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建筑设计作品 于 2019-5-20 09:43 编辑
精彩大图镇楼! ▼
嗨喽大家好,本期为大家展示的是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大三大师班设计作品,作者为美女小姐姐杨小芙,人送外号“小扎哈”~初次看到这个设计作品照片是在一篇关于清华设计课程答辩文章中,小编第一眼就被这个精灵古怪创意的形式所吸引——是谁敢在北京四合院的头上大动手脚?在进一步了解课程设计内容以及方案的核心概念后就为这个浪漫且天马行空的方案深深打动。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呢?我们邀请作者为大家一一展开解读!
受到TransAxis的约稿邀请时,我十分受宠若惊。我过去也时常在公众号里看到一些参数化的干货,或者是参数化大佬的作品。众所周知,清华建筑系还是很可以的,我们系也有很多参数化的强者,我在这次大师班中又做了一个非线性的方案,所以以下你能看到超厉害的算法和复杂的电池——
完全没有!!
很不好意思,这是一个几乎完全在手参的方案,电池组都是基本的手调辅助(菜)……与其说有严格的算法逻辑,还不如说更像是一次激情地表达(菜)……作为它的生母,我也对它有一种复杂的心情:明明全是曲面,却是手工的产物呢笑(菜)……
但是,当我战战兢兢地把它po到朋友圈日常骗赞地时候,有一个学妹专门来敲我,告诉我她真的很喜欢这个方案,这也会是她心中的莫扎特的居所。我还是有点小得意觉得,我大概还是爱它的吧。所以,来和大家讲讲这个心路历程。
1
大师班课题
最初大师班分组的时候,李冀老师在台上讲他的课题:
一个独特生命的居所,选取一个你喜欢的、已故的、有突出特征的历史人物,在北京给他设计一个独特的居所。
听到这个题目,我突然就有了设计的热情,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了一个模糊的身影——梵高!!(没想到吧x2)
梵高一个人立在一面巨大的石墙面前,石墙向左右与天际延伸到闭塞的黑暗中,仿佛没有边际,满墙暴力地堆叠着凹凸的笔触,头顶漏下一道微弱的光。
我成功进到了李冀老师组,我们组里的选人有:马丁路德、济慈、芒福德、博尔赫茨、嵇康、卡夫卡、王小波、C.S.刘易斯……不幸的是,另一位同学也选了梵高,她本人的气质和梵高更相符一些,于是我的三秒方案就被毙了。
然而,可以从我最初的选择看出,我是印象派爱好者,做方案也几乎是以做分镜的方式在思考,这一点在全程都有所体现。于是换人呗,历史人物穿越到现代大乱斗这个点子对我而言其实并不陌生,日本一个知名企划fate讲的就是这个事儿,我本人也是fate grand order忠实玩家(菜),于是我很自然地找了一个喜欢的游戏角色:Wolfgang Amadeus Mozart
2
激情莫扎特
虽然听起来很儿戏,但是因为我从小就是动漫宅,这种爱好重叠起来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我的设计激情,用爱发电总是电量更充沛的。于是我开始搜集各种莫扎特的资料,了解他的生平,了解他的作品,循环他的音乐合集,看他的相关电影。一个北大历史系的朋友和我有一样的爱好,我们就天天聊人物分析。
于是,这个纸片人在我的脑海里生出骨节,绷上肌肉,联通神经,再裹上一副好皮囊,对我眨眨眼睛。他虽天赋异禀,却嬉戏人间;他写小星星,也写唐璜;他是震惊了霍夫堡的神童,又会陷入赌马欠钱这种俗气的困境;他创作了很多出色的喜剧,却谱写着安魂曲离世。一开始我受游戏的影响很多,莫扎特在我眼里是更戏谑的,捉弄人的形象。于是我把他丢到窄小而热闹的胡同里,画了这样的想象图:一束立在嘈杂的黑暗中的光。(据说他在唐璜上演当天早上才赶出最后一段稿子,这种卡ddl的精神也激励了我)
Fgo是一个很玄学的游戏,接下来也发生了很玄学的事情。在我找资料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音乐剧《摇滚莫扎特》(简称法扎)正在北京巡演,于是我买了票去看。剧情大致从他少时出走维也纳一直讲到离世。看完我循环了几个月的ost,感觉用爱发电量可以比肩三峡水电站。
他的天才毋庸置疑,于音乐上,他是自信的,强势的,急需展示的。他混迹于酒吧,与平民同乐,这种亲近又不免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意味,一种微妙的距离。于是我继续构想场景,一个万神庙式的集中空间与轻轻浮在四合院上的闲聊空间出现了。
他离开了维也纳,有一种反叛的东西在他身上,一定要拒绝古旧与循规蹈矩。恰巧我朋友和我分享了她特喜欢的Violin Concerto No.2。我想,这应该是一个白色的东西,像春天的花一样欢快地长开。于是,在什刹海边的四合院里长出了一个白色的卷。
这里比较突兀的是,小天台变成了一个朝天的大表演台,这应该是源于我对小星星过深的印象,我又看了更加比起浪漫主义的法扎更现实一点的德扎,以及莫扎特最后离世过于有张力的戏剧性。
他在《魔笛》后开始谱写《安魂曲》,在写《安魂曲》的过程中日益病重,最终去世时年仅35岁。他的死因成谜,有人说是晚年贫困所致,有人说是疾病难医,甚至有人说是竞争者的毒杀(萨列里风评被害ing)。连让他谱写《安魂曲》的甲方也谜一般查无此人,仿佛是来自死神或是上帝的要求。
再想到他童年时期受同为音乐家的父亲严苛对待,以“音乐神童”的身份周游王室,这个人一定为音乐牺牲了很多世俗层面的东西,我个人觉得后期追求Humor, fame and money也有一点弥补的意思,但他本人的态度是复杂的,隐藏在浮夸的表象下,甚至不甚可知。我也没有什么资格来评价,选择了忠实的展现。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祭天的表演平台。
3
中期“怼怼群”
这个时候就到了中期评图,我校中期评图一般极尽能事地怼,终期评图就以赞美为主,宛如一个怼怼群和一个夸夸群。老师们提了很多意见,一些老师质疑这种手段放在四合院比较过激,一些老师觉得还不够。还有老师说不建筑,不生活。
李冀老师对我说,还不够个性,这个卷缺少了一些对“音乐家”身份的突出,盘旋而上的流线也有问题,本质是一条线。他建议我做一个以音乐为中心,更多空间,更多交叉的拓扑关系。另一方面,形体应该自成结构,现在这样的结构逻辑明显是不通的,做一个异形,就要让它自己立住,外物的搀扶会很大程度上削减力度。
给卷添支架的一次失败的尝试
这两点都给了我很大启发。一方面由于我过于深地思考,莫扎特是一个怎样的音乐家,却搞忘了首先他是个音乐家这件事。另一方面,我也确实倾向于用一些讨巧的方法(比如落柱,藏柱)来解决一些形态上过于夸张的问题。
我问老师,如果像柯布的朗香教堂一样,一眼看上去假装是厚墙的支撑,但开一道口子,表明结构的诚实,像一个魔术师一样呢?
老师回答:你如果做一个魔术师的居所,我会同意你这样做,但你的居所属于莫扎特。
这个答案是让我信服的,这也是做单个人居所的好处,它近乎于教堂,让一切好坏的评价标准都很清晰。更大尺度的建筑就更容易模棱两可,再加上我个人比较激进,在听库哈斯说,建筑的局限性,后深以为然。我不太喜欢太大尺度上的建筑师的理想表达,这很现代主义,我甚至在价值观上比较质疑库哈斯本人的讽刺,毕竟我觉得拿钱就该办事。从这个角度来说,选私人居所其实也是很讨巧的做法,毕竟高迪可以和土豪古埃尔深入灵魂做朋友,但是明显库哈斯没法和政府这样做。
还有一个讨论也很有意思:对修旧如旧的态度。
我说:虽然我想保留原场地的元素,但是并不是能全部很好的契合中间的异形,所以我新修的,并不是异形的部分该怎么处理呢?如果修旧如旧好像就不太正确,但是新引入一种语言又太多了,会削减对比的力度。
老师说,修旧如旧也并不一定是坏的。譬如欧洲修复柱头会按照原样修复,但是并不刻意做旧,并用微微的色差标示这里是修补的部分。按照原样式修建建筑也没有问题,中国很多修旧如旧让人不舒服的地方在于,他们要假装自己就是旧,这才是欺骗。
这也说服了我,于是我心安理得地补了一些四合院的元素上去。
4
大喇叭与深化
过了中期这道坎,我们又继续往下深化方案。我先做了几个拓扑图,包括了莫扎特弹钢琴、生活、讨论、表演、喝酒、studio的空间。又随手画了一个草图,并捏了一个rhino模型。(方案不一定像大师,但是草图要先比肩大师)
可以看出从草图到模型有了质的退步,虽然说拓扑关系勉强对应上了,但是形态的逻辑很不明确,也没有解决结构的问题,几乎是抄袭扎哈的支撑方式只是在生硬落柱的基础上让它变得好看了一点点,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
老师指着我狂野的草图问我,为什么更喜欢这个呢?最开始是怎么想的?
我说,我研究了一下管乐器,想象整个建筑就是一个联通的乐器,重要的空间用一个喇叭口强化它,于是生成了各个朝向的喇叭,空间与空间之间用管道联通起来,人和音乐就在里面流动。
老师建议我就做一个复杂的大喇叭,不要用这种植物生长的方式来解释乐器的联通。
这也是一个对我来说很重要的节点,我意识到,当我做一个不熟悉的设计的时候,其实我内心里是知道最有表现力、最适合的选择是什么样的,只是我会下意识地转译成自己比较熟悉的语言,用以前比较擅长的方式来做。然而,每一次转译都会造成信息的缺失,做建筑本身从抽象到落地的转译就有很有难度,每再多增加一次,就会有更多的信息损耗掉。其实最直接的,反而往往是比较好的,即使一开始做出来会有一点过头,但是总能收回去,但一旦起始于妥协,就再也飞不上去了。
以及,此时又发生了玄学事件。我被室友拉去看《波西米亚狂想曲》,再对电影内容先前完全不知晓的情况下,看到了一个和莫扎特很像的音乐家Freddie。有人说,如果莫扎特活在当下,就该是个玩摇滚的。这部很纪实的电影让我了解了一个音乐创作者的生活与创作是什么样的,虽然最后方案完成度没有那么高,但是给我的空间更细节的设计上有了很多启发。
这张剧照几乎是我最后一张大透的来源,我看到莫扎特站在高台上,冬天的后海结了冰,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拥挤在冰面上,来看这位大明星表演,连鼓楼上的守卫,都能跟着隐约的音乐小声吟唱
于是我开始做形态和深入的分层。我把朝向入口和地下表演空间的喇叭口尽量当作结构的支点,让它至少在直观上自支撑。当逻辑清晰了,剩下的就是调形态的体力活。这一部分还是很让人头秃的,这几个喇叭口的朝向、大小,连接的位置,和周边四合院的关系,喇叭和管道的衔接,开口横着撕还是竖着撕,本质都是一次一次试错。做的过程让我很暴躁,但是最后出来的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是管乐器,所以自然而然地有了铜这样的材质,这也很和我心意,让人想到福斯特这两年的方案,新潮又贵气。
屋顶平面图
5
最终成果
因为最初设计的时候就是一个场景接着一个场景地构想,表现地时候我也尽量还原了这个过程,几乎是用镜头表达了——起床、下楼到酒吧弹琴、(进studio录音←没有效果图是因为这纯粹是标准的技术空间,没有什么设计的余地)、上楼到小花园撩妹、到小平台拉小提琴、晚上开音乐会——“一个音乐家的一天”这样的故事。
起床
6
讨论
最终评图有一些外校的老师过来,有一个老师看到我的图纸就问,“为什么这么多效果图?”
屋顶室外平台
这里要再次感谢一直带我的李冀老师,给我们最终表现的宽容度很大,最终我们组的展现成果因为不同的对象而很不同。当然也因为这是一个比较概念的设计,也要感谢我的同桌,他们组是一个更概念的设计,当我还在思考大透的时候,她已经开始画小漫画了,于是我就开启了我的分镜大业(笑)。有一些老师评论通风、采暖、排水等一些比较现实技术方面的缺失,这我也认同,但也只是八周没有来得及做。但是回避我着重设计的点,而评价我没有做的事情,就挺没意思。
有一位老师评论,他觉得比起居所,这个设计更像一个纪念馆,这也是为什么有其他老师觉得这个方案没那么建筑。他说这是因为,作为从小循规蹈矩的学生,其实我很难理解一个狂放不羁的天才究竟有怎样的需求。而莫扎特作为一个几百年前已逝的人,纵然有文献可以借以追溯,但终究是有距离的。
主入口特写
的确,虽然李骥老师希望我们能自我代入所选取的对象,来想象生活,我却是更多被莫扎特的矛盾性所吸引,表达他本人所代表的“意义”,而非询问他的感受。我最终表达的画面里,多是音乐家一个人的背影,这意味着扛着摄像机的我只能遥远地看着他。比起莫扎特,我大概更像萨列里吧(萨列里风评被害x2)。
交通公共空间
这此的八周对我来说过得尤其快,可能这就是用爱发电的力量。我全程都很快乐,尽管有很多烦恼,但也都是甜蜜的苦恼了。所谓“爱”的来源,其实是连续不断的输入(感谢玄学的法扎和queens给我续命)。我觉得设计师都仿佛是一个处理器,把多种资料扔进去,才能生出好的设计,单纯地冥想只能带来一厢情愿的自我表达。因而宗教题材自身是有优势的,因为设计师本人爱神就足够了。
概念原型手工模型
但是输入又和参考案例有微妙的差别,案例或技术往往只是提供手段的参考,不带有内在的实质,参考更像是一种“学习”,而设计一定是“创作”。国内建筑系学生其实夹在学习与创作之中,所谓“别墅设计”规定的只是建筑种类,却没有限定评判标准,这样老师从任意的角度评价总能通顺,然而学生却往往会感到疑惑。我很感激大师班这次机会,它更注重“创作”,并把构建规则的权力交到了我自己手中,我所要做的只是不断质疑我的手法是否契合我的表达,但对表达本身却是绝对自信的。
“新”“旧”体量的穿插
至于“异形”的正确性,这也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我看到很多做参数化的朋友倾向于把现实的要素作为干扰输入,来让一个异形的生成逻辑能够服人。一位给我很多帮助的学姐说,你要做一个怪形,别人就会问你,凭什么要这么做呢?
然而,竭尽全力的“有道理”只是回避质疑的自我安抚,并不一定生成好的设计。在我看来,“说服”不是建筑自身的目的,而是由甲方与乙方分离带来的必要步骤。就像好的电影一定是先用剧情与人物先打动你,再谈背景与设定的严谨性。当你需要向别人解说“阿甘是一个智障,他无法对别人的嘲笑作出反应,但他是理解的,所以当他听说自己有儿子之后,第一件事是紧张自己儿子是否也是智障”的时候,你就已经失败了。(犹豫,就会败北)
从打动或是使人感受的目的出发,逻辑的严谨变成一种完成这个目的的手段。但凡我对自己的目的有所质疑,设计就会诚实地表现出来。这当然是一个没有受过社会的毒打的学生的豪言,但我很希望很多年后我还能有勇气说出这种狂妄的豪言。
如果以上这些长篇大论能给你带来一点乐趣,我就十分满足啦!
再次感谢这次设计全程给予我很多帮助的老师、同学、朋友们,以及邀请我投稿的TransAxis!!
——————————————
文章到了最后,相信大家对于方案喜爱到无法自拔,那么接下来就要给大家揭开作者小姐姐的真身作为本期的结尾~
↓
杨小芙
清华大学建筑系
一位兴趣使然的建筑学生
——————————————————
文字: 杨小芙
配图:除特别注明外均为作者本人绘制
编辑:HMM&WX
感谢TransAxis(ID:transaxis)授权分享
TransAxis
中规院、城市空间等大院招聘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