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建筑教程精选 于 2019-9-25 09:59 编辑
今天用一篇长文来说说场地设计那些事,本文比较长,很多干货,建议收藏或做笔记。
我想同学们在早期的建筑学习当中,很多人可能都会忽略场地设计这个概念。甚至会觉得,不涉及场地设计也不妨碍设计的展开啊,那为什么还要去做这么麻烦的事情?
但事实上,随着最近几十年建筑与城市的关系逐步恶化,由不重视场地设计所带来的城市问题开始引起我们的重视。人们也逐渐意识到,设计建筑不再是往场地里扔一个盒子那么简单。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建筑领域也发生着变化。同以往相比,现代建筑学的内涵越来越庞杂,建筑设计不断向大规模化发展。同时,建筑在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环境艺术相融合的同时创造着崭新的城市形态。
下面就来给大家说说场地设计。
▲建筑与场地的完美结合——流水别墅
1 | 场地设计的历史发展
以往我们在谈论建筑历史和理论的时候,都是从建筑物的实体、空间、风格、流派等方面等角度去衡量,而很少关注场地的问题。但今天带大家从场地设计的概念出发,来重新审视一下建筑史,说说场地的处理有多么的重要。
在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曾以穴居和巢居作为生存场所。采用这两种形式就是根据基地情况,利用基地条件来做的选择。“下者为巢,巨者为营窟”这句话就指出了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道理。
▲上古时期建筑
石器时代,村落开始形成。那时人们对基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的认识也很明确,从村落基址的选择到布局的处理,我们都可以看到较为成型的“场地设计”思想。
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之中,居住区的住房共分为五组,每一组都以一栋大房屋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屋作环形布置,整个基地上建筑物沿周边建造,中间留出大块空余用地作为核心,结构关和布局意图都十分明显。
▲姜寨村落遗址平面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的古代建筑开始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天人合一”中的“天”可以理解为自然,而“人”可以理解为人工的建造和人工对自然的改变。“天人合一”也就是要使人工的建造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统一,将人工对自然的改变做得如同自然本身。其中,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一个较为重要的代表。
▲中国古典园林——网师园
我们从绘画《江山秋色图卷》中所描绘的景象可以看出,建筑在自然环境中并不过分强调自身,而是采取了谦虚避让的低姿态,或是位于山脚下,或是藏于山凹中,并没有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意图,体现了建筑对自然的尊重和依赖的关系。
▲江山秋色图卷
与此同时,西方建筑传统中也形成了自己的场地设计思想。与中国不同,西方的场地设计观念中更多地体现了人的创造力量和以这种力量与自然相抗衡的自豪精神。更重视人工在改造自然和创造环境中的主导地位,强调明晰性、精确性和逻辑性。这在古典主义的宫殿、庭园之中有最充分的体现。
▲强调建筑力量——欧洲城堡
以法国的凡尔赛宫为例,如陈志华先生所描写的:“凡尔赛花园郁郁葱葱的森林,潺潺援援的流水。完全依靠劳动者创造的生产技术能力”。在场地中,一条从宫殿放射出的长达一公里的壮丽轴线成为布局的基础,笔直的大道和小径纵横交织,组成各种几何图案,场地的结构关系完全是几何性的,很难看到基地条件的影响,这充分体现了人工秩序对基地的绝对控制力。
▲欧洲园林建筑代表——凡尔赛宫
随后,工业革命带来了新建筑运动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式风行世界,早期现代主义建筑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随后现代主义建筑却产生了深刻的危机,环境被破坏,能源短缺,社会历史割裂,精神意义丧失。
▲国际式代表建筑——包豪斯校舍
在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开始兴起,片面的“机器”建筑观被遗弃。后现代主义回顾历史,强调文脉,重视城市发展的延续性,重视精神与意义的表达,这是与整个社会观念的转变分不开的。
虽然这一思潮最终也走向了它的反面。但是它却促使建筑领域对社会、历史、人的精神需求和城市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是其最重要的贡献。
▲后现代主义代表建筑——母亲住宅
最近几十年来,社会上重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思潮日见高涨,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共同选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筑作为人与环境相关联的手段,同时又是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作出积极的反应。
2 | 场地设计与总图设计的差别
那么现在所说的场地设计与大家之前理解的总图设计是否为一回事呢?答案显而易见。
首先,总图设计(或称总平面设计),在早期的设计实践中常被提及,设计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要经历这个阶段,但在理论上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自然造成一种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含混。每个人理解又有所不同,这就使得设计工作的认识出现偏差。
其次,在工程实践中的总图设计,由于客观上的要求,也包括了场地问题的一些方面。一般来说它比较偏重于工程性、技术性和功能流程组织的一面。而场地设计更重视对场地中各要素关系的组织,这种关系既包括功能关系,也包括空间、视觉、景观等方面的关系,具有更多的丰富性。
第三,从字面上看,“场地”有较为明确的内涵,更能体现实质问题。狭义来看,可指基地中建筑物之外的广场、停车场、活动场等室外场地。广义来说,可指基地上包容的所有内容。而“总图”从字面上来看,似乎更注重于图纸,未能更好地反映出问题的实质。
▲复杂基地中的现代园林——上海八分园
3 | 场地设计中的构成要素
1.建筑物
从某种意义上说,场地是为建筑物而存在的。因此建筑物在场地中一般都是处于控制和支配的地位,其他要素则是处于被控制和被支配的地位。
▲与水景完美融合——水边会所
2.交通系统
道路和广场等内容组成的交通系统将场地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同时也使它们同外部取得联系,所以在场地中交通系统所起的是连接体和纽带的作用。
▲岱海电力培训中心总平图
3.室外活动设施
人对于建筑的要求除室内空间之外,还会有室外活动的需求,比如运动、游戏、休闲活动等。比如在中小学校、幼儿园以及居住建筑的场地中,一般都要求设有相应的室外活动场地和设施。
▲无限放大室外活动空间——日本东京富士幼儿园
4.绿化景园设施
在场地中人们除了这些直接的物质功能要求之外,对于场地中的景观效果、环境质量等方面也会要求达到一定标准。所以在场地中,绿化景园设施也是必要的,这对人在使用场地过程中的直观感受和心理体验十分重要。
▲保留原有树木并制造新的景园空间——绩溪博物馆
5.工程系统
场地中的工程系统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各种工程与设备管线,比如给水管线、排水管线、燃气管线、热力管线以及电力、通信电缆等,这些管线在场地中大都会采取地下敷设的方式;另一部分是场地地面的一此工程设施比如档土墙、护坡、地面排水设施等。
▲景观挡土墙设计
上述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它们连接成体,形成了整体的场地。在这些要素之中,主次的分别是相对的,前面曾提到建筑物在场地中一般处于核心地位,建筑物的存在形式制约着其他要素的存在形式,但这并不绝对。
场地设计就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的基础之上,组织场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的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他要素之间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发挥效用,并使基地的利用能够达到最佳状态,充分发挥用地效益,节约土地,减少浪费。
根据设计程序上的先后次序以及考虑问题在广度和精度上的不同,设计师认为场地设计的工作可以划分成为场地布局和场地详细设计两个阶段。
建筑设计布局阶段,场地设计中的分区设计应该注重哪些点。
【布局阶段的场地设计 】
场地布局中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场地中组成元素形态的确定,二是元素之间组织关系的确定。布局阶段场地设计的结果所反映的是场地的整体形态,也就是场地基本的表现形式。
场地设计是整体的设计,但如果仅停留在整体的层次上是不能将其认清的,因此适当的分解和剖析十分必要。
▲刘家琨—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
【场地分区 】
场地分区就是将基地划分成若干区域。场地中所包含的内容按照一定关系分成若干部分组合到这些区域之中去。这个过程重视团块的分离。
这样场地分区的方式就决定了场地的基本形态和其中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
场地分区所遵循的思路可以归结为两条:一是从基地利用的角度出发;二是从内容组织的角度出发。
▲场地分区的两种思路——内容与用地
1 | 集中的布局方式
在用地比较有限的情况下,常会出现将用地划分成一些区块的情况。这样做虽然内容能布置完成,但用地却分得太零散,难以发挥其最佳效益。
为了能在有限的用地内妥善组织各项内容,应采用合理的集中用地划分方式,将用地划分成几大块,将性质相同的用地尽量集中在一起,保证基地的每一部分都被充分利用,减少闲置的地块,同时也增大了可使用的用地面积。
▲用地紧张时分区宜集中分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将用地划分成几个粗略的大块就可以了,也不是分得越大越粗略越好,而是应在可能情况下尽量简化分区,减少层次。
比如我们可以将相同和类似性质的用地集中在一起,连成一片;或者根据基地的轮廓形式特征来划分地块,使每一区域都尽量完整,便于利用。
▲集中分区的两种方式(性质与形状)
案例
图中所示的是上海青浦区新城建设展示中心,它的场地设计是在「极大」与「极小」、「极少」与「极多」的对话中生成的。
面对平行于城市干道的狭长用地,建筑师选择了一种与之相应的简单而纯粹的「极少」处理方式。集中式的建筑布局对环境边界的限定是非常肯定的,长达190m的建筑体量运用最大化的手段律足了整块基地,在平静而舒展中带来震撼。
▲刘家琨—上海青浦区新城建设展示中心
临路一侧余下的空间显得过于狭长和缺少稳定的场所感,建筑师则利用环绕的水体和景园分段处理等方式将场地从城市干道的流动秩序中独立出来,产生了宁静安详的表情。
景园手法的运用使得原本呆板的空间和景观层次变得有深度,富含信息。绿化设计也很有特点,除去端部的集中绿化和沿路的边缘绿化外。建筑与水体间的有节奏的单元绿化庭园成为自然和人文景观中共有的重要部分。
▲刘家琨—上海青浦区新城建设展示中心
2 | 均衡的方式
在用地规模相对于建设规模较大,用地比较宽松的情况下,场地分区与用地划分可采取多种变化的方式。这时分区与基地利用常出现各部分用地不够均衡的现象,某一部分的用地过于宽松以致用地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尽量采取均衡的做法是较为有利的。将场地内容均衡地分布,使每部分用地都有相应的内容,都能发挥各自作用。
▲用地宽松时分区宜均衡分区
达到用地划分的均衡可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可根据不同的性质将用地划分成大致相当的几个相对集中的区域,这样场地整体上的区域划分会较明确。均衡可通过各区域之间,用地面积的成比例的关系以及各区域内部用地的再一层次下的细划来实现,通过这两种手段来保障基地的各个部分都能利用起来。
二是可将基地直接细化为较小的区域,再将内容在不违背要求的情况下适当分解,组合到各区域之中。这样只要保证每个区域都各有其用。也就保证了均衡。
▲均衡分区的两种方式(直接与间接)
【场地分区与内容组织 】
场地分区除了要将用地划分成若干区域之外,还需将场地的各项内容按照某种特定方式归类、组合到这些区域之中去,最终场地的各个区域是特定部分的基地与其特定内容的集合。
对内容进行分区组合的目的是使场地能够呈现比较清晰和明确的结构关系,使功能、空间、景观等方面都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状态。
1 | 分区的依据
对内容进行分区组织的依据是它们各自的特性要求。其中功能特性是最基本的,将所有内容分解成若干功能区域或组团是场地分区的一个基本任务。
从一定意义上来看,场地分区也可称为功能分区。其中,不同功能的明确划分是各自正常运作的基本的保证。
▲依据内容的功能分区
比如,在人员和车辆都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中,如果最初分区时,没有将停车场和集散人流的广场明确区分开来,而是合并到了一起,造成人车混杂的局面,那么车辆的进出停放和人流集散的功能要求都将无法顺利实现,场地就有可能因此陷于瘫痪状态,也将造成场地整体景观上的混乱,甚至可能会产生安全问题-—人车混杂是事故发生的隐患。
因而,合理的场地功能分区,避免混乱是场地布局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2 | 分区的形态
内容分区的形态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各区域的分划状态;二是各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内容分区只有将这两方面都加以落实,其形态才可最终确定。
▲内容分区形态的两方面表现
从形态的角度来看,划分的概念具有双重意义。
一是分,就是要将场地中的全部内容按照相互之间的差异性分解成若干组团和区域,强调的是不同性质要求之间的分离;
二是合,也就是要将不同内容按照相似性和类同性组合到一起,强调的是相同或类似性质要求的合并。
但是,进行适当的分区井不意味着要将所有内容各自孤立,明确分区是为了保证内容能有更明确的组织形式,使场地能呈现出更为有序的形态,而不是要将本属于同一整体的各部分内容之间的有机关联硬性截断。
进行内容的分区组织除了要明确它的分划状态,还要组织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各内容区域相互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它们的位置关系和它们的联结关系。
▲内容区域相互关系的两方面体现
位置关系指各内容区域是相互毗邻还是相互隔离开来。对应到基地中则表现为不同区域的内与外、前与后、中心与边缘等方面的关系。对于这种关系的形成,空间、景观、交通、公共与私密、动与静以及各部分在场地中的重要程度等方面的要求是同时起作用的。
各部分内容分区的联结关系是指它们在交通、空间以及视觉等方面是如何联结在一起的。这其中交通联系是最为主要的。各区域之间的独立只是相对的,不同内容之间的功能往往是前后衔接的。
同时,位置关系与联结关系虽然常常是同时形成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也就有什么样的联结关系,但这并不绝对,也存在一些特殊的情形。
案例
有时不同区域的位置关系是十分紧密的,比如相互毗邻,但联结关系却相反,相互的联系很弱甚至是相互隔绝,在北京香山饭店的场地中就存在这种情形。
由于基地所处的特殊环境以及内部功能组织的要求,饭店的后勤供应区布置在紧临主入口公共活动区的右侧,应该说两者的位置关系是十分紧密的,但它们的性质却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由此而形成的在一系列范畴上的要求都是截然相反的,入口的公共活动区是为饭店的客人服务,属于饭店对外的公共性最强的区域,在活动上与后勤供应应有明确的不同,其景观要求显然也是很高的。
▲贝律铭—香山饭店
而后勤供应区则属饭店的“后台”内容,相对来说是内部的与非公共性的,不希望被外部的客人看到。而且供应区涉及货物的进出,与公共活动区的洁污差别也是十分明显的。
因基地处于风景区中,另辟一条道路既不经济,对风景区的环境也只能造成更大的消极影响,所以在场地和这两区是毗邻布置的。
为实现两区的明确划分,设计中在两个庭院之间以一堵高墙将它们严格地区分开来,这样两区的联结在交通、空间、视觉等方面都降到了最低。这一实例说明,由于一些特定因素的制约,在位置关系与联结关系之间也会出现相矛盾的情形,但这种情况是较为特殊的。
▲贝律铭—香山饭店
我们知道设计不同于纯粹艺术创作,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设计是在一定条件下为了一定的实用目的而展开的创造活动。
这些制约因素带来的各种问题,也就是设计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在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实现了设计任务所要达到的目的,并满足了规划和法规的要求,那么场地设计目的就达到了。
场地设计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归纳起来可分为三部分:
1.城市规划和相关的法规、规范;
2.设计任务的具体要求;
3.基地的条件。
这些因素对设计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但也是形成设计特色和个性的突破口,如何巧妙地处理好各种矛盾就是大家的目标。
如华黎设计的半山取景器,该建筑位于威海塔山公园半山上的一片树林中,是一个服务于市民的公园服务设施。
为了尽可能保护场地里的现状树,建筑在平面上分成三个枝杈,以避让树木。而三个枝杈分别指向城市的三个景观:刘公岛、海港、环翠楼,使这个小的景观建筑与城市建立起紧密的视线联系。
半山取景器/华黎 gooood
建筑结合山地的地形,半嵌入坡地中,从入口下半层进入建筑内部,到达悬挑于山坡上的可观景的茶室和展示空间;而通过台阶拾级而上则到达豁然开朗的屋顶——一个景色绝佳的观海平台,这里成为市民欣赏城市风景和户外健身的开放公共空间。
半山取景器/华黎 gooood
场地设计的前提条件
场地设计必须符合国家或有关部门制定的设计标准、规范、规定以及当地城市规划的要求,它们也是设计的前提条件。
城市规划要求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般包括:
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范围等方面指标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出入口的方位规定等。
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除了上述几方面的要求之外,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位置、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02
相关法律要求
城市规划比较偏重于对基地利用方式和场地总体形态的控制,设计规范则比较偏重于对一些具体功能和技术问题的要求。
1 | 建筑布置的规定
建筑布局和间距应综合考虑防火、日照、防噪、卫生等方面的问题,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物间的距离,应满足防火要求;
2.有日照要求的建筑,应符合日照间距;
3.建筑布局应有利于在夏季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并防止冬季寒冷地区和多沙暴地区风害的侵袭。
4.根据噪声源的位置、方向和程度,应在建筑物功能分区、道路布置、建筑朝向、距离及地形、绿化和建筑物的屏障作用等方面,采取综合借施,以防止和减少环境噪声。
对于场地中建筑物的布置与相邻场地的关系,有如下规定:
1.建筑物与相邻基地边界线之间应按建筑防火和消防等要求留出空地或道路。当建筑物前后各自留有空地或道路,并符合建筑防火规定时,则相邻基地边界线两边的建筑可毗连建造;
2.建筑物高度不应影响邻地建筑物的最低日照要求。
北京梵悦万国府公寓景观 / 承迹景观 gooood
2 | 交通组织的规定
场地交通组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基地应与道路红线相连接,否则应设通路与道路红线相连接。
2.基地内应设通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通路应能通达建筑物的各个安全出口及建筑物周围应留有的空地;长度超过35m的尽端式车行路应设回车场;基地内车流量较大时,应另设人行道;基地内车行路边缘至相邻有出入口的建筑物的外墙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m。
3.车流量较多的基地(包括出租汽车站、车场等):距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量起不应小于70m;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m;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0m;跟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等建筑物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
4.电影院、剧场、文化娱乐中心、会堂、博览建筑、商业中心等人员密集建筑的基地:
a.基地应至少一面直接临接城市道路,该城市道路应有足够的宽度,以保证人员疏散时不影响城市正常交通;
b.基地沿城市道路的长度应按建筑规模或疏散人数确定,并至少不小于基地周长的1/6;
c.基地应至少有两个以上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包括以道路连接的)出口;
d.基地或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应避免直对城市主要干道的交叉口;
e.建筑物主要出入口前应有供人员集散用的空地,其面积和长宽尺寸应根据使用性质和人数确定;
f.绿化布置应不影响集散空地的使用,并不应设置围墙大门等障碍物。
绩溪博物馆 / 李兴钢 gooood
对一般建筑和高层民用建筑的场地中消防通道、回车场等有严格的要求,它们当然也会影响到场地中的交通组织,因而也就是对交通组织的要求。但这种情况在快题中比较少出现,故在此不做赘述。
场地设计的直接依据
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是场地设计的直接依据。
如果说对规划、规范的满足是决定设计能否成立的因素,那么与设计要求的吻合程度则是衡量设计完善程度的因素。
对设计任务的认识可以从只个方面入手:项目的内容、项目的性质和项目的使用者。
01
项目的内容
一个项目的所有组成内容,有些会直接体现在任务书中,有些则可能不包含于其中,但它们也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比如在展览馆、影剧院、体育馆等类型的项日中,集散人流的广场是必不可少的;在医院、商场、实验室等类型的项目中,货物的装卸场、相应的货车临时停放场、回车场也是必备的。
从场地设计的角度来看,项目的组成内容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建筑物内部的内容,另一部分是建筑物之外的内容,这两部分内容对场地设计具有不同的意义。
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新馆 / 帕金斯威尔建筑设计事务所 gooood
1 | 建筑物内部的内容
设计任务中对于建筑物内部内容的要求,如对空间的组成及各空间的面积、尺寸等形态要求虽然对建筑物单体设计的意义更直接,但对场地设计也会有间接的影响。
建筑物内部不同的组成内容及各项内容的不同形态,都会影响建筑物外在的不同表现形态,包括长宽比例、占地大小、集中或分散的布局等都会受到影响,这些都与场地设计直接相关。
比如在人流量较大的建筑物出入口前应设有集散人流的广场。其规模也应与内部空间的规模相匹配,以真正实现人流的顺利集散;场地中的景园设施的位置和形态也应与建筑物的内部空间组成形式相适应,以使它们能更好地为有景观需求的室内空间服务。
上海的华鑫中心 / 中国的山水秀建筑师事务所 gooood
2 | 建筑物外部的内容
建筑物外部的内容又可分成两类:
1.有直接功能要求的,如:游泳池、运动场、室外展览场、露天剧场等;(设计书中一般会明确规定,限定性较强。)
2.具有辅助功能的,如人流集散广场、停车场、货物装卸场、休息的庭园、景观设施等。(任务书大多不会有明确的规定,可调整的余地大。)
项目中所有的建筑物之外的内容,不论是有直接使用功能的,还是有间接辅助功能的,都直接参与了场地的构成,与包含在建筑物内部的项目内容相比,它们对场地设计具有更直接的意义,因此设计任务对这些内容的要求是进行场地设计的重要的依据。
巴勒斯坦博物馆 / Heneghan Peng Architects gooood
我们在做一个建筑时,它为何像这样生成,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去画分析图,实际上都是由于外部环境的限制。建筑设计是一个用图像表达思考逻辑的专业,因此你的分析图其实就是你应对环境的思考,并不是按心情随意画的。
如下图所示为DOS建筑事务所设计的雷迪森RED酒店,它的分析图分为9步,大致为:
1.确定场地的出入口,功能组团做一个大致的分区;
2.根据规范要求做场地退线处理;
3.根据任务书要求生成体块;
4~5.考虑到建筑的通风需求将体块中间挖去一块;
5~6.考虑到建筑的采光需再求将南侧体块减去一块;
7.底层扭转一定角度,使场地中留出活动空间及缓冲广场;
8.为了增大更多的观景效果,将上层的体块分别向南北旋转;
9.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底层做通路及架空、分层、立面处理,生成最终结果。
雷迪森RED酒店 / DOS建筑事务所 gooood
02
项目的性质
项目的性质有不同层次,概括来说可分为项目所属类型的共同性质和个体的特殊性质两个层次。
1 | 项目的类型属性
项目的类型属性是由它的基本功能决定的。根据基本功能,可以把项目分成许多种类型。如居住、办公、商业、文化等。
不同属性有不同的特色。比如文化类项目的场地设计会有比较高的文化品位,办公类项目会比较庄重,纪念类项目的场地设计重视内涵和寓意的表达,会有更多的崇高感和严肃性,商业类项目则会更重视商业效果等。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扩建工程 / 何镜堂 ikuku
2 | 项目的个体特性
场地设计对项目性质的依从和表达,除了要反映出类型属性的宏观特征之外,还应根据项目的个体特性做进一步的定位,也就是说同类项目的场地设计,也应根据具体的个体特性而体现出差别。
歌华营地体验中心 / 李虎 ikuku
03
项目的使用者
对使用者的认识,包括了解使用者的人群构成,分析他们的行为规律和在场地中的活动模式。
1 | 使用者的人群构成
根据使用者的不同身分性质来对其进行分类,比如在学校类项目中,教职工和学生就是分属不同类别的使用者,他们对设计的要求肯定会有所差异;在商业性项目中,内部员工和外来的顾客也是不同类别的使用者,他们对设计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2 | 使用者的行为要求
人的行为有一些较固定的习性,这使人的行为中常出现“左侧通行”、“左转弯”、“抄近路”、‘’十字路口驻足不前”、“视线向外”等现象。
人的行为习惯 / 张伶伶 《场地设计》
对于这些人的行为习性,场地中的通道设置要考虑到“左侧通行”、“抄近路”习性等,在建筑入口、场地入口、通路转折点等处,应做适当的处理,比如设置广场、平台、将通道加宽等以满足人们驻足判断的需要,场地的一些环境设施,如休息座椅的设置,应考虑到“视线向外”的习惯等。
Daegu Gosan Public Library / jaja Architects gooood
场地设计的客观基础
01
基地的自然条件
基地及其周围的自然状况,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微环境等条件。
1 | 地形与地貌
地形是基地的形态基础,基地总体的坡度情况,地势走向变化的情况,各处地势起伏的大小是基地形态的基本特征。场地的分区方式、布局结构关系的建立常常会由地形决定。
地形对场地分区及布局结构的制约 / 张伶伶 《场地设计》
地貌条件对场地设计的制约 / 张伶伶 《场地设计》
2 | 气候与小气候
气候与小气候条件对场地设计的制约 / 张伶伶 《场地设计》
02
基地的建筑条件
详细来看建筑条件主要包括:基地内部及周围已存在的建筑物、道路、广场等构筑设施以及给水、排水、电力管线等公用设施。
此时应将场地看成是整体城市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把场地内的问题放到城市的背景环境中来看待。
通过场地设计,不仅要优化场地内的环境,而且应促进整体城市环境的改善。这样,场地与它周围城市环境的衔接与融合就十分重要了。
八分园 / 俞挺 gooood
来源:景观微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