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柯布作品到一般建筑学研究-7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从柯布作品到一般建筑学研究-7
  (2010-04-02 13:54:04)
转载

标签:
文化 分类: 从柯布作品到一般建筑学研究  
第四篇
立体派绘画的柯布空间
1 商业化建筑设计的危机和出路
在数学和计算机工具的强大威力下,从事商业化建筑设计的建筑师的所有经验和技巧必将被彻底毁灭,就如昔日的木工被赶到建筑行业的极卑微的打杂边缘一样。 建造过程的数学描述和电脑控制,这方面的进步,最终能够极其准确迅速地获得开发商需求的商业化极值。最大的容积率,最大的阳光利用,最合理的空间布局,户型构造,这一切将会在电脑上最完美地解决,并且通过强大的专业设计团队和施工团队实施完成。 这个结果将造成建筑师们个人针对商业化设计的宝贵经验和技巧变得极为惨淡寒薄。就若昔日的手工绘图技巧变得不再重要。服从于商业利益极值的设计,按其本来的事实面目,将拒绝个体的粗糙的内部不团结的设计服务。强大的商业设计团队,就若非洲草原上的狮群, 高度完善的管理,综合各种高精技术的人员和普通却极为敬业的一般员工成最强大的设计利器。商业化设计将在高科技的潮流中使一般性的建筑设计毫无价值。当然,这是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并非朝夕。
显而易见, 能够与此同行永不败落的,就是艺术的设计。使建筑成为高雅高贵的艺术珍品,体现尊荣品味的设计,不管是手工还是机械制作,都不会过时。建筑师要么顺应时代的潮流,作一个伟大团队中合格的平凡一员,将卑微而琐细的细节做好。要么成为艺术家中的一员,倾心成就有永恒价值的建筑作品。那个既能盗取荣誉又能掩饰粗劣的技术和低俗的品味的时代必将结束。
2 建筑上的艺术
按照中国思维方式将难读懂柯布建筑中的艺术趣味。问题的要害就在于能不能化收西方思维体系,重构以自己为本的新的哲学文化艺术基础。从西方哲学文化体系到立体派绘画,从立体派绘画到柯布建筑,这是一条理解正确的柯布空间的关键之路。若果不具备这些基础,如何品味,测度其中的无尽艺术奥妙呢?
http://www.abbs.com.cn/bbs/post/view?bid=1&id=751163&sty=1&tpg=2&ppg=1&age=-1#751163
闭着眼妄自尊大非常卑劣。翻脸背叛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土地非常卑劣。
唯有迎面艰苦的现实,在激流中奋进拼搏,乃是唯一的出路。虽然哲学的话语权已经失去,但可以凭着真实的成就拿回来。这要求我们要做好两件事情,既要尽可能正确地学习理解西方,又要坚立自己的根本。如果不能在世界范围公平PK,获得彻底的胜利,就无法树立新的建筑新的人格新的信心和成就。这决定了这个时代最有作为的一代,必须是吃透西方理性,也吃透东方感性的新人。一切腐朽的堕落可憎的就要过去,未来属于新的能积极学习西方又坚守自己根本的一代。这必然涉及哲学,文化,人的品格修养。要经得起永恒之剑的考验,建筑师就必须脱尽卑俗浅薄的习气。
?
?
?
?3 立体派绘画
http://www.shenmeshi.com/Art/Art_20080515151628_3.html
立体主义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这个名称的出现含有偶然性。1908年,G.布拉克在卡恩韦勒画廊展出作品,评论家L.活塞列斯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评论说:“布拉克先生将每件事物都还原了……成为立方体”,这种画风因此得名。立体主义的主将是P.毕加索和布拉克。毕加索的油画《弹曼多林的少女》(1910),被认为是包含了立体主义因素的作品。
立体主义绘画方法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酝酿过程。20世纪初巴黎画坛异常活跃。继后印象主义﹑象征主义之后,年轻的艺术家们普遍关注的是如何革新形式,来表现在迅猛变革的工业社会里人们的内在情绪和心理。新的流派在法国﹑德国﹑意大利和俄国相继出现。在法国,继野兽主义崛起后,另一群文艺家常在蒙马尔特的”流动洗衣房”聚会。参加的有毕加索﹑布拉克﹑M.洛朗森﹑G.阿波利奈尔﹑A.萨尔蒙﹑M.雷纳尔﹑J.格里斯﹑F.莱热等。支持他们的有画商D.-H.卡恩韦勒,他在1907年在巴黎开办了画廊,这便是被人们称作的立体主义社团。参予立体主义活动的还有R.德洛内﹑A.格莱兹。1910年,以J.维荣为中心,建立起新的立体派社团,因经常在法国皮托活动,被称作皮托集团。荷兰画家P.蒙德里安﹑墨西哥的J.de里维拉也与皮托集团有联系。他们赋予分析的立体主义以秩序和规则,从而促进了立体主义朝着更为抽象和主观的方向发展。从1912年开始,毕加索等又进行综合的立体主义的试验。在分析的立体主义破碎而又剔透的结构中,还保留着强烈的光线和某种空间感。画家们将不同状态及不同视点所观察到的对象,集中地表现于单一的平面上,造成一个总体经验的效果。综合的立体主义不再从解剖﹑分析一定的对象着手,而是利用多种不同素材的组合去创造一个新的母题,并且采用实物拼贴的手法,试图使艺术家接近生活中平凡的真实。
立体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的前卫运动。它对后来的各种现代派艺术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立体主义者所关心的核心
问题是,怎样在平面的画面上画出具有三度、乃至四度空间的立体的自然形态。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时间”、“空间”等基本概念受到挑战,画家们因而有理由以更适应现代观念的科学法则来表现自然。这个法则就是按结构重新组建物体的形象。
“立体主义”这一名词是在评论家沃克塞尔1908年11月发表的一篇评论《乔治.勃拉克》中出现的。从此,“立体主义”便成了勃拉克和毕加索开创的新艺术风格的代名词,并迅速传遍整个欧洲,对各国现代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09年是立体主义的真正开端。立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实际物体的实验,人和物是中心所在;他们所表现出的形式,并非物体真实的再现,而是逐一加以分解所做的再现,最后,分解本身反而取得了优势。立体主义拒绝了传统绘画中对光和空气的表现与描绘,拒绝了三维空间透视,而创造了一种多维的浅透视,用许多相交的面(四方形、三角形、半圆形等)来表现物体。他们从多个视点同时观察被表现的物体,从而使其后面、侧面等各个面能同时展现在观众面前。按照他们的观点,立体主义绘画中不仅表现了物体的外在形象,而且还向人们揭示了关于物体本身的有关知识。
勃拉克曾就此说道:"我必须创造出一种新的美--这种美在我看来就是体积、线条、块、面和重量--并且通过这种美来表达我的主观感受"。
1907-1911年期间,是立体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即分析的立体主义阶段,勃拉克和毕加索通力合作,共同创作。他们的作品难分仲伯,几乎同出一辙。这个阶段的作品主要强调构图的"分析"特征,他们常常把要描绘的对象加以"分解",然后把物体的各个面的形象同时描绘在画布上。这些作品看上去象是一堆块、面杂乱地堆放在一起而构成的;色彩也被提纯至近于单色调,同时通过一些符号式的描写来暗示画面上物体的实际形象。
1912年以后,立体主义进入了第二发展阶段,即综合立体主义阶段。在这个阶段,毕加索在他那更加自由的创作天地里施展自己充满野性激情的艺术创造力,渲染一种个人激情的力量。勃拉克则进一步发挥他感觉敏锐、处理大胆的特长,尽情抒发色彩与肌理的表现力。他们提出一种新的观点:不去描写客观物体的外表形态,而是把客观物体本身引入绘画。在该阶段的一些作品中,还出现了一些题字、数字和乐符。这些"符号"一方面强调了作品的平面属性,以减弱透视的感觉,同时也给人以一种客观世界之外的其它联想。后来,他们的作品中还加入了拼贴,即用一些彩纸片、旧报纸、木纹纸和电车票等材料贴到画面上。这种作法在西方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开创了综合表现手法的先河。这对后来塔特林等人的创作也发生了重要影响。
虽然作为立体主义分支的黄金分割社于1920﹑1925年继续举行展览,但作为艺术运动的立体主义早在
1914年便失去活力。
立体主义是富有理念的艺术流派。它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它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让位于由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不从一个视点看事物,把从不同的视点所观察和理解的,形诸于画面,从而表现出时间的持续性。这样做,显然不主要依靠视觉经验和感性认识,而主要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
立体主义在反传统的口号下有浓厚的形式主义倾向。但它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又给现代工艺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等注重形式美的实用艺术领域以不小的推动作用。
4 毕加索和立体主义绘画
儿童美术教育日志 2008-04-26 22:06 阅读29 评论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1908年,在巴黎秋季沙龙的展览上,当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看到毕加索和布拉克的那些风格新奇独特的作品时,不由得惊叹道:“这不过是一些立方体呀!”同年,评论家沃塞尔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借马蒂斯的这一说法,对布拉克展于卡思维勒画廊的作品评论说:“布拉克将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他首先采用了“立体主义”这个字眼。后来,作为对毕加索和布拉克所创的画风及画派的指称,“立体主义”(Cubism)的名字便约定俗成了。
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外,立体主义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运动和画派。其艺术追求与塞尚的艺术观有着直接的关联。立体派画家自己便曾声称:“谁理解塞尚谁就理解立体主义”(哈德史奥斯本《20世纪艺术中的抽象和技巧》,四川美术出版社,1978年,第87页)。立体派画家受到塞尚“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来处理自然”的思想启示,试图在画中创造结构美。他们努力地消减其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现性的成分,力求组织起一种几何化倾向的画面结构。虽然其作品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具象性,但是从根本上看,他们的目标却与客观再现大相径庭。他们从塞尚那里发展出一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绘画语言,将物体多个角度的不同视象,结合在画中同一形象之上。例如在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一画上,正面的脸上却画着侧面的鼻子,而侧面的脸上倒画着正面的眼睛。一般说来,《亚维农的少女》是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而立体主义运动则通常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1912年之前的所谓分析立体主义。画家们继承塞尚对绘画结构进行理性分析的传统,试图通过对空间与物象的分解与重构,组建一种绘画性的空间及形体结构。1912年以后,立体主义运动进入第二阶段,通常称为综合立体主义。此时在画中色彩起了有力的作用,但形体仍然支离破碎,只是更大和更富于装饰性。画家们新创出一种以实物来拼贴画面图形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肌理变化,并向人们提出了自然与绘画何者是现实,何者是幻觉的问题。立体主义虽然是绘画上的风格,但对20世纪的雕塑和建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维农的少女》,毕加索作,1907年,油画,244¡厘米,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毕加索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后来长期定居法国。他的父亲是一位艺术教师。他自幼喜爱艺术,15岁时以优异成绩进入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后来转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他于1900年来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极大的同情心描绘穷人的生活。此时,他的作品充满悲剧性。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蓝色调,使他的画上充满孤独和绝望、灾难与不幸的感觉。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其创作的“蓝色时期”(19001904年)。19041906年是毕加索创作生涯的“粉红色时期”。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描绘马戏团人物为主,形象虽然忧郁,却并不孤寂。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于是,他画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亚维农的少女》。
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亚维农的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这幅画的标题是由毕加索的朋友安德鲁塞尔曼所加,据说毕加索本人对之并不喜欢。但不管怎样,这只不过是作品名称罢了。在现代艺术中,标题与作品的相关性越来越小,画家们常常有意识地不以标题来说明作品的内容。毕加索这幅《亚维农的少女》,想必亦是如此。该画原先的构思,是以性病的讽喻为题,取名《罪恶的报酬》,这在最初的草图上一目了然;草图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髅,让人联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虚空”。然而在此画正式的创作过程中,这些轶事的或寓意的细节,都被画家一一去除了。其最终的震撼力,并不是来自任何文学性的描述,而是来自它那绘画性语言的感人力量。
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我们并不总能确定它们是凹进去还是凸出来;它们看起来有的象实体的块面,有的则象是透明体的碎片。这些非同寻常的块面,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从这幅画上,可看出一种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新手法,这种手法早在塞尚的画中就已采用了。我们看见,画面中央的两个形象脸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却画成了侧面;左边形象侧面的头部,眼睛却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视象被结合在同一个形象上。这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语言,被更加明显地用在了画面右边那个蹲着的形象上。这个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于受到分解与拼接的处理,而脱离了脊柱的中轴。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长,暗示着向深Φ难由欤欢?峭凡恳脖慌¡斯?矗?崩憷愕囟宰殴壅摺1霞铀魉坪跏俏ё判蜗笕屏?80度之后,才将诸角度的视象综合为这一形象的。这种画法,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
毕加索力求使画面保持平面的效果。虽然画上的诸多块面皆具有凹凸感,但它们并不凹得很深或凸很高。画面显示的空间其实非常浅,以致该画看起来好象表现的是一个浮雕的图像。画家有意地消除人物与背景间的距离,力图使画面的所有部分都在同一个面上显示。假如我们对右边背景的那些蓝色块面稍加注意,便可发现画家的匠心独具。蓝色,通常在视觉上具有后退的效果。毕加索为了消除这种效果,便将这些蓝色块勾上耀眼的白边,于是,它们看上去就拼命地向前凸现了。
实际上,《亚维农的少女》是一个独立的绘画结构,它并不关照外在的世界。它所关照的,是它自身的形、色构成的世界。它脱胎于塞尚那些描绘浴女的纪念碑式作品。它以某种不同于自然秩序的秩序,组建了一个纯绘画性的结构。
《卡思维勒像》,毕加索作,1910年,油画,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艺术中心藏。

毕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了。虽然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画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这幅《卡思维勒像》,清楚显示了毕加索是怎样将这种分析立体主义的绘画语言,用于某个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的。令人费解的是,恰是在这种分解形象和舍弃色彩的极端抽象变形的描绘中,毕加索始终不肯放弃对于模特儿的参照。为了画这幅画,他让他的这位老朋友卡思维勒先生耐着性子摆好姿势,在他的面前端坐了有二十次。他不厌其烦地细心分解形体,从而获得一种似乎由层层交迭的透明色块所形成的画面结构。画中色彩仅有蓝色、赭色及灰紫色。色彩在这里只充当次要的角色。虽然在线条与块面的交错中,卡恩维勒先生形象的轮廊还能隐约显现,然而人们却难以判断其与真人的相似性。研究毕加索的最著名的专家罗兰彭罗斯,在看了这幅画后,曾作过这样的评述:“每分出一个面来,就导致邻近部分又分出一个平面,这样不断向后移动,不断产生直接感受,这使人想起水面上的层层涟漪。视线在这些涟漪中游动,可以在这里和那里捕捉到一些标志,例如一个鼻子、两只眼睛、一些梳理得很整齐的头发、一条表链以及一双交叉的手。但是,当视线从这一点转向那一点时,它会不断地感到在一些表面上游来游去的乐趣,因为这些表面正以其貌相似而令人信服……看到这样的画面,就会产生想象;这种画面尽管模棱两可,却似乎是真的存在,而在这种新现实的匀称和谐生命的推动下,它会满心欢喜地作出自己的解释。”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毕加索作,1912年,炭笔色粉画,56.4x 75厘米,斯德哥尔摩,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1912年起,毕加索转向其“综合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实验。他开始以拼贴的手法进行创作。这幅题为《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的作品,清楚地显示了这种新风格。
在这幅画上,我们可分辨出几个基于普通现实物象的图形:一个瓶子、一只玻璃杯和一把小提琴。它们都是以剪贴的报纸来表现的。在这里,画家所关注的焦点,其实仍然是基本形式的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此时却是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在分析立体主义的作品中,物象被缩减到其基本原素,即被分解为许多的小块面。毕加索以这些块面为构成要素,在画中组建了物象与空间的新秩序。他通过并置和连接那些笔触短促而奔放的块面,获得一种明晰剔透的画面结构,反映了某种严格而理性的作画程序。而如今,在综合立体主义的作品上,他所采取的恰是正好相反的程序。他不再以现实物象为起点,将物象朝着基本原素去分解,而是以基本原素为起点,将基本的形状及块面转化为客观物象的图形。这就是说,他在表现出瓶子、杯子及提琴之前,就已经把一个抽象的画面结构,组织和安排妥当了。通过对涂绘及笔触的舍弃,他甚至获得一种更为客观的真实。他采用报纸、墙纸、木纹纸,以及其他类似的材料,拼贴出不同形状的块面。这些块面,一方面显示着画以外的那个世界,另一方面则以其有机的组合而显示出画的自身世界的统一性和独立性。难怪他的画商及好友卡恩维勒会如此地评价他:“即使没有摆弄画笔的本领,他也能搞出绝佳的作品。”在这幅拼贴的画上,左边的一块报纸表示一只瓶子,那块印有木纹的纸,则代表着一把提琴。而几根用木炭笔勾画的坚挺的线条,则使这种转换得以实现,并且将那些不相干的拼贴材料,纳入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
这种拼贴的艺术语言,可谓立体派绘画的主要标志。毕加索曾说:“即使从美学角度来说人们也可以偏爱立体主义。但纸粘贴才是我们发现的真正核心。”在这种拼贴语言的运用中,毕加索显然比别的立体派画家(如布拉克、格里斯等)更为大胆和富于幻想。别的画家在拼贴不同的纸片时,多少要顾及到是否符合现实逻辑的问题,他们总是把木纹纸限于表示木质的物品(如桌子、吉他)。而毕加索则全然摆脱这种约束。在他的画上,一张花纹墙纸可用来表现桌面,一张报纸也可剪贴成小提琴。毕加索曾在与弗朗索瓦吉洛的交谈中,阐述了他对于拼贴的看法:
“使用纸粘贴的目的是在于指出,不同的物质都可以引入构图,并且在画面上成为和自然相匹敌的现实。我们试图摆脱透视法,并且找到迷魂术(trompe L'esprit)。报纸的碎片从不用来表示报纸,我们用它来刻画一只瓶子、一把琴或者一张面孔。我们从不根据素材的字面意义使用它,而是脱离它的习惯背景,以便在本源视觉形象和它那新的最后定义之间引起冲突。如果报纸碎片可以变成一只瓶子,这就促使人们思考报纸和瓶子的好处。物品被移位,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格格不人的世界。我们就是要让人思考这种离奇性,因为我们意识到我们孤独地生活在一个很不使人放心的世界。”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普拉多博物馆藏。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右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songyuejianzhu edited on 2009-11-08 16:18
5 立体派的伟大和局限
因为有毕加索和柯布,我不得不承认立体派有值得欣赏的一面。不仅如此,我将努力,放胆地尽可能按照他们本来的面目来思考。在《勒。柯布西耶》全集里,能够读到很多令人兴奋感动的见解和作品。从建筑本身来看,全集能够如此深刻地展现一个卓越的建筑师的才华和美好的品格教养。它深令人佩服欣赏,以致心悦诚服地接受其理念思想。
然而,唯独能够进入其中,也退出其中,并理解其局限性,才可能更深刻地领会真实的事实。当建筑作为雕塑。或者绘画的另一种形式来欣赏的时候,第一流的大师的见解和作为应该得到尊重,并当跟随其脚踪。我希望尽可能地发自内心地欣赏到立体派的美妙超绝,柯布建筑中的立体派意境的美妙超绝。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最好不要使用自己的母语,而当用法语,西班牙语。为了弥补环境的缺陷最好生活在法国西班牙去。而且,最好活在20世纪,好使我完全获得大师的正确的精华的思想。可是我不能。
我能够确信这一点,哲学上的真理,就是一颗大树上结的果子,离开树的根,果子必将荡然无存。假使有人愿意离开这棵树,好结出另一种果子,那是他与上帝的事。在我看来,可以欣赏并且尽可能地领会一些另一树上的果子的奥妙。而我作为一个卑微的能力有限的人,除了在自己的树上结果之外,不应该另有别图。立体派很美妙,实在说,真正配得上知道其美妙的,世界上没有几个人。数学很美妙,能够读懂最前沿最深奥的数学成果的人缪缪数人而已。如果有谁看到了自己的鄙陋,承认自己是个可怜的能力卑微的人,他应当诚实地表明自己很难判断那些关乎世界上只有几个人才能断明的事。坦率说,我无法断明,我只能说我的确见到了一些妙处,但的确难以察明更玄奥的东西。我一生精力有限,并且按照上帝的旨意生在这块土地上,我能够清楚地如此清楚显明自然地领会《张猛龙》《礼器》《石门颂》等等绝世佳作的奥妙。我为何不吸收别的精华而以此为本来玩玩建筑上的艺术呢?为什么要去跟随一种很快消失莫名其妙的高尚艺术?
换句话说,我为什么要丢掉汉语,努力学习法语,好用法语来表达我的艺术?来表达我有高尚的追求呢?但是我却愿意学习好英语,以便更好地理解学习另一个文化体系。
建筑一旦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来理解感觉欣赏的时候, 哲学文化上的剧烈冲突就显明了。值得研究学习的是柯布如何使用建筑语言来表达艺术,如何使原本平淡无奇的体块获得了艺术的生命。而更深一层的艺术境界并无多大意义。研究的重点在柯布是如何建造艺术的空间。至于这种艺术本身到底如何高妙,似乎没有深究的价值。
从感觉上讲,柯布的建筑虽然非常美妙,我仍然不喜欢其中的很多东西。按照东方的或者个人的偏好,我还是喜欢将细部做得再丰富些。并且把空间变得内敛些,更有“家”的味道,而不是原野的味道。而且我未必局限于使用白色,或者极端的纯净。从大局上讲,我会倾向于化收一些欧洲古典主义的美学,而极力传承东方自己的建筑文脉。飞动的屋檐,轻盈的亭台,其意境可以用现代白话写作表达出来。东方人,东方建筑特有的空灵飘逸,才是我们真正的建筑之魂。然而,如何掺和柯布,掺和西方理性,掺和希伯来精神呢?这是个悬念。按照我现在的功力,也能建造设计一个像模像样的东西,但还很不成熟。我应该静心读完柯布,读完西方哲学文化体系的精髓,乃至遍历名家经典,最后完成理想之居。这的确是个悬念,连我自己都不知到底会是如何。
研读完全集和西方哲学再前进了. 再往前走就入魔了. 最重要的还是哲学, 是信仰, 以及踏踏实实的学习, 工作和生活.
1 The LORD is my shepherd, I shall not be in want.
2 He makes me lie down in green pastures, he leads me beside quiet waters,
3 he restores my soul. He guides me in paths of righteousness for his name's sake.
4 Even though I walk through the valley of the shadow of death, I will fear no evil, for you are with me; your rod and your staff, they comfort me.
5 You prepare a table before me in the presence of my enemies. You anoint my head with oil; my cup overflows.
6 Surely goodness and love will follow me all the days of my life, and I will dwell in the house of the LORD forever.
songyuejianzhu edited on 2009-11-08 21:51

发表于 2013-4-17 11: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人,此事必有蹊跷!
发表于 2013-5-1 21: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珍爱生命,果断回帖。
发表于 2014-11-29 20: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留着慢慢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