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职业技术学院规划及建筑设计
(长安大学 建筑学专业 李永军毕业设计 2011年)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规划及建筑设计效果图
随着国度“科教兴国”展开战略的实施以及高校体制变革的深化,我国高等院校的树立呈现出“改、扩、并、转”的浪潮。蓬勃展开的形势请求校园树立与之相顺应,只需落实好校园展开规划,才干指导校园树立理论。当前的校园规划具有双重含义:它既指一所高校的事业展开规划和学科展开规划,又包含了在细致树立技术层面上的校园及环境规划设计的内容。此外,进入学问经济时期,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庞大展开,将全面影响高校展开及校园树立的方方面面,带来高校校园的功用结构和生成方式的变化。面对当前校园树立多元共存和规划设计多元纷呈的局面,有必要科学地调整校园树立的方式,深化地研讨高校校园的规划理论与设计。现分离本次设计前期调研,从以下三个方面谈校园建筑规划与设计。
一、山地建筑设计观念
1、维护山地生态均衡(即生态观)
相关于普通的建筑环境,山地建筑在地质、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和气候等方面均有较大的特殊性,其生态敏理性更强,其对生态系统的变化做出反响的可能性要比平地环境大得多。 而过去,因循平原地域的城镇规划理论与办法规划结构方式、经济指标体系等,使山地树立难以量体裁衣,顺应于绰约多姿的山地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屡屡呈现“树立性的破坏”——有的盲目追求平整开阔的效果,依赖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削平整个山头,既增加造价,又破坏原有的地貌,丧失了山地建筑的特殊神韵。还有的建筑为了争取用地,居然不惜开山填沟、改动水道、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因而,欲做好山地建筑设计,就必需改动原有的设计观念,树立起保护山地生态系统、维护山地生态平街的观念,做到“保护植被、坚持水土、谨慎动土”。
2、技术与艺术相分离(即技艺观)
山地建筑技术与艺术分离是建筑师在山地建筑设计中的职业追求。关于山地建筑而言,一方面由于地形的特殊性,它对建筑技术的依赖性要比平地建筑愈加明显。比如在山地建筑的交通组织方面,为了顺应山地地形的起伏多变 ,人们常需求采取特殊的交通技术(设置爬坡或采取架桥、挖隧道、缆车、倾斜电梯等),而这些道路系统既是交通设备又是建筑群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构成了群体空间的骨架;另一方面,由于地形的特殊,山地地表成了山地建筑的背景或组成部分,山地绿化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山地建筑的景观效果。另外,山地建筑触及的很多技术问题,也远超出普通平地建筑的技术问题。以往的建筑设计中,这些问题通常都由相关专业人员分项独立完成,建筑师关怀得甚少,招致设计的整体性欠佳。例如挡土墙既是边坡稳定技术的细致表现,又是建筑立面的必要组成部分,并能在一定状况下充任空间围合物的角色,关于山地建筑的立面外型与空间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需求建筑师在设计初期就参与,使项目从宏观的构思到细部的艺术融为一体一挥而就,更可能从多方面探求山水园林建筑在山地的各种表现方式。当然这对建筑师也提出更高的请求, 需求建筑师熟习各种专业学问,并将其融于建筑设计之中 山地建筑的技艺观,既要倡导对建筑技术的尊重 又要表现出山地建筑及其环境、对艺术的追求。
3、建筑不是凌驾于环境之上,而是融于环境之中(即环境观)
建筑脱离不开环境,建筑必需依附于环境而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筑师的创作活动实践上就是一种顺应环境、改造环境发明环境的过程。直接地说,就是要在建筑所处的总体环境中去为建筑寻求到一个恰当的“坐标点”。因而,也能够说是环境发明了建筑。当然,“环境” 的涵义假如是广义的话,就还应该包含社会、文化以至心理等方面的环境要素,建筑就应当看作是这些环境要素综协作用下的最终表现和生成物。但无论如何自然环境却是建筑创作所面临的最为直接、最为细致也可能是最具影响力的环境要素。建筑所处的环境,事实上曾经向建筑师提示了各自特有的创作空间,环境则孕育着无量的发明力,一个建筑作品的成败如何,常常取决于建筑师的环境认识和对环境特征的了解和把握水平。现代化树立的进程一方面固然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另一方面也给大自然构成了极大的伤害,“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己成为当今人类共同的呼声。因而,量体裁衣巧妙天时用建筑所处的山形地貌,与其密切的相契合以尽量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建筑总是要落脚于某个特定环境之中,遭到这一环境定势的容纳和限制,在某种水平上就决议了建筑的形体、空间和作风。因而环境是建筑创作的起点和源泉。反过来,建筑创作的成果又应表现为环境、建筑与其所处环境共生共融,调和共处,成为新的环境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因而环境又是建筑创作的终点、归宿。
二、大学校园规划的展开趋向
21世纪的大学校园树立应充沛调查大学展开的理想要素,树立起校园生长与展开的科学准绳。大学校园规划的展开趋向主要表往常以下几方面。
1、校园规划的可持续展开准绳
今天的校园规划要树立可持续展开准绳,树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能为后人的展开保管必要条件的可持续展开的大学校园。这其中的内涵既包括在空间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展开,更包含对校园文脉的持续和展开--肉体层面的可持续展开。
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应该有弹性,为今后的展开变化留有余地,规划时要预留一定的展开用地,思索恰当进步建筑密度,思索扩建或展开公开空间的可能性;充沛应用自然采光和通风来节能;设计时要思索通用空间和可变空间,以进步空间顺应性,学校的规划设计应具有灵活应变的认识与才干。
可持续展开的另一方面含义,即新生长与展开的校园与原校园之间应坚持一种有机的内在联络——校园文脉的持续,这表往常对校园历史传统的尊重和发扬。应依据本校的传统和肉体,发明出新型的、富有特征的校园,尊重历史--表现大学校园深沉文化性的实质特征。国外许多著名的大学在其新建扩建的工程中,都十分注重传统作风的保管和持续,充沛保管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场所和建筑实体,并让新的空间和实体与原有的空间和实体相呼应。
2、校园规划的空间规划上强调整体的关联性
随着教育体制发作的变化,教育目标也随着社会的展开而变化,这使高校的校园方式发作了基本性的变化。以院系为单位的分隔式规划方式逐步被开放的校园环境及整体式综合教学建筑取代。为顺应现代教育展开的整体化趋向,要在校园规划中,留意将相关的院系相对集中,构成网络化的联络;集中设置带大小不同教室的教学楼,尽量集中设置中心实验室及检测中心、电教中心、语音中心、计算机中心等。这样不只有利于学科间的渗透和边缘学科的生长,也有利于仪器、设备的共同运用和管理。
校园总体规划在总平面上考究构图艺术性和方式美,轴线对称逐步减少,自由的几何方式规划增加,校园建筑规划趋向集中,建筑单体以模数化设计,例如上海大学新校区、东北大学新校区(图一)、浙江大学新校区(图二)等的规划都是采用这种规划。相对集中的规划不只俭省用地,更促进了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为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当,也契合科学展开的大趋向。
3、校园规划愈加注重“以人为本”
现代校园愈来愈强调良好的人文环境,处处表现“以人为本”的树立思想。校园环境是无声的课堂,对青年安康品德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人文环境的发明应以人为主体,使校园的环境处处表现对人的关怀。因而,在校园规划中,应深化地研讨师生员工的工作、 学习、 生活的需求,研讨他们每天生活、学习的规律,研讨各种空间层次与校园生活的关系,提供不同层次的交往空间场所以满足师生多样活动的请求。在校园内留意交流和休闲空间的组织,设置中心广场、庭院和小绿地,在建筑物内充沛应用楼梯平台、走廊、大厅等。应当从校园是花园那种只见美不见人的浅层认识上更深化一步,使校园树立更具深化的内涵,完成“为人”的规划而不是“人为”的规划。
4、校园规划与社区的关系上强调互动性
现代社会的展开,大学不再是生活中的象牙塔,而成为现代社会有机的组成部分;城市是大学展开的有力依托。大学为了顺应社会日益增长的高技术、高文化的需求,必将展开继续教育、业余培训、电大、夜大等多层次的社会办学,充沛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和科研设备。
校园规划应具有向外、向内的开放认识,开放性大学——校园的开放性和建筑室内外空间的通透和活动正是现代大学所运用的新方式言语。校园规划和设计要充沛思索社区人们的学习,并能便当天时用学校的图书馆、实验设备等有关的设备。大学的体育中心、礼堂、报告厅、餐厅及其它文娱设备,应统筹校内校外的需求,规划设计时构成一个半开放区,增强与所在地域、城市联络,使校园与城市互动互利。
5、校园规划更强调智能化和新技术、新资料的应用
老化的设备和固定的教室曾经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的请求,校园智能化是树立21世纪高校的异曲同工。校园建筑智能化首先表现为以校园网为中心的信息化,如教学上普遍采用网络、多媒体等先进的技术,图书资料普遍运用自动检索系统、视听设备和光盘、影带等等。其次表现建筑设备的自动化,如自动调理温度、湿度、灯光照明及自动报警消防、自动控制电梯和扶梯等。
三、如何分离山地地形来构建新世纪高校校园生态学居环境
下面分离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南工院)仙林新校区规划设计招标计划,就当今校园规划的理念、准绳、方式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如何分离山地地形来构建新世纪高校校园生态学居环境。
1、适合现状自然条件的总体规划
南工院仙林新校区位于南京市仙林新市区大学城东部,北起仙霞路,南至学苑公园,东临九乡河,西南与南京邮电学院为邻,占地66.7 hm2。新校区交通便利,除部分有小山外地势较平整,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良好。学院的展开目的是,新校区设置70个专业,学生范围1万人,教职工1000人,建筑面积为35万㎡,建成一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图四)。
基于现状用地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征,将江南地域文化与校园文脉分离是我们规划构思的动身点。经过整体剖析新校园用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思索到山水生态景观的谐和应用,肯定了校园的总体规划:保管现状农灌渠,经过修整改造,分离南北向景观通廊和小山头,配以外围环形道路,组成以中央为中心的组团式结构(图五)。整个校园分为8个功用组团,教学系列的组团置于中央中心内,其中包括:公共教学区、5个系教学区和图书信息区,外围布置行政办公区、实训区、外事接待区、体育活动区和生活后勤效劳区(图六)。
新校园山清水秀,环境漂亮,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的环境特征。规划在剖析上述环境特质的前提下,将“山”与“水”作为构思的基本环境要素,构成四大环境系统。首先是校园的中央生态园区。应用现有的山形水系,运用中国传统造园理念,将原有水系恰当中止整合,构成中央人工水面,使其与山体相融合,以此来营造场地共同的江南水乡风情。其次是以生态“蓝带”串联的大大小小节点型园林空间。水的浪漫气息穿行于校园之间,构成高效、生态并能传达江南地域文化的校园氛围;保管中部的自然山丘作为生态景观园地,系列小广场、人行步道交叉其中,使人能够接近自然。其三是组团内部的庭院空间。在保管原有树木的基础上,分离地形地貌,构成个性鲜明、亲切宜人的绿化空间。其四是在建筑内部,引入生态绿化系列,如中庭绿化、屋顶绿化、平台绿化、廊道绿化、半室内水体等。上述各层次生态绿化相互渗透、融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校园生态环境系统(图七)。
生态化规划系统亦是仙林大学城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城市景观通廊、西南部山体、九乡河沿绿带、学苑公园等校外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互为借景,成为南京新城东线一道亮丽的景色。
2、生态型校园的设计理念与战略
在规划设计中,应用生态学的观念和生态准绳,即坚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循环均衡,以发明良好的生态型校园环境 。为此,规划着眼于两个方面:第一,提供安康向上的校园环境氛围,保证高质量的生存环境和交往活动空间;第二,减少能耗、尊重自然,坚持生存与展开的可持续性。
(1)充沛表现“以人与自然调和为本”的思想
21世纪是环境的世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调和共存是人类生存的永世主题。高校校园设计应该吸取环境研讨与设计的最新成果,对校园环境中止科学设计,以表现新世纪高校自由、民主、开放的环境特征。
依照生态学的观念,环境是人类社会不时寻求进步与展开人类生存的物化外显,是一个充溢生机的价值系统。它的好坏直接影响所属地域整个生态环境的均衡,并影响着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环节,即行为环境、形象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环境均衡的调和关系。由此可见,优秀的校园环境不只关于生活在其中的师生起着熏陶情操、净化心灵的重要作用,更能舒缓压力、启迪思想、激起灵感,进步学校的整体素质、形象与品位。在南工院新校园的规划中,既突出教学区,又注重生活区与交往活动区的环境功用,以顺应新时期的请求。规划采用教学单元、学生生活单元、生态水面、景观绿地共同组成校园的中央中心生态区的方式。这样既注重课堂教育中“授”的作用,又强调课外生活中“学”的作用,使教、学相分离。中心生态区与外围生态区之间则经过便利的交通联络在一同,中间辅以柱廊、台阶、花池、铺地等交往功用单元,寓学于交,寓教于乐,将传统的“以人为本”理念拓展为“以人与自然调和为本”的生态思想。
(2)坚持校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展开
1)高校校园因用地范围较大,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大。为此,我们在规划设计中除做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外,还表现出可持续展开的设计战略 。
2)尽可能抢救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恢复来的自然均衡状态。
3)尽可能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关于成材的树木,伐不如移,移不如不移,并使这些绿化植被自成系统。关于坡地、山丘,因山势随地形规划,竖向规划遵照减少土方量的准绳,依据现状地形作恰当平整,场地标高普通在 之间,构成顺应自然的漂亮的校园景观,表现绿色生态认识;关于已有水系,则尽可能分离环境设计,使其成为校园一景,营造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山水学居环境。
4)在微观上,经过对建筑的遮阳、通风、应用太阳能等生态技术伎俩,尽可能完成节约能源、永续应用和发明宜人的室内环境的目的。
5)贯彻有机生长的可持续设计观。未来高校展开的不肯定性,请求新校园必需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变性;为此,主要功用区大量采用弹性生长的单元式规划,使校园主体结构能够中止细胞式的组合生长,而且可依据实践状况的变化,相应中止灵活、多样的调整而不改动校园的总体魄局。这种运用灵活、扩展便当的弹性生态型校园结构,既保证了校园景观与大学城景色的相互谐和,又表现了“江南山水依稀在,人文书苑入园来”的设计主题。
(3)突出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
高校校园绿地系统的功用,不只给宽广师生提供一个可游、可赏的漂亮环境,更是给莘莘学子提供一个可学、可居的交流空间,为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发明一个具有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规划中将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放在首位。应用现状山体植被与河流水面,将水引入中心广场,构成绿化、水面、山体、广场有机分离的中心生态区,成为整个校园的绿肺,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重要作用。沿南北入口和中心生态绿化广场构成的绿化景观主轴,把校园绿化融入整个仙林大学城的生态绿化体系之中。沿交通环线布置绿化隔离带,有效地减少了交通、体育活动和实习工厂带来的噪声干扰,成为镶嵌在山水校园中的绿色项链。建筑群之间布置了大面积绿地,以与“蓝带”水面一同调理校园小气候。庭院式绿化与步行系统联络在一同,构成一步一景、景景精彩的生态景观。将自然引入校园建筑,在室内、半室外、屋顶等地。依据环境条件中止不同的绿化布置,全方位地营造绿色空间,构成平面化、多层次、高效连续的生态网络(图八)。
植物配置采用乔木、灌木、草坪、花卉并植的方式,运用高、中、低三层次绿化分离的办法,进步绿化掩盖率,发明形态万千的校园生态环境。
(4)赋予绿地环境时期特征和人文肉体
新世纪的高校校园不只需绿化,更要美化,我们力图赋予绿地景观鲜明的时期特征和人文肉体,充沛展示校园的景观文化特征。
充沛应用新校区的自然景观,发明人文景观,倡导具有时期气息的校园文化。绿地景观设计采用了“点、线、面、带”相分离的方式,吸取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造景办法,运用借景、对景、交叉、围合等手法,使人可近赏滨水美景,远眺大学城风貌。绿化环境设计中大量选用具有南京地域特性的植物,如梅花、雪松、水杉等,以持续南京的环境特征。
对原有水体整理修饰,分离自然,人工砌筑,使之成为校园中最亮丽的景观;将人文肉体融会到亭、廊、小品、铺地、广场等人工造景中。由于作风及空间尺度上的相异,构成各具特征的线状、面状及点状景观,辅以主题雕塑、铺地、灯具等,予以序列的强化,表达理性与浪漫交错、次序与诗意相融的时期特征和人文肉体。
奥莱利欧·佩里在面对城市的无序展开,生态环境、资源面临史无前例的危机时慨叹道:“人类最后的机遇到了。”这从一个方面预示着城市和建筑的构成、概念及相关问题的主体性、附和性将发作基本的改动。开辟自然资源在人居生活中的应用、发掘现代科技在城市与建筑的绿色环境要素中的理念和办法已成为当今生态设计的异曲同工。1999年《北京宪章》中把人类在应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因破坏环境而付出的昂扬代价作为首要课题,这为创建生态型校园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
高等院校是人类肉体的圣殿。目前我国逐步对教育和文化建筑投入更多的关注。我们试图在这个计划中发明一个以人与自然调和为本、贯彻可持续展开肉体、展示我国当代校园文化和地域文脉、表现当代教育转型时期特有的新型生态校园方式,努力构建新世纪高校校园生态学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山地建筑设计 卢济威,王海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7
[2] 宋德萱 大都市生态建筑技术设计的回归之路 建筑学报, 2002(2) 20-21;
[3] 王文友 对“可持续展开”校园的认识 新建筑,2002(4)8-9 ;
[4] 董卫,王建国 可持续展开的城市与建筑设计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5] 何人可 高等学校校园规划设计[J ] 建筑师,1985 ,(24) :94-122
[6] 高冀生 高校校园树立跨世纪的思索[J ] 建筑学报,2000 , (6) :54-56
(本文来源: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