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设计作品] 别人家的毕设!同济大学“山水实验室”的里程碑式探索

8441 1
建筑设计作品 发表于 2018-12-6 17:56:5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640.webp (86).jpg
感谢TransAxis(ID:transaxis)授权分享

在学习建筑的路上

你是否踽踽独行

我们想分享

和你聊聊有趣的、不为人知的

小故事

山水实验

以观游体验为导向的旅游综合体设计


指导教师

董屹

助教

邹天格

设计成员

邓希帆 夏亦然 和亦宁 白一江 喻桥苹 刘典傲 白雪君
本文作者
邓希帆

纵情于山水之间
探索中国人的本土建筑学的诗意几何
设计出自己的山水画长卷!
640.webp (6).jpg

请翻转屏幕90°欣赏长卷~
640.webp (7).jpg

嗨喽,大家好呀!时隔良久终于将本期作品约稿并发表出来。继上次广受好评的同济毕设之魔幻豫园后,注入中国文化的设计与中国画式的表现引领了一股新潮流!今年的同济毕设里又出现了非常让人感到惊艳的《山水实验》,从中国山水画出发的设计、将设计还原到山水画中的表现,这是在真正尝试建构中国本土的诗意几何语言。三零九山水茶室在这个毕设课题期间,每个人都找寻着自己的出发点,通过意在笔先、物象之原、四可之辩、位置经营、三远之境这几个步骤,去将山水游历之间的感悟、山水画的二维表现转化成三维空间,实现了从设计概念、语言到场景氛围都始于山水而又归于山水的完整作品。接下来,请看作者为我们详细介绍这个精彩的课题吧!


记得毕设的第一节课,董老师问大家选这个毕设课题的原因,大家都觉得这个课题很有意思:“以前都没有做过这样的尝试”,“山水画感觉很有意思”,“感觉很有趣”,“想做点不一样的东西”……我们心中虽有点迷茫有点不确定,但都非常好奇与往常不太一样的设计过程和建筑中不一样的山水场景体验,就这样,七个人带着兴奋的心情成立了三零九山水茶室(笑),开始了这一次的毕设之旅……


640.webp (8).jpg

总体来说,我们基于不一样的山水画《江山秋色图》、《关山萧寺图》、《早春图》、《葛稚川移居图》、《溪山秋霁图》,经历一个学期的探索和尝试,最后得出多样化的成果:山水之间——双路径的探索(邓希帆),关山箫寺一眼万千——视线关系的探索(夏亦然),留白空间的探索(和亦宁),无极——特殊几何形态的方向感(白一江),折景——山水画中的阴面与阳面(喻桥苹),千岩百抓一树花开——特殊皴法的空间体验(刘典傲)


课题背景及设计要求概况

1 为什么?
探讨将中国传统山水之法转化为真实空间体验的可能

“期望寻找到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本土建筑学的诗意几何。它是由画意控制的,是一种以山水为言说方式的面向自然的叙事方式。这首先需要我们重拾并重建一种画意的观想方式,只有观想方式有了,其他才可以谈。这个入门课程有他的哲学基础,有大道在先。这个大道就是,重回一种自然的观想,重回师法自然的设计道路。——《如画观法》“


2 在哪里?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深甽镇


宁海县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和三门湾之间,天台山、四明山山脉交汇之处,境内山川秀丽,气候温和,旅游资源丰富。宁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方面有浙东大峡谷、伍山石窟、东海云顶、野鹤湫、宁海温泉、大松溪等,人文景观方面有许家山石头村、前童古镇、龙宫村、十里红妆等,同时,宁海也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地。


深甽镇地处宁海西北部,东与梅林街道接壤,南与黄坛镇毗邻,西与新昌县交界,北与奉化市相连,以森林温泉、徒步登山和传统民居著称。课程设计基地位于深甽镇东南侧,位于山水之间,北至凫溪,南至老省道,东侧为绿地,西侧与深甽镇隔溪相望。基地位置关键,是通向深甽镇的门户。

640.webp (9).jpg
640.webp (10).jpg
区位分析

3 做什么?
以观游体验为导向的旅游综合体

基地用地面积约 40000 m2,可建面积约 30000 m2。在基地范围内,拟建总建筑面积控制在18000 m2左右的旅游综合体建筑。该旅游综合体以展示深甽镇的旅游资源,集散旅游人群,提供有当地特点的旅游体验为主要目的,希望在其中能够让游客初步接触到当地山水文化的精髓。其主要功能包括交通换乘、停车、游客集散、旅游咨询、商品售卖、旅游展示推广、表演、餐饮、酒店等,建筑高度不高于 40 米,可建用地内建筑密度不大于30%,绿地率不少于35%;地上地下设置停车场,配建约500 个机动车停车位(规范规定地上一、二层车库不计入容积率)。旅游综合体主要功能面积参考:咨询服务区 800 m2,商品售卖区3200 m2,旅游展示推 广区 2000 m2,公共表演及餐饮区 3400 m2,酒店部分 8000 m2(约 80 间客房),商务办公600 m2。


4 如何做?
从山水画阅读到建筑深化设计的设计过程


整个学期毕设的工作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意在笔先——周边游历、基地调研、资料收集及分析;

(2)物象之原——基于山水画阅读的三维空间还原;

(3)四可之辩——强调时间与路径的功能空间长卷绘制;

(4)位置经营——落入基地的立体空间组织;还原山水意境的概念空间模型制作;

(5)三远之境——建筑深化设计及成果展示。


特别有意思的是,前期我们共同游历基地之后,每个人提出自己的概念并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深化,我们抽签抽取另外一个同学作为其观察员,互相hu提xiang意shang见hai,并在其中一节课做 “交换设计” ,交换方案头脑风暴。


640.webp (11).jpg

工作过程图解

640.webp (12).jpg
观察员关系表


在第二节设计课,我们小组前往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深甽镇进行基地调研和周边旅游资源(包括梁皇山、野鹤湫、前童古村、龙宫古村等)的考察,感受自然,从中获得最直接最受触动的山水体验,从而得出自己的关键词或空间概念,我们的毕设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640.webp (13).jpg

深甽镇地处宁海西北部,山川秀丽

640.webp (14).jpg

基地位于深甽镇东南侧,位于山水之间

640.webp (15).jpg

游历徒中获得最直接最受触动的山水体验

640.webp (16).jpg
640.webp (17).jpg

周边游历



【壹】意在笔先
周边游历、基地调研 、资料收集及分析  


我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分别提取了各自的关键词和空间概念,然后进一步对山水画进行选择。我们分别关注到山线与水线(邓希帆)以及高远、深远、平远的视线转换关系(夏亦然)、山水画中留白空间(和亦宁)、特殊几何形态的方向感(白一江)、山水画中的阴面与阳面(喻桥苹)和特殊皴法的空间体验(刘典傲),因此相应地选择郭熙的《早春图》、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的王蒙的《关山萧寺图》、《葛稚川移居图》、《溪山秋霁图》,并分别进行阅读分析。


640.webp (18).jpg
《早春图》、《江山秋色图》、《关山萧寺图》、《葛稚川移居图》、《溪山秋霁图》局部


【貳】物象之原
基于山水画阅读的三维空间还原

在上一步提取关键词和对山水画阅读选择的基础上,我们运用超轻粘土,制作实体模型,尝试将山水画转换成三维空间,还原山水画中的场景和路径。我们基本上还原山水画中能看到的空间,通过想象补充隐藏的部分,填补完整的行进路径,三维化山水空间,具体如下图。


640.webp (19).jpg
《关山箫寺图》局部及三维空间还原(夏亦然)

640.webp (20).jpg
《早春图》及三维空间还原(和亦宁)
640.webp (21).jpg
《江山秋色图》及三维空间还原(白一江)

640.webp (22).jpg
《葛稚川移居图》局部及三维空间还原(喻桥苹)

640.webp (23).jpg
《溪山秋霁图》局部及三维空间还原(刘典傲)

640.webp (24).jpg
《江山秋色图》局部及三维空间还原(邓希帆)

以我的方案具体来讲,在前期赴基地调研和体验周边的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攀登梁皇山的过程中感受到很多散点式的场景片段——“溯溪而上”、“湖如明镜”、“潺潺溪流”、“飞瀑凌空”、“小桥流水”等,此谓“观”;在攀爬的过程中,栈道、碇步、桥、石头、高台等组成了连续的游走路线,此谓“游”。在游览的过程中,时而未见瀑布先闻水声,时而一潭清水忽然映入眼帘,时而跨越潺潺溪流仿佛徒步溯溪……在山路前进时,时而因行进方向不同,可能带来不一样的景观体验;时而在不同视点看同一景物,能获得不同的游览体验……


640.webp (25).jpg

如此种种戏剧化的体验可总结为“观”与“游”的不同关系——即时而平行,时而交叠,时而分离、起承转合的两线的空间关系变化,因此提出“观”、“游”分离,双路径的空间概念。


640.webp (26).jpg

基于双路径的概念,主要阅读分析了宋代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图中山线和水线贯穿整个画卷,山线中崇山峻岭群峰绵密,层峦叠嶂;水线中一条长河曲折蜿蜒而远逝,错落连绵而如龙脉,起伏顾盼,开合揖让,虚实相生,盘桓而上。山线水线共同组成整个构图,气势恢宏。


640.webp (27).jpg

因此我希望在《江山秋色图》中,保留提取的“观”、“游”分离双路径的空间概念,简化其他的要素,分析山水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补全画中被遮盖或是没有被表现的部分。在此过程中强化、提炼山水概念——强化“山线”与“水线”双路径的空间模式。


640.webp (28).jpg

在提取“山线”和“水线”的过程中,“水路”谓之“观”,代表连续的开放的空间;“山路”谓之“游”,代表多路径的,具有定向视角的活动空间;两者以“互观”的方式有着各种各样的视线对话,并在交汇点成为节点,成为“山路”与“水路”相互转换的点。同时分别在“山路”和“水路”的长线中提取有特定场所体验的空间。具体来说,在“山线”中,提取了“山顶俯瞰”、“山台平视”、“山麓仰视”等以面为特点的停留性空间,“溯流而上”、“峰回路转”等以点为特点的转折性空间,“高差跌落”、“飞虹观瀑”等以线为特点的交通性空间。


640.webp (29).jpg

在此基础上进行山水画的三维空间模型抽象还原,并提炼出由“山麓竹林”、“峡谷仰山”、“高台远眺”、“峰回路转”、“溯溪戏水”、“别有洞天”、“洞窟一瞥”、“飞虹观瀑”、“云端人家”串联起来的“山线”和由“小桥流水”、“碇步洞窟”、“参差水岸”、“一池清水”和“飞瀑凌空”串联起来的“水线”。


640.webp (30).jpg

在场景路径还原的基础上,下一步进行对场景和路径的再组织,并对体量、场景和形式语言进行推敲和深化。纵观《江山秋色图》,一方面山体被自然水流切割,水是背景和基底;一方面连续的山割裂了水,水冲刷而形成山独特的形态。


640.webp (31).jpg

因此连续的山体翻译成集中的功能体块,分裂的水体翻译成三个高差的基底,山体和水体呈s型相嵌的关系。因此山线总结为竖向切割出的较为集聚、规则的线性空间和围合的空间,形式上形成了很多内凹型空间,产生了一些内向性或半内向性的洞天空间,映入光线形成侧高光空间。在此基础上,再对切割的方式进行探索:

(1)对一个单体进行x,y,z三个方向不同切槽的叠加;

(2)对一个单体进行一种切槽,多个单体叠加、重构空间;

(3)对不同的单体进行排列和组织,形成不一样的游线关系、视线关系。

(4)对应不同的功能,转译场景,塑造氛围,增加光影效果和对景关系。


640.webp (32).jpg

关于水线,总结为横向切割的公共空间,为较为弥散、不规则的、面性的、开放的空间。此基础上,为了强化“山线”“水线”的对比和差异,在水线上引入连接不同高度的曲面,强调开放的、连绵的、开阔的空间感,同时希望通过曲面解决交通问题并满足公共展示空间和公共活动场所的功能需求,形成功能空间,如剧场、放映厅、阅览室等。山线和水线的碰撞表现为平面与曲面的碰撞,翻译出山水画中的场景。山线和水线的连接点,视线活跃点和活动场所;体量的连接点,以桥连接。


640.webp (33).jpg

【參】四可之辩
强调时间与路径的功能空间长卷绘制


以“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为目标植入功能

将路径展开绘制功能空间场景长卷


整个小组多幅精彩长卷来袭,请翻转屏幕90°

关山箫寺 一眼万千——夏亦然

640.webp (34).jpg


留白空间的探索——和亦宁

640.webp (35).jpg

折景——喻桥苹

640.webp (36).jpg

无极——白一江

640.webp (37).jpg


千岩百转 一树花开——刘典傲

640.webp (38).jpg

山水之间——邓希帆
640.webp (39).jpg

以我的方案而言,在落入具体基地前,在置入功能的同时,通过路径场景长卷探讨“山线”与“水线”不一样的关系——包括平行、相交、汇合等的关系,研究场景氛围的塑造和不同场景之间路径串联的各种可能性。具体来说,根据 “山线”、“水线”的空间概念,把三个功能体块群和三个高度的曲面拉开,在长卷中形成三个一点透视的场景。左侧是山线的起点,串联山线的场景;右侧是水线的起点,串联水线的场景。其中“山线”和“水线”互为观游关系,在“山线”和“水线”之中漫游,塑造两者的节点可望不可即、若即若离、恍然大悟之感。“山线”和“水线”互相掩映,共同形成各异的功能空间。


640.webp (40).jpg
1 曲面开洞的开放空间

640.webp (41).jpg
2 覆盖性的入口空间

640.webp (42).jpg

3 倾斜地面的功能空间


【肆】位置经营
落入基地的立体空间组织



1 基地策略
     车行流线


关于私家车流线,根据功能和技术指标设置了两个车库,两个车库彼此相连通,车库1主要服务于游客群体;车库2主要服务于酒店住客人群,同时为居民提供一共的停车空间;关于大巴流线,在基地南侧高架和公路的交点前侧布置大巴地上车库,方便旅游服务中心的大巴停靠。在建筑主入口附近布置了交通岛和公交车站,方便大巴和公交车的停靠,方便游客进入旅游综合体;关于非机动车流线,在建筑入口旁布置了自从车库地上停车空间和地下自行车停车库入口,和曲面一体设计,连续的曲面提供了遮盖的空间,同时限定出了自行车地上停车空间,方便游客停车、取车和还车。


640.webp (43).jpg

私家车、大巴等车行流线、非机动车流线、人行流线与货运流线的综合考虑
1 基地策略
     人行流线

关于居民流线,居民主要从北侧的深圳镇进入场地,因此北侧的景观公园主要布置了服务于居民的居民休闲广场、健身步道、篮球场等功能的场所。同时方便居民直接到达滨水区域,在喷泉广场活动。关于游客流线,一部分游客从大巴停靠点下车,通过景观公园进入建筑主入口,保持从南到北的主要视角;一部分游客从公交车或私家车停靠点下车,进入曲面限定的入口休闲广场,再进入建筑主入口,同时保持从南到北的主要视角。


640.webp (44).jpg
居民流线与游客流线

640.webp (45).jpg
进入建筑主入口时保持从南到北的主要视角

1 基地策略
     滨水流线

整条滨水线连接南侧景观公园、滨水亲水平台和北侧的居民活动场所。整条滨水线串联起了小山丘体量的南侧景观公园、北侧居民活动场所和由曲面限定的下沉广场滨水空间,整条线给人以连续的、延绵的、柔和的、开阔的感受,方便居民和游客进行休闲漫步活动。


640.webp (46).jpg
640.webp (47).jpg

延绵的滨水线方便居民和游客进行休闲漫步活动


2 功能策略


根据功能,旅游综合体分为三个功能分区,分别为旅游咨询区、商业功能区和酒店功能区。其中从南到北分别为旅游咨询区、商业功能区和酒店功能区。南侧为高架入口的位置,因此旅游咨询区位于主入口一侧,方便游客进行旅游咨询活动和参加放映活动和旅游展示活动,旅游咨询区还设置了公共浴室、公共厕所、公共储物间、旅游咨询中心、售票处等功能场所,方便游客和周围短途旅行的旅游者进行暂时的休息和补足;


640.webp (48).jpg

白色为旅游咨询区,绿色为商业功能区,橙色为酒店功能区

商业功能区位于综合体的中部,沿河布置,拥有开放的沿河界面和良好视野,拥有连续延绵的景观面,方便餐饮的布置,还设有亲水景观平台,可布置室外的餐饮座位;酒店功能区位于北侧,酒店功能区结合曲面和景观设计分成两个体块,呈内围合状,具有私密性和良好景观。




3 山线和水线相对应的流线
          室外空间流线——“水线”


结合基地,设计一连续曲面,始于一层地面,高低起伏,连接地下、一层和二层空间,时而下陷内凹形成连接一层连接负一层的交通空间和负一层的曲面顶棚;时而向上抬升插入方正的体块中形成剧场、放映厅、阅览室等空间;时而开洞形成开放的公共表演空间和公共露天集市。

总结一下,曲面和方正体块之间关系推敲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1: 曲面主要发挥衔接方正体块的作用,形成柔软的连续的公共檐下空间


640.webp (49).jpg


阶段2: 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曲面和方正体块同时形成室内空间,解决剧场、放映厅、阶梯教室等功能。


640.webp (50).jpg


640.webp (51).jpg


阶段3: 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重点考虑流线的问题,曲面部分抬起,使山线和水线在流线上不交叉,通过视线的交叉激活场所活力。同时调整曲面的弧度等参数,满足功能需求且优化场所体验。


640.webp (52).jpg
640.webp (53).jpg


阶段4: 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在整个基地的范围内协同景观一体化设计,把曲面的元素拓展到两侧的公园。使人们在基地中有延续的体验。


640.webp (54).jpg
640.webp (55).jpg

阶段5: 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结合空间、功能、流线、结构、材料等综合考虑,对曲面做进一步的调整。


640.webp (58).jpg
1F, -1F平面图

640.webp (59).jpg
连续曲面之下的公共开放流线

640.webp (60).jpg

曲面部分抬起,限定出了入口休闲广场的空间,过渡公交车、大巴、公园方向的人流,同时限定了主入口的山水画般的主要视角——山线体量逐渐抬升,水线蜿蜒曲折在建筑体量之间缓缓流淌,水线与山线交叉缠绕。


640.webp (61).jpg
公共表演区域

640.webp (62).jpg
滨水人行主入口

640.webp (63).jpg

曲面部分下陷,限定出了公共活动区域,同时解决上下层的交通问题;在材料选择上,曲面下表面选取高反射性涂料,反射水光、人流和活动,还原波光粼粼的水线山水意向。


3 山线和水线相对应的流线
          室内空间流线——“山线”


根据功能,三个功能体块区分别由若干被切割的单体组成,单体被切割的方式不同,同时不同的组合方式和排列方式形成不一样的视线和游线的体验。


640.webp (64).jpg

根据基地的具体走向,单体进行不同的扭转和对齐,形成旅游、餐饮、酒店等功能空间。

640.webp (65).jpg

当曲面与方正体量相遇时,产生碰撞,曲面插入方正体块中,曲面形成剧场、放映厅、阅览室等功能空间,解决功能需求。

640.webp (66).jpg

方正体块向外悬挑,功能上形成环形展览空间,同时在室外营造方正体块在曲面上的漂浮感,仿佛水上之砾,强化山线与水线的戏剧效果。

640.webp (67).jpg


曲面部分抬起,使得山线和水线在一层平面上均连续不被打断,使室内流线(商业集市、跳蚤市场、露天集市)和室外流线(景观水池开放空间)之间产生丰富的视线关系和游线关系,吸引人流。


640.webp (68).jpg
640.webp (69).jpg

室内流线与室外流线之间丰富的视线关系和游线关系

640.webp (70).jpg


曲面部分抬起,曲面上表面同时解决山线建筑体量之间的交通问题,充当游廊的作用,还原山水画中上山拾级而上的山水场景意向。

【伍】三远之境
建筑深化设计及成果展示

深化平面功能和以观游体验为中心的空间场景设计

完成建筑山水画并与原画进行意境比对


1 剖面设计

强调曲面所形成的特别场所的空间,以及重点表达曲面和平面交接部分。具体来说,曲面抬起的部分向下主要限定了入口式的空间,如酒店大堂入口处、下沉空间人行主要入口、商业集市处;曲面抬起的部分向上限定了曲面地面的空间,如放映厅、阅览室、小剧场等空间;曲面开动及部分凹凸限定了必要的交通空间,使整个综合体呈现曲面的整体设计。


640.webp (71).jpg

2 材料选择


“山线”主要体现为方正体块,选取带缝的干挂石板,斑驳的石板暗示山水画的皴法和模拟自然中山石在阳光照耀下的斑驳感;“水线”主要体现为连续的曲面:负一层的曲面顶部主要采用高反光涂料,反射水面的波光和活动的影子,暗示波光粼粼的“水线”空间和活动场所;一层顶部的曲面采用混入石英砂骨料的细混凝土,并进行抛光处理,暗示白砂参差岸线的“水线”空间。


640.webp (72).jpg
“山线”和“水线”的空间对应选取差异大的材料,粗糙与平滑、柔和与反射形成巨大的反差,强化人们在“山线”、“水线”漫游时的突然的场所感和惊喜感。

640.webp (73).jpg


3 图纸的绘制和表现
       长卷的绘制和表现


由于希望同时展现曲面之上和曲面之上的空间,因此放弃了轴测或者是中国画式拉开进深平行轴测式的画法,为了表现比较直观的人视视角,我选取了四个人视的一点透视典型场景,通过后期合成的方式合成连续的山水路径。在合成的过程中,为了使画面更加流畅,一些空间与三维模型稍有差异,某些体块甚至在同一画面中重复出现,但在长卷中我重在表现节点之间的空间关系和连接关系。


640.webp (74).jpg


因此在中期长卷中便可以看到,左侧为山线起点,山线串联起分散的体块群体、逐渐抬升;右侧为水线的起点,水线连续而开放。山线与水线的碰撞形成节点,曲面撞进方正的体块中,切削体块,共同形成曲面室内外场景;山线与水线交叉盘旋,逐渐抬升。


640.webp (75).jpg

终期长卷



3 图纸的绘制和表现
    场景图的绘制和表现


场景表现图希望在一张图中同时表现场景、路径和氛围,而在一般的轴测图和透视图中部分空间会被遮挡不被看见,因此为了表现整体的空间布局、场景和路径,在绘制场景表现图的时候通过在一定方向拉伸三维模型,在特定视角达到拉开进深,同时不影响正常的观看感受,且这种类似于中国画中平行透视的画法有助于渲染山水氛围。基于这个方案,在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尝试,如下图所示。


视角尝试1


640.webp (76).jpg


三维模型在与图面垂直的方向被拉伸100倍,在特定视角观看得到视角1。在这个视角中,山线和水线及其形成的院落可较明显地表现出来,但是场景感较弱,且滨水界面不能表达出来,因此大概旋转了50度换方向拉伸100倍达到最终视角。


最终视角

640.webp (77).jpg


在此视角中,山线和水线能较明显地凸显出来,由于这个画法的特点,庭院空间基本上也能被表现出来,形成了比较清楚的脉络,为了更清楚地表现场景和活动,去掉了部分体块的屋顶,最终形成场景表现图。


640.webp (78).jpg


江山秋色图意境对比


640.webp (79).jpg


最后大家缤纷的设计成果如下

640.webp (80).jpg
640.webp (81).jpg
640.webp (82).jpg
640.webp (83).jpg
640.webp (84).jpg
640.webp (85).jpg

一点点感想


毕设在几个月前已经结束,却仿佛仍在昨天。在大学四年,每一个学期都有新的课题,扪心自问没有能在每个学期都做点截然不同的尝试,有点遗憾。然而很幸运很开心能有机会做这个毕设,在董老师和同学们的不断鼓bian励ce下,在不断挑huai战yi自ren我sheng的过程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这次从山水画和直观感受出发来探索场景、氛围的设计中,形式在体验、氛围和场景主导的前提下变得格外重要,于是前期在还原山水画和概念阶段用了一些不一样的材料来推敲——棉线、细木棍、铁丝网、轻质粘土、卡纸等,这也一定程度上使我后来放弃了su建模,走上了rhino之路(笑)。虽然中期才开始用(学)rhino让我有点焦头烂额,但是每一节的设计课都仿佛是一次神奇的探险,可以放飞自我,可以做一些以前没有的尝试,让我非常兴奋。虽然因为时间的限制和思考上的惰性,方案还有很多不足,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和推敲,尽管如此,再次感谢老师和小伙伴们,让我在本科毕业前做了一次酣畅淋漓的设计。未来的路很长,希望以后继续保持思考,保持热情!



图文来源:邓希帆
编辑优化:侯苗苗

—END—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