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经验想法] 怎么设计出让自己感动的建筑?

4435 7
慕灵 发表于 2015-5-15 17:26:1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文来自知乎日报,作者毛羽立
微博@设计e周网


设计出一个自己满意的建筑,情感把握比较微妙

关于这个话题我有很多想说的。从本科低年级到本科高年级,到读硕接触实际项目,再到读博研究建筑理论,再到如今兼职带本科生设计课——对于“感动”这个词,我的理解是不断在变化的。

随着年级的增高,也随着建筑这个学科本身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声音在对我们说:不要动不动就想着感动别人、感动自己,建筑是一门踏踏实实的实践学科,没有结构和功能,一切都是空中楼阁。似乎建筑师讲一讲情怀,就被看作是“奇奇怪怪”之流了。在这个问题下面,我也看到有不少答案在吐槽“感动”这个词。

的确,感动,看起来无用,不可被量化。但我想说,一个建筑师追求感动,是一件完全正面、积极、合理的事,是一种极具诱惑的野心。就像一个创业者说“我想赚钱”,建筑师也同样可以大声说“我要感动”,不管是感动自己,还是感动别人。之所以我们现在开始反感“感动”,不是因为感动不好,而是因为我们看了太多伪装成感动的刻奇和滥情。

而排除了刻奇和滥情的感动,依我之见,我将其定义为——说服力。这是一个可以兼具理性和感性的词:能说服自己,便是感动自己;能说服他人,便是感动他人。

我试着将“设计出让人感动的建筑”(而并非题主说的感动自己)这个过程,拆解为以下几步:
首先你要知道“什么是感动”。
然后,要具有“被感动”的能力。
第三,可以理性地分析“为什么被感动”。
第四,学习和积累用于“表达感动”的手法和语汇。
最后,对自己输出的东西进行调整,避免“刻奇和滥情”。

如果你对上面的拆解比较认同,请继续往下看。

一、什么是感动

刚才说过,我认为建筑设计中的感动就是说服力。不再赘述。
每个人的理解可能都不一样,我只能从我自己理解的角度描述它,如果你的想法不一样,欢迎探讨,但我要说的所有话都是建立在我自己的理解上的。

二、具有“被感动”的能力

我刚上大学时,有一次与一位设计院的领导交流,我问他:“有一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了,我发现很多同学的思想都很激进和有深度。比如有人觉得库哈斯是他心中偶像,有人觉得安藤忠雄是他梦中情人。而我很少产生这样旗帜鲜明的想法,我觉得所有这些建筑大师都很厉害,各有各的道理。但同学们的激进让我觉得他们很高端,而我很low,怎样才能成为他们那样有思想有态度的学生?”

领导吐出一口烟,缓缓说:“你要知道,当你将来毕业了进入工作岗位,你就会发现,建筑设计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你那些同学,尽管你羡慕他们,但他们已经把自己的路给走窄了。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兼容并包地吸取知识,而不是急着表态站队。你这样平和的心态,其实特别适合我们这样的设计院。在设计院里,建筑师不是从帽子里变出白兔的魔术师,而更像一个雕塑家。当甲方想要一只火鸡的时候,你就要懂得从帽子里拿出一只火鸡,即使你自己真正想要的是白兔。”

我频频点头,醍醐灌顶。

过了好一阵儿我才反应过来,虽然听着很有道理的样子,但这货的真正目的是趁着暑假把我忽悠到他们院做廉价劳动力啊!!

作为一个学渣,当我的牛叉同学们已经离开了曾经沧海的年代,开始学着做一个雕塑家的时候,我才终于渐渐开始开窍了,明白了“态度”的正确打开方式。“态度”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更像是一场爱情,当一个初次见面的人站在你面前,你会一见钟情吗?还是印象平平?而当你深入了解他的身世、性格,你会幻灭吗?你会发现他名不副实吗?还是会更加理解他、愿意维护他?

这就是感动的来源,当你形成了认识建筑的方法论,学会望闻问切,你就找到了那把打开传感器的钥匙。

现在带本科生设计课,在调研报告阶段,很多学生是这样做的:

他们打开一个充满图片和百度百科体说明文字的PPT,然后说:“这是XX建筑。这是它的门厅。这是一个走廊。这是一个室外楼梯。这就是它里面的那个大中庭,人挺多的。非常好。”

可以看出,他们对自己ppt上摆放的东西,并不了解,也不自信。出于我们都可以理解的原因,他们希望他们介绍的这个建筑本身就可以给听众以震撼,这样就可以最小化自己思考的过程,是一种偷懒的做法。

我相信这些大四的学生都已经具有了“被感动”的能力,这在他们调研对象的选择上就有所体现。但在总结调研报告的时候,表现出的迷茫和混乱,其原因就是下面这条了。

三、理性地分析“为什么被感动”

ca2ebc8c0a9cb6a84b5fd307cd30ca83_b.jpg
(图片来源:豆瓣zhizhong的相册-brion家族墓--斯卡帕,侵删)

斯卡帕在Brion家族墓园做的踏步,这不是斯卡帕对台阶的雕琢的唯一诠释。“斯卡帕在有着连接功能的桥或楼梯的设计里,……将区分的原则从形式推向功能甚至意义,并在意义的终端,将这些被分离的构件再次连结起来。……五个踏步中的四踏,以三种结构方式、三种不同的形状区分,而且它们的设计还选择了左右脚的先后方式,也就区别了踩踏时的身体方式。……它们的行走方式的差异,还分别被斯卡帕赋予生与死的不同意义。”(《现当代建筑十五讲》,董豫赣)

我曾经试图将这个“有意思”的楼梯用在我的小住宅设计中,被老师无情地拒绝了。我说:“可是这个做法很好玩啊!”老师严肃地说:“不好玩。”

斯卡帕的踏步只有在斯卡帕的语境中才有说服力,迈耶不会用,阿道夫卢斯不会用,哈迪德也不会用。他有时候让你没法站直身子走路,有时候逼着你鞠躬,有时候带着你偷窥,你把这些细节折下来随便移栽,就无法成活,只有你了解了他这个人的背景和主张,你才能学到这些感动点。感动你的不是踏步本身,而是它与:整个建筑的基调——建筑师所表达的意图——建筑师所代表的流派——这个流派的产生背景——所产生的连环互动。

dcd760e1222402531a2ed6db766dbdaa_b.jpg
里伯斯金大爷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可以称得上是浓缩着生命痛苦和烦恼的稀世作品。反复连续的锐角曲折、幅宽被强制压缩的长方体建筑,像具有生命一样满腹痛苦表情、蕴藏着不满和反抗的危机,令人深感不快。外墙上的窗户,也是不规则而重迭的长条形状,就像一条条受害者身上被乱劈的伤痕一样。”

相信看到上面的说法,已经带给人足够的震撼了。然而再看下面这段:“窗户看似杂乱无章,但其实这些线都有时空上的特别意义。建筑师找出了柏林的几十个历史上与犹太人相关的地方,在地图上连在一起,这些线划过犹太博物馆的地方,就成了窗户。”

这个生成手法,在本科阶段,也被不少人借鉴应用在自己的设计中。最偷懒的,干脆就把城市的图底关系转化为高层立面的开窗方式。但,这个看似很好抄的做法,真是建筑感动我们的原因吗?一位老师曾在课上直白地说:“到底是不是真的,我也不知道,也没去验证。如果不知道这个来历,看上去也没什么特别。”所以,在被文案忽悠的同时,保持一份冷静,可以借鉴手法,但要有理有据。

四、学会表达感动

我在本科时,很遗憾,几乎没有做出可以感动自己的方案。我过后分析,原因就在于我没有很好地“分解”我所看到的可供学习的案例,而是囫囵吞枣,最后只记住了其中一些大概的“味道”。在做方案时,沉迷于“想在方案中表达我看过的某个细节”,最后失去了对整体的把控,而就像刚才说的斯卡帕的踏步一样,一旦整体失控,细节必然也无法发挥它本可以发挥的作用。最后整个方案做得虎头蛇尾,草草了事。

最近的代课中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有的学生的调研报告看似信息量很大,但其中很多都是徒劳无功的无用信息,我认为这就是“不会嚼”的体现。像收集点数一样,把场地套进他看过的所有分析图中,全画一遍,但没有思考:我画这个道路剖面想得到什么结论?

还有的学生调研做得很好,想法很多,但一草时却拿出“哪里都跟他之前说的一样,但就是不太对劲”的方案。就好像你想雇一个画家,为你画一个天使,你对画家说:我想要它非常纯洁、柔软,有白色的小翅膀。结果画家画了个护翼卫生巾……

究其原因,还是“词汇量”不足,对感动的追求,得不到与之相匹配的能力的支撑。

这一点很重要,但我并不打算说太多,因为手法的积累并非一蹴而就。我导师常说:“我总怀疑,建筑这个东西,到底是不是可教的?”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类似“爱情到底是不是可以学习的?”我觉得,你不能“教一个人去爱”,但“恋爱”这个过程中有很多逻辑可循,比如如何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如何有效地沟通、如何协调矛盾等。

所以,哪怕“表达感动”是一个完全抽象的概念,但有了上面三条的铺垫,学会表达感动,便也是一个可以拆解的过程。当你在接受知识与思考解读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对建筑的感性认识,你就能像庖丁解牛一般,把一个完整的建筑,按你习惯的方法分成碎片,然后分别装进不同的口袋。

比如 @陈铠楠说的:“场地条件回应(地形,地貌,景观条件,周边建筑风格,城市肌理,日照通风,交通条件等)、地域文化回应、功能关系逻辑、体量生成逻辑;建筑材质与立面构成,形体的穿插咬合关系,建筑内部空间的序列;洗手间的布置,一条廊道的对景设置,场地里的植物配置大小配合,场地铺装的图案与色彩……”(怎么设计出让自己感动的建筑? - 陈铠楠的回答)这其中的每一条都是一只“口袋”。当你看到一个值得借鉴的建筑,就要在头脑中把它与这些“口袋”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装好。当你需要的时候,你就知道我从哪里可以把它们拿出来。

五、避免刻奇和滥情

如何避免刻奇和滥情,我觉得除了多看多想以外,还有态度的问题。

很多人在选建筑这个专业的时候,把它想象成一个可以肆意挥洒天分的艺术类专业,过度重视“设计”二字,而忽略了“建”和“筑”的含义。事实上,建筑师的局限性很大,而且建筑师和其他一切人类一样,是没有什么自主意识的,你所产生的意识,不过是客观世界在你身上的投影。

低年级学生很容易在哪里看到一个什么做法,便觉得这个太棒了,我一定要应用到我的设计里。开脑洞是好,但建筑设计,还真没有想象中那么多的脑洞可以让你开。

我导师还有一句口头禅:“太阳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所有你能想象到的做法,都有别人做过了;你觉得你产生了一个新点子,是因为你看的文献不够多。”尽早把自己从“充满幻想的建筑师”的角色中抽离出来,开始学做一个“脚踏实地的建筑师”;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创造一种新的建筑”,而只能“在前人的大厦上添砖加瓦”,你就不会太轻易被一些看似疯狂、实则幼稚的想法所诱惑,进而放任自己掉进刻奇和滥情的大坑里。

===================================

这个答案看似不太长,但写了好几天,没什么图,都是字。我很遗憾没有抓住机会,能在课程设计中肆意而为的时候,却学得稀里糊涂;当慢慢开始领悟的时候,也没啥作业可以练手了。所以,说白了,写了这么多,都只是一个学渣的纸上谈兵而已。对题主和其他学建筑的同学,可能也没有什么实质的启发,请带着怀疑和批判阅读。

最后谢 @陈铠楠邀。(真凑表链,明明是我自己吵着要答的˘•ε•˘)



评论7

于子小样Lv.9 发表于 2015-5-15 17:30:28 | 查看全部
同城社群
设计师同城社群,这里有你更精彩,随时欢迎你的到来.jpg
拨那雾Lv.4 发表于 2015-5-16 09:48:51 | 查看全部
谢谢分享
木木凉Lv.1 发表于 2015-5-17 21:59:32 | 查看全部
感谢分享。脚踏实地。
miss_1892Lv.3 发表于 2015-5-31 11:37:49 | 查看全部
总感觉自己看的树太少,只是喜欢浏览图片
绮丽的炫舞Lv.3 发表于 2015-6-14 00:01:42 | 查看全部
谢谢分享交流
ceylonLv.2 发表于 2015-8-3 13:03:14 | 查看全部
说得好赞 每次做设计作业都是匆匆交完图就觉得解放 没有反思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建筑 收获是啥 以后该如何改进  思考真的很重要 知道了明确的目标再去做建筑 思路会更清晰 受教了楼主{:soso_e181:}
烟血无痕Lv.2 发表于 2016-3-28 20:52:58 | 查看全部
深思ing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