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分享] 从柯布作品到一般建筑学研究-8

1775 3
0eat0 发表于 2013-3-7 18:29:2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从柯布作品到一般建筑学研究-8
  (2010-04-02 13:59:06)
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从柯布作品到一般建筑学研究  
我的抽象画初步研究。寻求简洁空灵飘逸之线条,在似与不似之间。

?
我很喜欢的名帖之一。文字要成为艺术,需要用心刻苦磨炼熔铸。建筑也是如此。鄙陋邪妄之徒,总是在阴浊混乱的逻辑中不能自拔。总是谈论建筑是艺术吗?不是艺术吗?关乎人品吗?不关乎人品吗?其实这种讨论极为愚昧可憎。球转到左边,转到右边而已。柯布正确,反柯布也正确。艺术正确,非艺术也正确。前提是,坚韧不拔,义无反顾,敬虔忠诚,勇往直前。
?
我的“心画”。
?

chengsy11 wrote:
虽然初入门道,但是体会还是很深刻。现在正在参加一个建筑设计的竞赛,思考如何做好这个设计,你知道我思考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吗?开始时仔细研究一本书,然后是一个人的作品,又是一个人的某个作品,又是作品的某个部分,又某个空间,又某条线条。最后我明白,很多人都匆匆而过,我也不例外。心静下来,研究不求多,但求精,方能进步。
我也是初入门道啊。呵呵。
但是你的体会非常正确
不过,真要上升到更高层面,必须是以以道入建筑,以建筑证道者。浙大的涂博士够优秀了吧?居然为了非常俗鄙的一些面子和生活焦虑就自杀跳楼。这是缺乏内在的精神品格造成的。
请看,下面就是“意剑”。人知日本武林人有空手道之厉害,岂不知建筑亦然?

songyuejianzhu edited on 2009-11-18 23:06
老小陈兄弟,请你多多谈论这方面的东西! 建筑学如果不能获得具体的形式, 就永远是耍贫嘴. 形式的研究包含着非常本质的建筑学精神. 柯布其实很多是出于直觉完成伟大设计的. 内中的许多奥妙,必须归结为具体的建筑形式语言, 而不能停留在文字描述上. 这是日本人的高明处. 就像平常我们设计一个建筑, 需要一个建筑形式, "方盒子的错动"" 横向线的流动"等等, 这都是具体的建筑形式, 不是文学语言. 泛泛而谈建筑的好坏,设计的好坏, 实际上还没有进入真正的"专业"领域.
唐僧 wrote:
很好的研究!细细品位
请大家多多探讨交流. 我愿意给大家做个好的平台引子. 其实我能从我们老总那里学到很多的东西. 我有个愿望, 建筑师们振作起来, 将自己的理想人格, 自己的精神追求化到建筑中来. 假使库哈斯好, 柯布好, 一定要弄个明白, 把"好"弄清楚,不可停在感觉上, 感觉不能使我们得到强有力的工具收获. 因此, 要学会做精深的分析研究, 把祖宗交给的建筑学命题___如何建造中国精神的建筑?好好的回答. 商业利益的东西当然不便交流, 但基础理论完全值得相互探讨, 共进佳境.
解构栋栋发兄弟说的很好。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有益的探讨交流。其实空间,光,影,材料,流线等等就是建筑师的语言,语言之珍贵,乃在其内在的精神。这是不会有错的。诗意的,之所以成为诗意的,需要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语言本身,还要锤炼自己的灵魂。
形式语言,我看了一本叫着什么《建筑的形式语言》的书。其实这种东西很像太极操之类的东西,根本没有真正理解“形式”。这好像证明某派哲学有点低劣,抓不到真正的事理。
真事理就是形气合一,形神合一。形式绝非那些“内容形式”的辩证法能够把握的。
而对于一个有比较敏锐的形式感受力的人来说,形式最终成为精神的标记,类似于对精神品格的描述。三角形的坚硬凶狠是一种形式,可是对真正的艺术家而言,这形式是非常精密森严有极大张力的东西。每一次转折,每一个动作,每一次衔接,都充满力量激情。
如果用武学比喻,那就是每一招每一式都是要命的精准有力迅速。不容许有纤毫的误差松懈。武学比较务实。一个建筑师应该明白建筑学的成就和武学是完全本质同一的。要想击败对手,要想从花架子从邪谬可憎的伪建筑学中解脱出来,他就要像修炼武学一样沉静如死阴,奔放如烈火。武学虽然务实,却也关乎人的精神意识。精神意识的境界,最终决定武学的成就。当然,建筑不是打架,更不是用嘴皮子打架。而是用空间,光影,材料,精神品格等建筑的形式较量。
?
大家的讨论很有益啊。
形式化的研究,是真正的奥秘。这个柯布其实说过。柯布是用绘画来研究形式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书法可能是最简单最好的抽象的艺术形式研究。不要自卑,瞧不起这个形式语言。这里面的奥妙,绝对比西方的抽象画高明。常常思悟,把神秘莫测的“精气神”想深入点。我会在将来专门论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将其中的奥秘陈述明白,乃是极有挑战的刺激的工作。建筑师从这些研究中,能够领悟几何体量变换的高深内在奥秘、中国传统哲学喜欢讲气,运气,通神,等等。其实西方人不讲这些,同样也达到了高深的境界。
建筑师需要精通体量抽象形式,可以从书法,武术得到很好的启示和训练。绘画仍然是不可回避的,需要对色彩等进行研究。但是绘画可能会引入误区。过于深入的绘画技巧只怕与建筑有点太远。值得反复琢磨的还是历史的经典空间本身。从难度上来说,选择绘画来深入理解艺术的奥秘可能没有书法那么有效率。因为耗不起那个时间精力。
柯布的作品里很多高妙的“形式”是从直觉得来的。它常常会经历一个历史的演变,慢慢成熟。相反,如果超越柯布的局限,直接从一般形式理论,却可以更明确地理清柯布作品中的奥妙。以简单的“monol”问题为例,从一般性的建造技术分析,能够比较清楚领会monol 和多米诺的本来意义。即使不理解柯布的真实原意,也没有关系。思考一种硬性的刚直的男性化的极尽人的工具理性在自然中建造建筑的方式,和一种无为的建造方式作为一切方式的最基本的阴和阳的构成0,1。
现在正研习英文。偶尔还看看柯布的作品,不断会有些新的领悟。老小陈兄弟推荐的书有时间应该看看。不过按精攻的原则,一般不轻易泛读。道路还很漫长,慢慢来。
建筑学的形式理论要立足于建筑的“数学本质”和建筑的“艺术(内功)本质”。没有数学的形式化研究不可能得到内在的理性力度。没有艺术的形式化研究不会有好的感性的力度。
要想真正理解柯布等大师作品的内在奥妙,应该从一般形式理论出发研究,以其为典型案例。如果只是局限于在其作品中找到建筑真谛,只怕无法看清庐山真面目。当然,仔细地看看庐山是必须做的,不可以闭门造车。
除却形式以外,对空间的领悟思考,就是对环境,对实体建筑空间的感受理解,包括建造过程的理解。有很多人研习了一大堆理论之后仍然做不出东西,原因在于还没有深入理解实际的建造过程。也没有理解建筑在实际自然中的变化,例如涂料的损坏,材料性能的局限等等。这些知识需要研习思考,却也并非不能好好的把握。一个真正的建筑师应该是通过一栋栋实际的建筑的建造逐渐成熟起来的。建筑应该比别的领域更难取得成就,就是因为牵涉的因素太多。既然如此,就不要强求成什么大师了。把自己能做好的尽量做好,就可以了。
?
今天认真思考了老小陈兄弟提供的资料. 不妨称为"口加一撇"的形式问题吧.
1 楼梯放在室内外, 有文化和性格特征的影子. 一般的住宅设计,不允许把楼梯放到外面. 这与中国人的"家"的观念是一致的. 人们难以容忍下雨天从户外楼梯爬上二楼的. 但柯布的"家"明显是野性十足.
2 一个固定的形式, 有直觉非主观的, 也有主观选择的. 这种"口加一撇"的形式可能更多是不自觉的习惯. 它反映了某种习惯. 我不认为这种形式本身有什么值得崇拜的奥秘. 例如颜真卿的"燕尾"收笔. 初学的人特别喜欢夸张地做个燕子尾巴, 玩熟以后就理解俗气了. 并不是什么好东西. 王氏的"门"字无钩笔, 倒是显出一种潇洒随意.
3 从柯布对直方体的四种构成的"选择"看, 他深通以较少的固定形式得到更为本质的结果的原理. 想要精通各样书体是不可能的. 想要对每一种固定的建筑形式作出非常精熟的操控也是不可能的. 探讨"钻石"形的构造, 我们用了很长时间才找到感觉.一般来说, 在完全相反的形式选择上, 人们只能舍一精一. 我前面比较过柯布与<张猛龙>, 都是直法中的有曲法. 也许这种选择也有不自觉的原因. 一个性格刚直的人,他会趋向于用直的形式. 但无论是身内还是身外, 都要求能够直中能圆的为上法.
4 以较少的固定形式, 应对万变. 可以这样理解. 在所有武器中,能够精通全部的几乎不可能. 有的人善剑, 有的人善刀, 有善枪, 有成就的一般精攻一门. 一个有成就的建筑大师, 没有一套相对固定的形式是不可能的. 可能这种形式是不经意形成的,也可能是故意形成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 大师无法全能.最后的形式就是大师灵魂的在建筑形式语言上的确定投影.
楼上兄弟说的好,这些讨论有价值。还是谈论建筑有意义。少谈无聊爱国,严控比例。
从形气的角度分析,一个主观限定的“直方体”是一个固定的有力的“招法”。这个招法,建筑师想要完全熟练地运用,是不容易的,因为这个“一”牵涉了大量的实际因素。实际因素总是非常杂乱的,无序的,一个“直方体”已经从大局限定了内部布局的方向。我们见惯了那种东一个凸出西一个凹进的东西,可惜这些东西缺乏思想。假使设计师给自己限定一个这样的模式,他将遇到来之内部构造和外部环境的强烈反弹,想要整合大量杂乱的对象于一个紧凑的直方体需要高度的技巧和精心磨炼的精神。这就是机器精神的一面。不长期研习,是无法掌握“直方体”奥秘的。这是因为直方体不仅仅是几何学的直方体,外观审美的直方体,更是“建筑学的直方体”,它要解决极多复杂的空间结构受力使用感觉等问题。
我们不能僵硬地看待这个“直方体”设计方法,在拉罗歇,它引入了新的变换“附加”。在萨伏伊,它引入了新的变换“漂浮”“透空”。诚如楼上所说,从形式上,口加一撇(捺是撇的镜像,归为一类)是直方体的一种变换,打破形式本身,建立了“体”与线与面的联系,从空间上,则获得了新的感受和思想,可以理解为内外的一种沟通,流动,融合,浸袭。
我在建筑学上的许多突破领悟都是从与老总的实际研讨实践中获得的。我们设计了一个会所,运用了环境融入到中庭的思想。我理解到,如果空间的原型是“由四面墙和上下楼板围合”的一个box,那么这个原型不能够固化,而是要引入各样的变换。从运动上讲,需要旋转,平移。从虚力上讲,需要拉伸,压缩,挤压,变形。从构造上讲需要建构一组重复的模式组合生成复杂的空间。再设想它像水流动在地上,像空气融合到环境,无穷的变换,回归“非建筑”的空间。这些思考足以描述一切本质的奥妙。从“形式”上,哲学上,技巧上,提供了空间的无穷可能性的思想。当然我们需要进一步具体化到建筑的具体材料空间布局。口加一撇就回答了一种空间变化的形式和思想。
回头来看柯布的直方体,机器,外在的简单和内部的复杂性。从一般角度分析,将复杂的因素整合为最简单的“直方体”,这是最本质的,最深刻和最有力度的。当然柯布不会按照我的思考去思考,我们知道柯布这样做实际上有其历史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喜好直觉。也许这种外表简单,内里激情是某种法国式的绅士风度的体现,这些比较难以研究。我恰恰从普遍的独立于柯布的历史民族的角度分析。分析的结论是,直方体法是最本质有力的现代建筑设计手法。而建立在直方体上的一切变换,就是现代设计的全部可能。这段时间我们比较喜欢“片及横向线”的构造方法,PERKINGS&WILL的书成为一个好的参照。片法仍然是直方体的一种变换。掌握它是不容易的,需要在很多案例中深入实践。
一定意义上,我甚至觉得已经完全理解了柯布建筑的本质奥秘。当然,还当仔细研究模型,进入骨髓深处。理论上讲,至今还使我比较震动的是国际联盟大厦。这也是促使我研究“数学化”的建筑学的原因。我企图将柯布的这一作品用数学来控制,借助数学工具,我能够设计出更现代更合理更机器的“国际联盟大厦”。
也许古典的研究更能有力度让“柯布”浮起来。柯布是座大山,是比庐山还大的山。如果我们不能走出庐山,无法知道庐山的真面。如果不能从一般建筑学上鸟瞰柯布,只怕永远被他的手掌给捏住了。我这句话半开玩笑半认真。
古典空间因为受技术的限制,实际上也受精神的限制,不可能玩纯粹几何体的无穷变化。但是古典的美显然是现代无法包含的。梳理清楚古典建筑的历史脉络,也将是我们理解建筑,理解柯布的关键工作之一。仅仅从文字描述,从埃及金字塔的不死追求一直论述到巴洛克建筑的淫靡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建筑学语言的归类思考。诚如前述,要归纳出原型,基,不变量,用典型的,基本的,最少的对象集生成全部古典建筑。每一个柱式,每一条曲线,都是不容易的。我少年的时候,惊叹于父亲锄地的锄头上的一大块金属都磨灭了。可见,历史的,时间磨炼出来的东西多么不容易。如果建筑师理解到每一个句法,每一条曲线,都是在历史长河中磨炼后留下的,他应该为自己的轻浮庸碌感到羞耻。按照他当做的,当理解的,其实并没有去做。想要深刻地领会“古典”二字多么不容易,想要自信地毫无疑惑地绘制一个新古典的简化样式实在是非常的艰难。我们不仅要述说一下自古及今的建筑历史,辉煌范例,人云亦云地夸赞一番感慨一番。事实上,给建筑师的最简单的命题就是,你能自信地画出个古典样式的简化形式吗?其实这不需要才华,需要的是品格精神。谁能静心不动,坚韧不拔研透古典的奥秘,自信绘制出经得起评判的新古典样式,谁就是真正的建筑师。谁写出新的作品,是古帖里没有却又精神与古帖合一的,谁就是真正的书家。我们知道这很不容易。现在我们问,做好这件事与建造技术不如东洋西洋人有关吗?
从历史的长河看,从纯粹一般建筑学看,柯布就像雄狮一样被无边的旷野给淹没了,渺小化了。我们研究建筑,不正是从远处到近处,从外部到内部,从个例到文脉,从模型到建造,从设计到使用,一步步深入思考吗?想要体验建筑对人的威慑,走到下面仰视它吧,看看他会怎样令人惊叹畏惧!想要体验建筑的实际效用,到里面转转吧,看看能够怎样观察到外景,利用好具体条件,怎样得到舒适的不愿离去的感受。想要设计建造这个庞然大物,把它模型化吧,让它变得很渺小,在股掌中玩弄,才能获得彻底的驯服感。人和建筑的关系,就是这样微妙。要能大能小,才能获得彻底的自由。
论到艺术,它与柯布无本质相关,与抽象艺术无本质相关。论到数学,空间的合理性是个科学命题,需要通过实验,统计分析,数学推理,力学物理实验等来解决,与任何个人的作为本质无关。论到哲学,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偏好,悲喜,本质与西方哲学无关。
这些思考,使我确信,建筑学是一门可以建立在自己民族,自己信仰,自己建造技术基础上的学科。是一门可以化收古今历史,化收中外差异的学科。我们能够做好自己的建筑,只要静下心来。具体地说,就是要静心研究艺术,数学,哲学三者。具体到建筑形式,就是要交出合格的平立剖面详图。请以能把建筑小之大之的心看建筑,也以小之大之的心看大师。在无限的宇宙中活好卑微的自己,这就是人生和建筑的真谛。
?
直方体法是最本质有力的现代建筑设计手法。而建立在直方体上的一切变换,就是现代设计的全部可能。
谁要是觉得这句话不太好理解,应该去认真研读一下Galois群论,这是全部现代数学思想的中心枢纽。当然,群理论本身是针对对称性形成的数学概念。我感兴趣的是对象上的完整的变换集,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与“数”等同地位进行研究。群论主要研究变换集的整体结构。对称性反映了可替换性,平等性,最本质还是不变性的刻画。即对象进行了变化,对称反映了不变的内核原型。将数学思想运用到建筑研究上来,需要将僵硬的集合概念变成柔性的包含确定的不确定性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不变量结构,生成结构,最小的原子(单元),不同结构的联系,必须放弃纯粹数学的僵硬死板的代数形式的明确结论。我认为数学的精确性要求产生了精确的数学理论和数学推断,本质上,两条直线相交的结论根源于数学上对直线的严格精确的定义。然而,把精确的直线泛化为不可确定的需要联系无穷不可绝对控制把握的整体的对象,才能获得数学的广泛运用。例如,把一根麻绳当成直线看待。结果是我们得不到可以用精确肯定清晰的数学符号表达的结果,但我们能得到一组有意义的整体性描述。也就是两条粗麻绳会在一个区域重合,无法用代数符号精确界定,需要借助图表,不精确的定性描述等把握。但结论肯定是有意义的。
具体可以在一个办公楼的设计中阐述清楚。我们的目标是,用一套相对确定的理性手段,精严地证明了我们的设计是最优的。这个过程不能完全用数学方程来表示,而需要综合一切手段,包括电脑,图表,人的感觉,文化等等。
现在看对象 S,它最初是白的,一分钟后变为黑的,再一分钟后变为白的,再一分钟后为黑的,就这样无穷交替变换。那么S是黑的还是白的?联系到无穷的真实,S不能被判定。在每一个局部,黑或白也都不能作为确切的结论。只有在具体的点上,S有明确的黑白属性。但是一切漂浮不定,纠缠于对象含在哪个对象之中,对象包含有哪个对象的集合论是难以描述的。一句话,我们的对象没有明确的边界。没有明确的属性,无法绝对地判定,更不要说虚妄地假定S是整个宇宙会产生悖论。但是它有确定的属性“黑白交替”。我们需要放弃集合的观念走向更动荡漂浮不定的世界。

评论3

花花Lv.8 发表于 2013-4-18 01:41:17 | 查看全部
传说中的沙发???哇卡卡
菊花Lv.8 发表于 2013-5-2 10:33:24 | 查看全部
看帖要回,回帖才健康,在踩踩,楼主辛苦了!
L小若Lv.2 发表于 2014-9-13 21:44:56 | 查看全部
看完了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