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作者:刘诗涛,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建筑系研究生在读 发布平台:设计e周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本在4月30日参观完模型展以后就打算在设计e周写这个帖子的,无奈各种公事私事缠身,今天终于可以抽空把参加这次论坛的心得发出来和大家交流分享 (文中部分语句摘自于《建筑师》NO.174)。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次的论坛——中日“结构建筑学”(Archi-Neering Design)学术研讨会, 首届研讨会是由日本建筑学学会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于2014年10月17日联合举办的一场跨学科的对话活动,会议邀请了十余位富有影响力的中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学者和教育家与会,从历史、理论、实践和教育的多维角度进行广泛对话,促发反思甚至交锋。由日本建筑学会前主席斋藤公男先生主持创建的“Archi-Neering Design”建筑结构巡回展也同时开幕。
今年是第二届论坛和巡回展在中国展出,汇集了古今100余个遍布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构筑物结构模型,第一站在同济大学,而后在华南理工大学也有展出,这一次来到了东南大学,后面相继还会在北京,天津等地方展出,开幕当天会有论坛讲座,展览将持续一个月。
讲座中所提出的观点非常值得思考,斋藤提出的Archi-Neering Design这一核心概念的关键是强调建筑师在构筑建筑意向的开始就须向结构师伸出合作之手,而结构师的创造力也会在其将冷冰冰的力学计算转化成结构形式的无限可能的过程中显现出来。
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点是他提到以Hide-tech代替High-tech,这个概念揭示了当代建筑的一种基本价值观:技术逻辑的表现并不是建筑的目的,跨学科的积极合作是将建造的合理性与形式的创新性最终凝结成一种诗意的居住,一个任性的场所。
展出的模型精细程度也非常令人惊讶,和往常我们做课程设计的模型表达有所不同,这次模型展中展出的模型更多表达的是建筑的结构构造。比如木骨架,膜结构,张悬梁的受力原理等等,看完之后让人深受启发。
之前有同学质疑说这些模型不是有专门的模型公司做么,干嘛需要我们自己来做。我认为对于还处于学校学习阶段的我们学生来说,通过建筑模型甚至结构模型的手段来还原这些世界各地的优秀建筑作品,对于我们理解空间尺度,理解其构造原理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下面是我用手机拍摄的展出模型的一部分照片,由于水平有限,大家凑合看看就好~
作者:刘诗涛,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建筑系研究生在读 发布平台:设计e周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