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感谢 一席 授权 设计e周 分享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城市的主人,至少应该是我们社区的主人。可我们往往把对景观空间的权利让渡了,甚至把它忽视了,变成了单纯的消费者和被动的旁观者。这一点我们要向广场舞大妈们学习,很多社区原来是没有广场的,她们去跳舞了,就有了广场。
刘悦来,同济大学景观设计学者。
共治的景观 刘悦来 大家好,我叫刘悦来。我在同济大学教景观设计,本身我也是一名景观设计师,做了二十多年的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做什么的呢?可能很多人认为是造亭台楼阁,种花草树木。按照我们自己专业的说法,我们是协调人地关系,塑造和谐的宜居的景观。
我们来看一下当前景观设计的一些问题,也是我自己这么多年的一个反思。这是上海在新天地边上的一块绿地,叫太平桥公园。大家可以看到,当时为了快速地成景,能够当年见效成林,所以里面种了很多大树。这些大树种得非常密,以至于到了今天这些大树上面还绑着支架——因为太密了,树的生长又不太好,所以一下雨的时候这些树也会倒塌。
还有一点,这些树因为长得不太好,还要经常面临抽稀。当时花了很多钱建设,到今天还要花很多钱,干吗呢?防止倒伏,一棵棵地把里面小的拔出来。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或者至少是不是一种过度的设计、过度的营造呢?
我再来举一个例子。这是小区的景观,也是一个获得全国园林绿化金奖的项目。这个项目大家可能看起来应该是已经很不错了,我倒不是说这个景观好不好,谁用谁知道。小孩在这里面,能不能有些地方让他挖一点东西、种一点东西?或者说这样的景观能不能给我一些力量?这个我觉得恐怕很难达到。
这个景观里面有很多石材,每一块石头可能是某一个山头被炸掉,长途跋涉运到城市。也种了很多大树,当然有一些是苗圃供应的,也有很多是有地下交易的,可能有一个悲伤的故事。
我们作为景观设计师,有时候也经常不知不觉当中推波助澜做了这样的事情。各位如果是做工程设计这个领域的会知道,中国的设计费是跟造价有关的,投资越大,设计费越高。所以很多设计师为了挣点设计费,把这里面的树木规格加大,用料加多,本来不该挖的也挖一下。——最后你的工程造价上去了,我们的设计费也会多一点。
其实我自己在年轻刚入行的时候,也干过不少这样的事,今天我站在这里也有点后悔。我们就想是不是要有点改变,那怎么样算是一个好的景观设计?
前面大概说过一点,就是这样的设计能不能让我们使用,尤其是给年幼的未来使用者留一点空间?他们可以更好地跟环境互动,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这种力量。而不是说我老爸很有钱,看,我们的小区有喷泉你们没有。其实这喷泉可能过不了两年就坏了,后来再也没有修好。
大家往往会对自己居住的小区、自己的房子很关心,因为它涉及我们的房价,我的身份,或者我的资产能不能升值。但是对于公共空间呢,我们就往往不太注意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城市的主人,至少应该是我们这个社区的主人。可我们往往把这些权利,比如说对景观空间的这种权利让渡了,甚至把它给忽视了,变成了单纯的消费者和被动的旁观者。这一点我们要向广场舞大妈们学习,因为很多社区原来是没有广场的,她们去跳舞了,所以就有了广场。
这是我们每个人在空间当中,在面对当下或者新一轮的一种空间生产所要反思的事情。土地是有价值的,空间当然是立足于土地之上的。除了我们人关心它之外,土地本身也是有生产力的。
历史不说了,我们看看国外最近几年的一些例子。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她在九年前入住白宫的时候,就带了周围社区学校的小孩在白宫的南草坪上面开辟了菜园。他们一起种植,一起收获,一起烹饪。
她为了改变美国儿童的肥胖症,也为了让他们有一种自食其力的感觉,在前两年写了一本书叫American Grown,是希望把这种可食花园的方式在全美进行推广。
这位是特斯拉董事长的弟弟金布尔。他在一次事故之后反省了一下,用了五年的时间在美国建了260多座农场。他建立了一个Learning Garden的学习体系,也是为了改变美国儿童的健康问题,希望他们能够多运动,多参与到土地和空间的活动当中。
这个叫Todmorden,是曼彻斯特边上的一个小镇。这个小镇的居民自发地组织起来,利用这些边角、隙地、门前屋后,种了很多小菜园。路人如果口渴了,可以顺手摘一个黄瓜,或者尝一个西红柿,只要帮着来干点活就可以了,不用花钱。这个现在已经风靡全英国。
最近有不少朋友转发这条微信给我,说跟你们做的有点像。我说是啊。其实十年前我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做了很多这样的方案,但是没有业主买单,成了乌托邦的项目。
为什么?因为大部分业主觉得太麻烦了。因为这个要花时间、要管理,而且见效又慢。居民其实也不认为自己对空间有什么权利,或者愿意参与进来。那么我们就想要不要自己做算了。2014年的时候,我们就发起了一个自然教育的组织:四叶草堂,一个NGO。
火车菜园是我们这个NGO成立之后的第一个都市田园项目。它原来是淞沪铁路的支线,在一个创意园区的边上,旁边也有居民小区。这个地方长期荒废,里面也放了很多建筑垃圾,居民也有投诉。我们就和园区一起做了这样一个设计和运营。
首先大家可以看到,原先的土壤是非常糟糕的,不能种东西,我们就想办法来恢复土壤的活力。恢复活力的方法有很多,我们选了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把园区附近割草的草屑、落叶,包括园林树木修剪下来的一些枯枝带过来,让它们回到土里面去。这是我们请的台湾的朴门的老师,也就是道法自然设计的老师来教社区的居民怎样培土。
经过我们培育之后,大家可以看到,这里面种了很多农作物:近处的是蚕豆,远处开黄花的应该是油菜。还种了蓝莓、桑葚等等,长势还不错。我们也第一次在都市里面收获了油菜籽,还搞了一个榨油活动。
我们在旁边做了一个雨水收集系统。我也不知道从哪来的龙虾,有一天我看到一个年轻的爸爸,带着他儿子从旁边的土里面挖了蚯蚓,然后在旁边钓龙虾,一会儿钓了半桶。
这两只鸟,大家不一定叫得出名字来,我也是慢慢地学习到的。下面那一只是白头鹎,它在吃什么呢,吃我们种的蓝莓。上面那只是乌鸫鸟,上海的四大野鸟之一,它们在吃桑葚。因为我们种了很多果树,那些鸟又来了,来的时候顺便也帮着抓了虫子。
有了这个项目的经验,我们觉得这些很贫瘠很糟糕的土壤也可以得到修复,人也能聚在一起,大家也愿意参与。所以我们有了第二个项目。
第二个项目离市区更近了,这个是在上海创智天地大学路边上,也是小区开发完之后剩下的一块地。左边是老的小区,大概有五六十年历史了。右边是一个高档的小区,是中产阶级居住的地方。实际上这两个小区之间有一些隔阂,中间有道围墙。
大家可以看到之前的样子,也是蛮糟糕的。
这是改造之后,焕然一新。
这个场景是两位小朋友在玩,玩什么呢?我们在乡下收集了一个废旧的磨盘放到这儿,水洒在上面之后会流下来,流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流到我们的菜地去了。这两个小孩很高兴,其实她们在不知不觉当中中了一个“计”——她俩在帮我们浇水。
按照我老师的说法,设计就是设一个计,让大家在不知不觉当中帮着这个场地做了工,然后他们还很高兴。这是我们特别想达到的效果。类似这样的机关里面有很多。
我刚才说,我认为的设计可能是不知不觉当中让大家参与进来,还为这个场地做了贡献;这个场地因为他们的贡献又恢复了生机,增加了产出,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这是我们在里面种了20平方米的水稻。种过地的都知道,这是很小的一块。但是我们分了五次来收割,因为太难得了,不舍得一下把它割掉。
有一次收割的时候,有一个九岁的小姑娘写了两首诗,其中有一段我要念一下。她说:凡事看上去很小,但它却在这个星球上,在这个小小的院子里发生。
这是去年10月份的一天,我大概一个小时之内拍到这些虫子。
中间的那个蓝色的,是我们用废弃的集装箱改造的自然教室,也是一个社区的睦邻中心。
在这里面我们举办了很多活动,其中一个是我们收集了上海的一些原生种子。我们也希望这样的种子能够为很多社区提供一些支持。如果各位想种一些东西的话,可以到我这边来拿一些种子回去,当然要登记一下,而且要拍张图片告诉我们你的确种下了。
摄影/蒋晓娟
我们也经常会举办很多交流沙龙之类的,很专业的。也有大家一起讨论的露天电影。这是在一个黄昏的时候,我们吹着晚风,仰望星空,可以想很多事。
我们也非常希望有一天,因为居民的参与,因为两个社区的人更多的交流,能够打破这个围墙。
前面两个项目都是在园区里面,第三个项目我们开始往居住区里面进。这是在一个普通的小区门口,药房的外面有这么一块地方。当时也是属于上海市规土局“行走上海”城市空间微更新的一个项目。
当时我们想做一个实验,看一看到底有没有居民愿意把花从家里拿出来。因为是大家共同分享建一个花园,我们给它起名叫疗愈花园。结果还不错,大概有将近40位居民从家里把花带过来了。我们一起建了一个小花园,其实就是一些盒子。
当时就有居民告诉我们,说这里可能放不久。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盒子很漂亮,里面的花也很不错,可能会被人惦记。大家觉得结果会怎么样?
结果大概到了第三天的时候,有两个盒子里面的土完全没了,花也不知道哪去了。
当时我们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把这个盒子全部撤掉,大家说放到居委会吧,那里面晚上是锁着门的。另外一个是为了防止破窗效应进一步扩大,赶紧放土,再买一些花放进来。
我在想有没有第种三方案:能不能有一个给社区赋能的方案?能不能让我们的居民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去培育这样的土,或者说有一些育苗的经验?
所以我们做了这么一个决定。我们也是在社区进行培训,居民参与度还是蛮高的。大家可以看到,就是教大家怎么来做土。底下先放一层土,上面放一层新鲜的叶子。这个叶子,可以是菜市场不要的一些蚕豆壳啊,菜叶啊,包括家里面这些择完的菜叶都可以放进去。
然后再放一层土。上面再放一层褐色的干枯的叶子。当然你们要放咖啡渣也很好,我特别喜欢放咖啡渣,每次去咖啡店喝完咖啡一般都会跟他要一袋回来,运气好的时候可以有很多,用来养花也非常好。
上面再放一些土,或者去小区里面捡一些松针把它覆盖在上面。松针盖到上面以后,雨水不会溅起来,同时也不会把里面种的植物打坏。所以这是一个对大自然的模仿,森林里面植物土壤就是这么形成的。
果然培训完了之后,这里面的土和花没有再少。因为是由居民从家里带来的,它可能不像一般的一米菜园那么整齐,也没那么美观。但是它很有温度。每天走过的居民,有时候因为一朵花的盛开,有时候因为一朵果实的挂果,他们会很高兴,会在这里指指点点,也促成了大家一起交流。我们觉得这个项目起了一定的作用。
前面几个项目都是在小区外面做的,其实进入小区是很困难的。我们这个“百草园”项目进入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区呢,大家可以看到,上海老城区当中,大概有50%以上的小区景观都是这样的。因为长时间缺乏养护,这些草地被踩坏了。可能大家会看到有一些白色的东西,那是纸屑。黑点的是狗屎。
当时我们跟街道一起协商这个项目怎么进行的时候,其实按照传统的做法可以很简单:街道请我们做设计,我们把设计图纸交给施工队。这么一个200平米的小地方,一个专业的施工队可能三天或一个礼拜就干完了。
但是当时我们想着能不能改变一下。因为一个礼拜建完之后,可能再过一个月又不行了,到第二年可能又跟今天差不多了。所以我们希望让更多的居民参与进来,因为这个地方本来就是居民社区的。
大家不要认为物业应该什么都能干,其实他们现在连保安加打扫卫生能管好已经不错了。他们哪有这个专业技能把花养得像国外那些经过几百年培训养出来的那样。
既然是让全社区人一起来参与,那我们决定先从小朋友开始。这是我喜欢干的事,因为我就是教学生的。小朋友觉得可以在自己的社区做主,他很高兴。这是小朋友们画的方案。他们希望看到虫子,希望吃到草莓,希望有秋千等等,有很多畅想。
这是设计师的方案。当然我们也发挥作用,我们把它转化为空间的表达。
针对上海的情况,我们也选择了很多适合社区的植物。左上角的是艾草,艾草是非常好的香料,小区里面种的话可能就不用再去菜市场买了。如果再有水塘再种点菖蒲的话,端午节要用的基本就全解决了。还有很多,包括迷迭香,顺手摘两朵,回家就可以做披萨了,撒在上面都很香的。
这是建成之后的样子。
这是在建设过程中的照片。小胖平常跑步都不太愿意的,现在变成了我们的小明星了,小胖妈看了很高兴。铺路本来是园林工人干的事情,现在小朋友都可以一起干。好像大家也认为应该是很专业的事情,其实也蛮简单的。
这些小朋友在帮着捡一些菜市场的菜叶来肥土。因为我们这里面没有买化肥,也没有买有机肥,完全是社区居民在家里面自己做酵素,自己做堆肥拿过来用的。因为只有大家掌握了这样的技术,他才会觉得我有这个力量,不至于把自己变成一个纯粹的消费者。
这是我们对付狗大便的一个堆肥塔,狗大便是特别好的一种肥料,养分特别足。
整个园子是我们到目前为止所有的项目当中,我认为运维管理非常细致的一个。这里面主要有两支队伍,一支是老年人组成的社区花友会,另外一支队伍就是我们的小小志愿者。他们大部分是一些学龄前和小学四年级以下的小孩。这些老人和小孩是我们这个项目的主力军。
这里我也特别想说一下,这些孩子的妈妈其实在这里面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有句话说得好,叫推动摇篮的手推动世界。由于她们的支持,她们放心让孩子参与到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过程中来,孩子们也获得了成长的机会。
我们小区里面正好有那么一块地方,它在几棵大的树下面,物业每年都会来撒点草籽。但是因为这里光照不太好,土壤长期缺乏养分,所以这些草一般都是发了芽之后没过几天就不行了。
我们跟几个居民一起商量,看看能不能自己做点什么事情。当然因为我懂点园艺嘛,懂一些景观设计,知道什么式样的植物适合在这边生长。
这是经过我们改造之后慢慢地形成的景观,其实看起来也是非常普通的。但如果大家仔细看一看的话,这边有一些蕨类,这边有醡浆草,这边是苔藓,这几种植物都是比较适合在树荫底下生长的。因为我们的物业不太懂这个,他也懒得去打理。
背景大家可以看到,白色的是我们当时撒的二月兰种子。这里面所有的二月兰种子,一共花销不到十块钱,60平方米。二月兰第一次在这个小破地方开了花。很多居民走过的时候拿着手机在拍照。当时他们也不太相信这个事情,现在加入的人越来越多了。
这是前几天小区的一个小姑娘在小花园里的小路上玩。小路上的落叶是我问打扫卫生的阿姨要的,水杉的落叶铺路特别好。这个小姑娘在上面蹦蹦跳跳的。她跟我说了一句话,她说叔叔,怎么感觉我像在森林公园里走路一样。
这是我在小区垃圾桶里捡了一块木板,放在这个小花园的门口,写下了叶绍翁的这首诗。为什么写这句诗呢?这个小花园,我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苔藓花园。
苔藓是一分钱不用花的。苔藓是最古老的植物之一,它的生态价值不亚于那些大树。从某种程度来讲,我也是想提醒自己,其实每一种生命都值得我们敬畏。
通过二维码,慢慢慢慢有小区的居民加入进来。这张图片里面有四个是复旦毕业的,有三个是同济毕业的,还有两个是我们系的,我都不认识,之前都不知道他们住在这个小区里。
这是我们在上海静安区的一个小区做的项目,每个项目我们都会有一个小小景观师的培训。
这是在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我们用雨水收集的一个系统,来教小朋友做一个自己的生态小园子。
这是在上海曹杨中学的一个湿地科普园。老师和学生在这边做实验,大家一起营造了一个项目。
这是我们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新馆的屋顶上,学生在做自己设计营造的花园。
在嘉定区安亭镇,这里的居民动手来做护土栽培。
在四平路街道,这个小花园比前面那个要好看一点,这是我们的2.0版本。
我一直觉得就像爱因斯坦的小板凳一样,每一个社区,刚开始做的时候其实都没那么好看,大家先有第一版,有了这个尝试之后你再往下做的话,它会越来越好看。
在三年的时间里,类似刚才这样的项目,我们在上海大概做了16个,今年在做的项目还有将近50个。我们团队人员也不是很多,其实无论如何光设计我们都做不过来了,更不用说再去现场营造。那么怎么办呢?
我们从去年开始就研究了一套社区花园营造的工作坊。通过五天或者一个礼拜的工作坊,大家可以掌握策划这个花园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好,怎么去做设计,选什么样的植物,地形怎么平整,包括怎么维护、怎么管理。
管理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我们如何成立一个社区花友会,社区花友会成立过程当中如何去寻找园艺达人。还有就是我们怎么跟街道包括跟上级,跟一些企业、基金会去争取资金支持。有些园艺公司愿意提供一些实验性的苗木给大家。所以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管理机制的建设,推动更多这样的项目。
所有这些项目大家可以感觉到,第一,是否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看起来好像当时花的时间比较多,但是它所带来的效果会更加持久。第二,土地本身或者空间本身是有生产力的,我们不要忽视这一点。这种生产力不光是我们人种的东西可以有收获,这些生产的东西也可以让我们的鸟、昆虫生长。它们对我们整个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有很大的意义。我们之前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我们在城市里面种了很多桃树,都是不让它结桃子,只是开花的。因为怕桃子掉在地上、掉在车上,很恶心。但是有了桃子,可能会有很多鸟过来,你可能会听到更多的鸟叫。在公园里面,在一些绿地里面为什么不多做一点呢?只是大家嫌麻烦。如果我们社区的居民愿意就近地参与,帮助我们的专业部门来解决担忧的话,其实这些事情都可以做。
这是我们的一个小小的目标:我们希望在2040年之前,在上海能够建设2040个这样的社区花园。以我们自己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有了大家对这个理念的认同,对这些技能的掌握,有这样的力量,那么这样的目标我坚信是可以实现的。
这样的社区花园可以在什么地方呢。它可以在园区,这些园区也就是很多单位的区域,是我们大部分人工作的地方。它也可以是在街区,是我们每天走过路过的地方。它也可以在小区,这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地方,每一个小孩成长的空间。它也可以在学校,学校是我们接受教育的地方。它也可以在其他地方,包括屋顶、商场等等。这些地方都可以有,都可以发挥土地的价值,都可以发挥我们参与的力量。
其实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大家前面听到的蛙鸣,那只青蛙它后来去哪了?大家知道吗?其实我也不知道。因为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像这样一个小小的农园,在这座大城市,钢筋混泥土的丛林当中,它是一座小小的孤岛。
我们所有的努力,是希望这样的岛屿能够越来越多,它们可以连接起来,形成一片又一片的绿洲,这些绿洲连在一起能够形成一个新的大陆。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