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热点话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职业建筑师的专业素养”课

3329 0
191145687 发表于 2014-5-6 17:03:4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作者 :  谭婧玮


1. 朱小地提问:(手机)自摄至少三张最能打动自己的建筑照片并附文字说明对该空间的分析,以体会当前现代建筑的发展,养成随时记录建筑并思考的习惯。
回答:
large_Ox7W_0a9e0000b020125d.jpg
【现代化】图为浙江天台张家桐村中的荒废的一处八九十年代居民自建住宅。运用混凝土、钢筋、红砖、灰砖、石材等材料,出现类似Doric柱式、室外楼梯、L型布局、钢筋混凝土等西方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的语汇。虽然建筑本身完成度很低,但当地村民能用一些简单的办法、便宜点材料建成颇有趣味和现代化色彩的房子。建筑师们在思考如何用现代建筑手法“在地”地设计,村民们在尝试用在地建筑手法“现代”地建造。

large_GDp7_4ee90001c2b51191.jpg
【城市中】图为北京四惠交通枢纽的运营情况和傍晚所在道路的交通情况。高速发展的城市中,建筑为出行的多元化提供可能,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城市。建筑(不仅是这类大型公共建筑),在自身内向设计完成之外,应被当作是一个城市节点或片段,担负起更多的外向功能,贡献出一些公共空间,协助厘清城市秩序,为整个城市人们的多元化生活提供便利,即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应共同寻求“让生活更美好”的奋斗目标。

large_ezzA_21ae0000a3d51260.jpg
【完成度】图为哥大北京建筑中心Studio-X的两个门,体现出了OPEN对待作品全面设计的高完成度。完成度已经成为评价建筑质量的重要标准,高完成度未必意味精美、过度设计,更重要的是每个细节的设计都指向明确的目的而不是自说自话,每个构造设计都遵循逻辑正确科学。目前中国很多建筑完成度很低,固然有施工水平的问题,但建筑师也要反思是否清楚基本的建构逻辑,是否完成了建筑师的职责所在。完成度对一个好作品来说还不“足够”,但是“必需”的。


2. 胡越提问:你认为在建筑设计面临的诸多挑战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挑战是什么?你想用什么策略应对?
回答:
       “无用空间”严重匮乏。前所未有的城市发展速度带来人们对经济效益的极度渴求,如何平衡私人开发和公众利益成为老大难问题,在制度不健全,城市规划难以落实的过去二十年和今天,“有用”和“能赚钱”控制住了大部分用地,大型商业项目入侵城市,造成能为公众服务的“无用”空间严重匮乏。泡沫之后,我们向往世外桃源、山水城市,渴望绿地公园、活动广场时,才发现所谓“无用”的有用。这一挑战可通过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方法应对,而站在建筑师的角度,在没有宏观尺度上改变城市的权利之前,应思考如何让好设计服务大众,赋予小建筑额外的社会功能
应对策略:
1. 大胆架空和下沉,如CBD的建外SOHO和当代MOMA,留出地面空间,向公众开放,供市民活动,替代裙房的固有模式。
2. 消除或模糊边界,打破围墙的存在,让以院落、区块存在的建筑变为以单体或建筑群存在,将原有的单位停车场变为活动广场,抑或改造道路将边界两侧有机缝合,如Highline Park起到的效果。
3. 复制优质建筑,一些城市因快速发展独特性较差,对在地要求较弱,可将小型优质公共建筑在城市各处复制,如地铁站、流动车一样,让更多人享受优质的建筑资源,形成城市标签。
4. 公民共同参与,如谢英俊的开放建筑体系和社区参与的建造模式,居民一起做主,共同参与决策,那些不时髦却充满使用者参与感,可重复可修改的建筑代表了现代主义的另一个发展方向。
       建筑师的力量不大,但终究能改变世界,应对这些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坚信冯纪忠先生的那句话,“所有的建筑都是公民建筑”。  


3. 邵韦平提问:针对大家熟悉的建筑学院教学楼门厅及公共空间特征及使用情况,并就存在的设计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回答:
large_gLyj_15bc0000b790118c.jpg
存在问题:
1. 功能打散:
建筑馆本身面积有限,门厅作为交通空间、展览空间、服务空间,功能过于杂乱且被打散,分布在第二张图所示各处,使用较不方便。
2. 左右不均
由于建筑系使用盖楼南部,北区被继续教育占用,人们进门后都会直接右转,使本来对称的建筑布局在使用上严重不对称,南北两侧展览效果差异较大,主要使用南门厅。
3. 布展方式
一般以展架或展墙两种形式布展。展架布置较为自由,一般会环绕布置一圈或布置三排,未与门厅的两个主要通道产生关系,组织感较差。展墙则较为正式和固定,会持续半个月以上,一般以L型布置在东南边,将东侧与廊道相连的通道阻隔,形成较为封闭的空间。
4. 墙体使用
展厅三面的墙体都不能直接使用,南面墙本身就布置柱式等固定展品,东面墙为楼梯栏板和绿化,西面墙有大幅开窗,为布展造成很大困难。可至少将东面改为实体展墙(红线所示)。
5. 人流视线
大部分师生从门厅主入口进入,分流向电梯和南侧门厅楼梯,展览成为人们的必经之路,提高了参观率,同时也受到了人流干扰。且入口、门厅、内院三处视线未经过设计,品质较差。
6. 层高限制
门厅两层通高,但有效使用高度仅为3m左右,可使用楼梯、栏板和二层出挑的方式布展,立体使用门厅进行展览。


4. 课程感想反馈:你对“中国职业建筑师的专业素养”课程的课程感受和体会?
回答:
匠人营国。考工记中的“方九里,旁三门”,梁思成先生所言“大匠”“哲匠”,吴良镛先生为建系60周年所定书名,反复提醒我们 “匠人”的身份,我们却总将自己变为空谈的理想主义者,以熟练却不纯熟的手法做着完成度极低的设计,而这门课重申了“当代哲匠”——职业建筑师身上的责任和使命。
启蒙。这几周我们师从三位老师了解他们职业生涯中一些项目的操作过程和对当今建筑界的看法,向我们展示了职业建筑师的生存状态和工作模式,涉及了空间结构、设计策略、公共空间、数字建筑等方面,我们听到了一个项目从开始到落成的几经周折,拿着笔本出去调研的认真,设计节点精益求精的追求,也了解到了当今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我们这代建筑人身上的使命。建筑学生和职业建筑师面临着完全不同的人生任务,我们还在半开放的条件下进行思考表达检验,在这门课上了解到了我们即将面对的在严苛条件下做设计的另一种工作模式,以便判断自己的人生方向。
祛魅。我曾经想象中的建筑师是电影中、书中、传说中的这样那样,我们即使批判也曾崇拜那些带有光环的明星建筑师,三位老师为我们解读了那些明星建筑师的工作模式,展示了和我们更为相近的中国职业建筑师的真实生活,没有那么多光环和洒脱,怀着尊重和使命,认真地进行建筑设计。感谢三位老师向我们展示了所学专业的工作状态,也希望能有机会去工作室和项目实地参观。
又想起那句话,“建筑师被教育为共产主义者,却在资本主义世界奋斗”,而从这门课中学到了一些奋斗的方法,又注入了一些抗争的勇气,那些学生时代培养出的理想主义终归要长出腿,弯下腰,在社会上以职业建筑师的身份抬头行走。受益匪浅。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