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飞机 于 2022-8-18 17:54 编辑
1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
建筑学专业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毕业设计由12位老师共同指导,89名建筑学子共同完成,经过16周的教学活动,历经开题调研、现场调研、中期检查、深化设计等一系列教学环节最终完成本次工作成果。
秉承学科传统,本次毕业设计坚持全面展示设计技能的综合演练形式,以学院多种研究方向的教学团队为基础,多学科联合设计研究评价并举,由指导教师、校内评委和校外评委共同参与,突出创新性的特点并提供教学思路手段和教学方向。
本次毕业设计的专题,不论从城市空间出发,逐步聚焦于建筑环境,还是从单元为起点,思考建筑与概念的复杂关系。有的偏重于乡村振兴发展,在本地块规划设计,服务整个村落区域专注于文化遗产再生。还有的打破传统放眼世界展望建筑的未来面貌。围绕这些课题,同学们深入研究概念与风格、空间与环境、结构与构造等主要问题,体现了我们对于毕业设计教学方法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关注视角。作为本科专业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毕业生五年专业学习的总结,是对学生完成本科学习的专业素质、能力和知识的一次综合演练,也是对专业教学质量的一次集中检验。
2
3
01
黄山市黟县西递镇度假区规划暨单体设计
指导老师:李早
小组成员:梅亚岚、杨凯中、左琪、裴安奇
西递镇是黟县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镇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旧称西溪,取村中三条溪水东向西流之意。从以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方式建设村落与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古民居、祠堂等建筑风貌,到呈现出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孕育出独具一格的徽州古村落文化。但由于“程式化”“机械化”的设计对原有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度假居所作为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一种现代人对生活的追求和生态旅游的渴望,将以良好的投资性引发一种新的业态。
本次针对西递古村落从宏观的空间结构设计和建筑肌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入手,基于国内外相关资料及落位规划,主要分析其空间类型的构成和功能应用的方法,再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分析建筑群空间,对于心理感受与街巷空间轴线空间设计的关联。从建筑环境的适度角度对其发展演变和具体空间塑造演绎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GPS轨迹、空间句法等数据收集分析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量化对比处理,诠释系列传统空间设计策略,目的在于回归村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及居游共生的人本体验。
02
黄山市歙县昌溪乡万二村规划暨单体设计
指导老师:李早
小组成员:廖羽捷、张萌、丁瑞、曹兰玉
万二村位于黄山市歙县昌溪乡境内的山坡之上,村内建筑延山势跌落延展,青石板路蜿蜒辗转,石砌地基古朴坚实,现存大量的文化历史,被誉为“徽州布达拉宫”。但村中缺乏产业经济,人口流失严重,村落记忆难以传承,现存状况不容乐观。为活化传承古徽州地区的传统村落,再度盘活其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生态资源,本设计对万二村重新规划设计。设计中利用眼动追踪和空间句法的方法对村落现状进行分析指导规划设计,同时进行设计后评估,以求较为客观地切实解决村落现存问题。在建筑设计方面,于村内采用建筑针灸的策略,以点带面盘活整个村落;于村外加建摄影写生基地和茶工坊,以求为村民打造更为系统的自有产业。
 
03
产业融合目标下的未来立体乡村社区设计——以诸暨市十二都村孟家湾矿坑为例
指导老师:苏剑鸣
小组成员:谢捷、范悦铭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应店街镇十二都村曾经以采矿业作为第一产业,随之后来国内市场形势的变化,村内矿场相继关闭后,留下一众大小不一废弃矿坑,十二都村也走向衰落。设计对场地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场地面临的核心问题:乡村困境、矿坑修复、公共空间匮乏,并核心目标及核心解决策略:以打造三产融合生活社区来改善乡村困境问;将利用现有矿坑景观作为旅游示范景区对废弃矿坑进行再利用;将村落内的公共空间进行整合,服务自身居民的同时也服务于周边村落居民。十二都村孟家湾废弃矿山空间进行改造,希望能够作为未来立体乡村社区的示范点,通过“产业单元”+“住宅单元”的建筑形式将自身产业相融合,帮助该地区矿山修复改造,同时促进三产的融合发展旅游业和自身产业。
04
智慧产业背景下西双版纳勐罕镇复合型乡村社区设计研究
指导老师:苏剑鸣
小组成员:徐孜涵、吴婧怡
2020年疫情出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交通的限制,偏远地区物品的经济发展受到打击。聚焦在云南西双版纳,在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上,有大量因热量丰富、雨水充沛生长的热带水果和多种农作物。这里出产的这些作物水果受疫情的影响,陷入了难销的困境。 
设计选址位于西双版纳勐罕镇,该地地处偏远正遭受农产品滞销的困境,同时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设计主要目标如何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选择农民的生活作为研究对象,在智慧农业的背景下,以生产为主,设计复合型的乡村社区,利用大数据平台监管农业、电商销售等手段,解决农民现有的问题。人群上除当地农民外,希望吸引相关技术人才回乡,并为高校师生提供验研究学习基地等,为多种人群提供交流互动的场所。同时考虑当地的传统文化,如何复兴傣族村落的文化精神也是本次设计的重要难点。
05
梁墩村规划改造及单体设计
指导老师:刘源
小组成员:蔡子丁、马远舰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的老龄化、少子化、晚婚化以及不婚化现象逐渐显著,带动了宠物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可能会成为一个带动乡村振兴的机会。梁墩村是一个背靠大城市的欠发展乡村,本团队拟利用宠物经济来带动小镇人气,谋求发展。在场地中通过保留住区,拆除危楼,扩建牧场,改造商业区,置入宠物公园,五个步骤将宠物主题置入到整个小镇。重点打造猫主题街区——在此希望游客以猫的视角体验商业街区,增加研学游、情侣游的体验感。狗主题公园——打造专业、安全的犬类公园,增加游客携宠游、亲子游、周末游的乐趣。
06
合肥南岗镇庐村片区概念性规划与单体设计——城郊乡村文旅空间设计探索
指导老师:刘源
小组成员:杨翔宇、果志洋
在国家倡导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位于城区周边的农村应该成为迈步发展的先行者,主动探索更适合自身的变革发展道路。南岗镇梁墩村距离合肥市中心较近、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适合开展新型农业与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
故本次设计以此出发点,基于城乡结合带的地缘优势探索当下超大城市周边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趋势,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创新发展的模式将城市周边自然与农业的周末家庭游、周末亲子游带动起来,并且通过设计为产业赋能,促进高质量发展。同时应对亲子家庭出行这一群体的出游需求,在规划的中加入了有助于儿童成长认知的体验区,寓教于乐,在游玩过程中学习成长。将儿童作为主要使用者去探索空间设计,塑造丰富的建筑空间形式。 
07
淮南市工人文化宫二期项目
指导老师:徐晓燕
小组成员:张佳旭、申端蕊、杜靖怡
随着时代的进步,全国的城市建筑已经迈进存量发展的跨步性阶段,淮南市工人文化宫的意义也早不仅仅限于“工人的”,更加是城市的,甚至可以衍生为一个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地理标志之一。近些年来,建筑师们一直在改造或重建现有建筑,同此次文化宫二期项目一样,我们都是在不断探索一种更符合时代发展与城市更新的建设模式,这种最具精神内涵的建筑建设终将是面向城市全民、面向未来,发挥其更具公共性的功能特性。
文化宫二期项目的设计,是充分基于淮南市城市的整体详细布局规划及形势。本次设计将从对职工生活的需求、文化创新的需求、城市化转型的需求等多角度多元化的需求进行研究,努力打造淮南市工人文化宫这一座新的城市的地理名片,展现这座城市从历史到未来的演变与规划。
08
合肥市经开区明珠商务港城市设计
指导老师:徐晓燕
小组成员:李紫璇、郭少凡、吴姗姗
合肥市经开区的明珠商务港是经开区的一颗“明珠”,在整体效果上,形成一条绿色的盘龙,合肥正处于城市与产业快速成长的阶段,我们希望他发展而留下的痕迹,不是灰蒙蒙的天空,也不是黑漆漆的墙面,而是一片绿色。
我们的设计中这一条向上攀爬的绿意,在建筑上留下了它经过的痕迹,形成现在一股向上的动势。
09
重塑工业精神,激发校园活力——合肥工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设计
指导老师:唐泉
小组成员:陈翔、陈为江
现今许多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对工程训练中心的重视程度慢慢加大,但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重理论而轻实践,功能单一,利用率不高,吸引力不够等诸多问题。设计小组对一座高校——合肥工业大学的工程训练中心设计,来探究其运作模式,完善其功能需求,建立起大家对工程训练中心的认知,也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来为工程训练中心这个性质的建筑提供一种新的设计模式,再次重塑工业精神,弘扬校园文化。
10
明珠商务港周边地块研究及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
指导老师:彭茜
小组成员:李志伟、李泽文、史海洋
        明珠广场曾作为合肥著名的地标,繁盛一时。近些年伴随政务区的崛起,明珠商圈逐渐没落,地块之中的徽园、欢乐谷也面临着日益萧条的窘境。本设计主要基于对周边地块的研究,探讨如何对基地内部及基地周边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既能够反映场地特征,解答场地疑问,又可以满足使用人群的需求,贴合时代背景。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从场地出发,场地及周边各景观要素的联系薄弱,区域整合度不高,步行体系不够连贯,而从人群与业态出发,传统的商售模式又很难持续吸引年轻群体,由此,该项目提出了“以无界,致未来”的设计理念,希望通过模糊包括虚拟与现实、功能与空间、室内与室外以及各地块之间的界限,以之为初步策略,结合相关规范要求,用技术为场景赋能,场景的串联又为区域带来持久的活力。最终,该设计能够在面向未来、拥抱新技术的同时具备落地的可能性,为该类型的商务港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11
合肥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规划与单体设计
指导老师:凌峰
小组成员:李云鹏、骆鸿森
       合肥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致力于面向当地主导产业、面向院校、面向社会打造产学术研发和创业教育的服务平台。该基地位于封闭的职业学校内部,同时又要面向公众开放。空间既要符合人体尺度,又要适配大机器生产的尺度。本方案用两个庭院限定出面向校内与校外的主要入口,形成良好的引导。在空间布局上,采用“庭院式+独立式”布局,外围环绕一般尺度的理论教学空间,内部错列布置大尺度实训生产车间。两套形体采用两套尺度,实现理论与生产紧密结合、机器与人体尺度相互独立、校园文化与工业文化相融合。
12
合肥市政务区市民综合活动中心
指导老师:苏继会
小组成员:罗鑫诺、邹颖、刘炳志、俞言飞
项目选址位于合肥政务区合肥市人民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的西北侧。其北侧隔休宁路与匡河绿化带相望,东侧有一处人防工程的地上景观,场地的西侧与南侧环绕有多个合肥市行政服务机关,包括:合肥市总商会大厦、合肥市国土规划大厦、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等。
本毕业设计项目需在此场地上设计一幢建筑面积约为40000平方米的市民综合活动中心,其中应包括多种类型的功能空间如市民办事大厅、羽球馆、游泳馆、办公管理用房、图书馆、文化馆等,这些空间对结构、立面以及交通流线关系等多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需要设计者进行协调,也是设计的难点所在。
此外,建筑体量需向内退让,将更多的场地还给市民,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室外活动空间。如何使得建筑与室外环境更好的融合、如何更好的提升环境品质,也应当是设计者着重考虑的。
13
茨淮新河纪念馆及水文化公园设计
指导老师:叶鹏
小组成员:赵传良、胥曌、薛帷灿、卢嘉俊
本次的纪念馆与水文化公园设计,通过水元素在城市环境中存在形式的设计尝试,探讨了水对城市的物质价值与精神意义;通过茨淮新河纪念馆的设计尝试,探究了纪念性建筑的设计特点与事件纪念的特殊性;通过水系规划与景观设计贯彻并创新发展了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等设计理念。本设计基于用户体验相关的设计逻辑,从市民的需求出发,包含规划设计、具体方案和专项深化三个核心设计环节,涉及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和交互设计等多设计学科的专有或交叉领域知识,全面且深入地尝试使用设计解决城市特色风貌建设、建筑设计理论创新、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城市水资源节用与净化等社会问题,对于设计学科交叉和现代城市建设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与示范意义。
14
合肥市空港嘉园小学规划建筑设计项目
指导老师:郑先友
小组成员:陈舒心、吴越悦、奚钰竹
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模式影响下,学生学习方式已变得日益丰富和复杂。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正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行为也渐渐超出传统教学模式之外的空间,传统的单一教学空间也渐渐无法满足学生教师的学习活动需求,那么增强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愈发重要。
来源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6rRxcQIAVEOQBtpinT6IG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