多审美观念和创作手法,例如,用非物质的伎俩去追求“意境”,像中国园林中的“借景”,就是把大自然的变化归入相对不变的建筑之中。
   

    我这么说,绝不是赞同往常一些中央盲目撤除历史建筑的习尚,相反,我们对这些曾经为数不多的历史建筑应当十分珍惜,而对我们往常修建的一些“现代”建筑,则对它们的出路有所忧虑。
中国正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历史过程中,人均国民收入十几年就翻一番,这种快速节拍,向我们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提出了严重的应战。请求我们的规划和设计多少年“不落后”是很难做到,以至不可能的。从建国以来的实践状况看,许多建筑物的运用寿命到不了五十年就作为“旧房”以至“危房”来撤除了。比较理想的是一种滚动式的规划和动态性的设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二)建筑结构的通用性和灵活性
    中国建筑的一个突出的特性就是它的结构通用性。宫殿、庙宇、民居,用的是基本类同的结构,也就是框架结构。固然现代技术的展开和社会功用的复杂化,使我们不可能直接搬用过去的结构方式,但是它的一些重要特征:易建、易改、易拆、拆后易再生等却完整契合最现代的可持续展开的原理,
   

    因而对我们今天研讨和开发更合适我国国情的结构和资料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注重非物质性的“意境”发明
    前面提到的重“意境”的创作手法,也反映在我们的建筑设计中,例如,从奢华角度来说,中国北京的故宫,远不如法国的凡尔赛宫和许多欧洲王国的宫殿,但今天依然有来自世界各国的许多旅客每天去参观和赞誉,就在于它的群体谐和美和节拍感。我认为,这种从我们共同的永世观延伸到非物质的“意境”发明,是我们能够从我们祖先学到的很重要的创作源泉。
   

    以上几点,只是从几个角度来阐明我们祖先以贫资源建造高文化的一些阅历以及讨论中国特征的建筑理论的重要性和理想性。当前,在建筑市场的猛烈竞争中,在我们民族的激烈“赶超”认识的驱动下,很多外国建筑师来到了中国,这是个好现象。但是他们带来的设计却是好坏掺杂,有的则是“资源糜费型”的,不契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建筑师要在自己的乃至国际市场中取得位置,首先要进步自己的素质,而不是去“跟风”。而研讨与讨论如何更合理、更充沛地运用我们国度和地域的资源,是进步我们素质的一大途径。

(本文来源: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  )

评论6

nj0330Lv.3 发表于 2013-4-14 11:24:57 | 查看全部
元芳你怎么看?
lyl801013Lv.3 发表于 2013-4-19 11:08:54 | 查看全部
在撸一遍。。。
lishenghanLv.3 发表于 2013-5-4 22:02:34 | 查看全部
是爷们的娘们的都帮顶!大力支持
lang110Lv.2 发表于 2013-5-13 13:17:28 | 查看全部
我也是坐沙发的
bzxxaqLv.2 发表于 2013-5-16 15:20:50 | 查看全部
支持支持再支持
jsnjzlwLv.2 发表于 2013-9-22 17:26:12 | 查看全部
可劲儿流弊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