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经验想法] 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都有哪些?

2746 4
于子小样 发表于 2013-10-16 21:58:1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现在,国内对于建筑遗产保护越来越关注,但很多优秀历史建筑仍然被拆毁或者错误的保护导致最终的损失,想知道保护过程中,问题出现在了哪里,导致了国内保护发展的缓慢或者说混乱




评论4

0eat0Lv.9 发表于 2013-10-16 21:58:40 | 查看全部
转的知乎观点

题目为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我看前面几位大神很多引申到成因、解决办法等等。我是个搞设计的,匠人出身,先就事论事,单说问题吧。这个题目就够写,3000多万字的。

1. 中国话语体系中没有建筑遗产的概念。

建筑遗产指什么呢?古建筑?老房子?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都不是,又都好像是。
不可移动文物,有登记有名录,虽然走走手续也能拆,但背后有《文物保护法》。历史建筑,也有登记有名录,同样走走手续也能拆,背后有《名城条例》。除了上述两种,你看着再好,觉得再牛X的老房子,原则上都可以因各种需求合法拆除。建筑遗产?不好意思,没听过,所以把老房子划入建筑遗产的行列希望保护,不好意思,没有法理依据,属于伪命题。

无法可依,是保护从宏观层面最大最严重的障碍。

2. 中国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处在以不保和胡修为主的阶段。

让我们先看看有法可依的幸运儿的保护情况。关于不可移动文物(包含所谓建筑遗产)的保护,根据2011年底结束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中,保存状况较差的占17.77%,保存状况差的占8.43%,22年间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登记消失,相当于整个陕西省的所有不可移动文物全部消失,平均每年消失2000处。
关于历史建筑,它纳入保护体系从2008年底才开始,很多知名的历史名城也就谨小慎微的评出2、30栋。但就这凤毛麟角,还不断传出拆毁的信息(譬如长沙),保护状况可见一斑。
关于不保护和保护不力,网上信息汗牛充栋,我不再一一列举。各位可以关注@爱塔传奇@曾一智@华新民@老穆草堂等。
我简单说说胡修的问题。前面的高人也说了,建筑遗产保护中,建造和维修技术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技术没了,修就是破坏的近义词。胡修问题有多严重,就看看北京的国保单位即可。粗糙混乱的彩绘,含混变形的小木作,泛着贼光的化学色琉璃瓦。这背后是整个工艺链的退化。材料短缺,低质化,机械取代手工工艺,人才流失断档。设计敷衍、施工胡来、监理玩失踪,大伙全图省事。修过个陵园纳骨堂就敢往国保单位里比划。
现在讲古建筑,都没法往这些国保单位里领,材料不对、工艺不对,纹样全是胡编,王府的彩绘还没街边烤鸭店的门楼子讲究。北京这样,全国亦可想象。国保单位如此,什么历史建筑修的面目全非就太自然了。

3. 保护范围之外的建筑遗产的随时都在被破坏着,并且已接近破坏完结
3.1 中国已无完整的大中型古代和近代都市实例

这是最糟心的。10年前,这句话还不完全正确。20年前,这句话是彻底的伪命题。但今天。它已经很彻底的实现了。无论六大古都还是八大古都,除了零星的几条电影布景般的赝品老街外,哪还看得出古都的样子?关于古城破坏,北京被批判的最严重,孰不知另有更多古都早已暗度陈仓沦为零历史街区的伪古都伪古城。全国一圈看下来,反倒是北京上海还多少剩了些成片的街区。绝大多数历史名城的牌子仅仅成了一个无人在意的假面具,或是透支旅游的幌子。

3.2完整的州、县城实例正在飞速退化

大城市破坏完了,接着就是小城市。起码在21世纪初中国还存在相当一批较完整的中小型古城。除了大家熟悉的凤凰、丽江、平遥、阆中,还有韩城、建水、聊城、榆次、太谷等等。但在疯狂的造城运动和糊涂的地方发展思路领导下,这些城市正在飞快的褪下历史城市的光环,榆次就剩一条街、聊城拆平,建水拆真盖假、丽江、凤凰过度旅游。所谓的历史古城已然名不副实,其中保存的建筑遗产自然风雨飘摇消失殆尽。

3.3历史村落实例快速消失变质

当城市建筑遗产基本宣告完蛋后,早期激烈保护古城的人们开始迅速关注阴山背后的小村小庄。希望能依托它们交通不便、破坏较少、涉及利益集团较简单的优势保护下一些。但好景不长,大跃进式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开始对古村落实行地毯式消灭,有报道说中国每天消失近百个村落。这里有客观凋敝的、更有所谓地方规划的可以消除。当村落这种聚落模式开始被否定时,弱势的无路可退的古村落还有什么存续的理由。除了极个别挂牌赚钱的村子外。无数中国人最初的老家被抹平了。

从受法律保护的到不受法律保护的,从成片成组的,到孤零零的单体,这就是中国所谓“建筑遗产”的保护状况。比咱们富的,开化的,比咱们保护得好。比咱们穷的,落后的,破坏的少。咱们恰好处在全世界建筑遗产破坏的风口浪尖,称职的担当起破坏本国文化遗产的先进典范。回答完毕,深感荣幸。一股自豪感涌上心头!
我爱设计Lv.9 发表于 2013-10-16 21:58:53 | 查看全部
问题太多了,主要谈三点。
首先关于“遗产”这个词儿的定义就有待商榷。自从原样引进了这一概念之后一直争论不断。保护的是原物还是工法?西方艺术是凝固的艺术,石质建筑当标本保护一下原物完全没问题。可是东方艺术讲究的是气韵生动,换句话说其实是活的,把它当标本无论怎么保护都不现实,木建筑终究会慢慢坏掉。而且失去人的滋养建筑本身就没有了生机,一个建筑既然体面地出现了那么也应该尊重它让其体面地老去。倒是觉得日本的这方面做的不错,伊势神宫的造替制度其实很值得国内学习。每隔二十年按照原工法重建一次,东西看起来一直是新的,工法也完整地保存了,虽然好像不被世界遗产认可,但是每个人都对其心存敬畏,认为它是活的,又何必非要申请世界遗产?
其次是专业领域内的,技术或者认识逐渐都可以解决在此不提了,要说的是由于各种问题总是会形成小圈子,不太会利用媒体。这样的结果是没法对群众进行有效的普及,导致满腔热忱的非专业人士看到日益衰败的古建筑越发着急,慢慢又不信任专家了,跟着一些莫名其妙的人用自己的热心去修复。于是宋构上出现清式彩画的事情时有发生,倒是扩充了几百年后学者的研究量,但也干掉了很多宝贵的信息。由于群众呼声太高,政府压力过大,很多保护措施在没有经过仔细探讨的情况下仓皇上马,也导致对古建筑或历史建筑的二次破坏。
专业领域外主要是产权问题。这个涉及到经济学角度,不太好理清。我的观点是,历史建筑本身也还是建筑,如果是公共空间还好,如果是归私人的呢?规划领域着实没必要强行介入。将一私宅当作遗产意味着它死了,死了之后做木乃伊一样要原样保护是现在最流行的做法……可是,原来生活的人呢?为了现代审美需求强行干扰之么?李子旸和铅笔社那一群人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提出的观点是,谁有产权更改权就应该归谁。现阶段实在是不能同意更多,即使这种视角实在是太不“建筑学”了。可是产权拥有人也有自己的判断,他会留下精美而实用的部分,会改造精美而不实用的部分,会舍弃无意义的部分,这同样也是建筑学的核心价值。而且,谁说当下不算历史?为什么一定要让那东西原封不动“死”在哪里?如果是一条古街,每家归每家去处理,他们一定会选择最经济适用的那种方式,而且是最适宜自家房屋的方式,多样性于是就出来了。貌似也用不着建筑师规划时去同一考虑如何做变化了。至于统一与否很可能也是乌托邦设想下的伪命题,过去的东西应当也没有想过是否要一致,尽管这里包含了一个时间性的地域材料和地方工法的问题,可是既然现代没有这些问题,那赤裸裸表达当下这个时代也没什么不好。“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不宜,虽美必弃”。计成这两句话一定程度上或许不只适用于造园。
纯个人理解,可能政治不正确,求轻喷。
542505989Lv.3 发表于 2013-10-16 21:59:17 | 查看全部
我就用今年暑假的时候参加的一个武汉市江岸区优秀建筑保护的活动来说说吧。
1f8bac0613fbf6f6486a0c4efe57123d_m.jpg
7c9bd168d315e271e8bb3b3d2658bcff_m.jpg 09c19b63a6793df6a69a32a9d58fa331_m.jpg bff5488a8ede56d0d7b3c1f616d490d4_m.jpg 692e3d8505e8e863b5579f4de87c406b_m.jpg 4e5b8dd134b5396aadd2c8df6f438b22_m.jpg 92a3ba03c0b5dda1fc1eea7fd7f0b157_m.jpg 这次活动基本是针对一些租界建筑,这边当时将近十国租界,真的能感受到近代中西方文化碰撞就在此了。上面所放的图是一个里分式住宅,图还未能表现出内部空间的破旧。当时进到一家住户,那是合了一层楼改成画室,里面的柱子墙都被随意改过,还是有安全隐患。木质的楼梯,地板还是当年的,踩上去嘎吱作响。墙壁已经被熏黑了,一些细部花纹也看不清了。内部生存环境属于恶劣。并且这些房子在产权问题上也有不少纠纷,拆或修都不容易。
拿这个例子是想说,这些建筑需要我们的保护,它鉴证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但是保护起来不只是修缮而已,可能还需要改建。和政府沟通和民众沟通根本不是保护古建的难处,这个只要有人锲而不舍的做就会有突破。反而难在,我们如何让这些建筑在现代社会重新赋予它符合时代的功能。有一项万能用处就是作旅游,但这决不是上策。假如我为上图中的建筑设计一个保护方案,在解决产权问题后,暂时将居民安置在别处,拿出这个地方向外招标,在不大修的前提下将其改建为符合现代居住功能的住宅。
沧☆海Lv.4 发表于 2013-10-16 21:59:50 | 查看全部
看顶楼的回答有点不解。建国初期土地有个屁的价值? 那时候拆城最大的理由是“消灭这些封建残余”。梁思成做为当时的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提出的第一方案是把首都建设在北京西郊,但是当时高层不听梁的,听的是苏联专家的,苏联专家才不来管你什么古建筑。
到了近几十年,土地价值慢慢起来了,拆迁之风愈演愈烈。
所以明白了吗? 最重要的是观念问题,中国人从来就没有重视过古文化古建筑过,这些不能马上变成钱的东西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毫无意义。
不改变这种价值观,谈何保护古建筑?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