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热点话题] 浅析信息技术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2273 0
小乞丐 发表于 2014-9-15 15:37:3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来源: 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  作者:   发布时间: 2009-04-21
一、引言
  城市信息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龙头,城市现代化建设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主体。
   党中央、国务院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确立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国家信息化正在从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各方面、各层次展开和深化。显然,区域信息化不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是走“以城市辐射农村,以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于是,城市信息化就成了区域信息化的核心和龙头。另一方面,我国在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城市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与新动力,成为解决城市发展中所面临诸多难题的有效手段。可以说,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城市信息化建设将日益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城市规划与信息技术之间的一些关系。
   二、城市规划理念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持续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许多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已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城市规划领域为适用这种要求,目前正发生着四个方面的变化:
   1) 静态规划向动态规划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规划主要进行的是以土地利用控制为核心的物质形态设计,关注的是既定蓝图的实现,而忽视了城市规划对城市开发过程的调控作用。规划缺乏对实施的可行性论证和评估,造成规划目标过于僵硬、实施中可操作性不足,加上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造成了许多规划就事论事,在事实上成了一种短期行为或局部行为。
   当传统规划试图用静态的图纸来解决动态的实际问题遭到失败时,现代规划开始倡导从“方案”到“过程”的转变,强调规划是一种动态发展与整体协调发展的过程。将规划理解成是“动态的过程”,一方面是因为规划面对的城市和城市问题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也由于参与的决策的各个方面对城市问题的态度在不断改变。同时,现代规划还强调规划中软性指标的运用,使规划在实施时更具弹性。
   2)  从物质规划转向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两个组成部分,任一部分的薄弱或缺乏都会阻碍社会进步。城市规划是社会发展规划的一种形式,理应对这两方面都给与重视,但传统的规划却只注重物质部分,而忽视了人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物质与精神需求。规划的“以人为本”不仅指要考虑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需求,还要考虑人的文化、艺术、游憩、政治等精神方面的需求,而且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精神方面的追求大大加强。这就要求在规划中必须全面考虑人的各种需求,要将政府中社会经济各个部门的发展融入到城市规划之中。
   3)  由专家审查到公众参与规划
   我国规划审查制度长期采取专家评审方式。由于专家们未必对规划区域很熟悉,因而很难发现规划中的隐患。城市规划涉及公众利益,故而不应只是少数“智者”做出决定该怎么办,而应由社会主要利益集团的格局所决定。当集团利益发生冲突时,专家们往往会考虑采取折中方案,此时,若有更广泛的社会各阶层的参与,问题的解决就会更合理、更公平。
   4)  规划实施由行政管理向法制化迈进
   “有规划却难以实施”是困扰我国规划工作的一个主要问题。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缺乏必要的规划实施保障。过去,我国基本上是将城市规划作为一项行政制度而予以实施,因而规划管理者权利很大,容易滋生各种弊端。1989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城市建设的法制化进程向前迈进了一步,但目前的规划法规与监督机制还远远不够完善。
   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因市场的方向和速度变化而变化,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行为,必须灵敏地回应经济增长所提出的不同要求,这种回应就要反映在城市规划法律和法规中。随着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城市在全球经济网络中将发挥着更为重要的节点作用。各国政府都在极力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吸引全球资本。这些资本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兴衰。而城市建设基本法制是可以为加强城市竞争实力服务的。
   三、城市规划对信息技术的要求
   随着观念的转变,城市规划领域对规划与管理信息的处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类型数据的处理与综合
   城市规划与管理涉及地理要素和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多种类型的数据。这些数据在时相上是多相的、结构上是多层次的,性质上又有“空间定位”与“属性”之分,既有以图形为主的矢量数据,又有以遥感图像为源的栅格数据,还有关系型统计数据,并且随着城市社会的发展,数据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为复杂,对统计数据与现状图件的综合分析要求必然大大提高。
   2)  多层次服务对象的满足
   对于规划与管理信息的使用对象,不仅要考虑市政主管部门、专业部门和公众查询的需要,还要考虑管理、评价分析和规划预测的不同用户的需求,这对规划设计与管理信息处理在服务对象的多层次性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  时间上现势性、空间上精确性
   城市规划在本质上是人类对城市发展的一种认识,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具有绝对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城市规划是一个对城市发展的不断适用的过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也必须加快其更新速度,以适用城市的加速发展。此外,由于弹性规划、滚动规划模式的倡导,规划的定制与修编周期大大缩短。这些变化对规划与管理信息提出了“逐日更新”的要求,以确保信息良好的现势性。
   在空间上,要求提高规划布局图空间定位的精确性。由于现代规划与规划管理结合的更加紧密,规划设计正逐渐摆脱“墙上挂挂”的窘境,而且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层层深入、互相衔接,最终必须落实到地上,故各种规划图只有达到一定的定位精度才有可能实现规划目标。
   4) 信息管理规范化、智能化和可视化
   从规划编制到规划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包括现状的和规划的,而在规划实施后又有了新的现状数据,因而,规划信息管理任务日见繁重。如何将规划数据规范化并进行科学的组织与管理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如何与办公自动化实现一体化,并对信息产品进行可视化处理,以便用户简单、明了地进行使用,也将是未来城市规划信息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
   四、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和影响
   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而发展起来的高技术群,通常是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支撑下用以采集、存储、处理、传递、显示那些包括声音、图像、文字和数据在内的各种信息的一系列现代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提供了基础的软硬件平台;通信技术则为数据获取、传输奠定了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则多种多样,已出现了以数据处理为各产业、各业务部门服务的专业信息技术系统。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电子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信息处理中正大显身手。以数据处理、分析与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城市规划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技术系统:
   1)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是应用于机械工程、电子、化工和建筑等领域进行制图设计的图形处理软件。目前,在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已普遍采用CAD进行规划设计与制图。CAD技术的运用使规划设计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规划图也更加规范与美观。
   2) 遥感技术(RS,Remote Sensing)
   遥感是一种通过卫星、飞机等平台携带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图像的技术,目前正广泛地应用于资源、环境、调查、管理等部门。城市规划是以城市地域现状为基础的,通过对遥感图像的处理,可以获得反映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绿化、环境等分布状况的可靠信息。
   3)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是以地理空间定位为基础,结合各种文字、数字等属性进行集成处理与统计分析的通用技术,其基本功能是数据获取、操作、集成、查询、显示,以及进行空间分析、模型分析等。GIS为城市规划方案落实到地上提供了最有效的信息分布与管理手段。
   4) 网络技术(Network)
   网络一般可以理解成是以共享资源为目的、通过数据通信线路将多台计算机互连而成的系统。近年来因特网(International Network)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词。因特网不仅是单纯的网络名称,而且是一个由各种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和广域网连接而成的集合体。其所提供的电子邮件(E-mail)、远程终端协议(Telnet)文件传输协议(FTP)等等服务为数据的共享、更新、管理、交流等创造了便捷的途径。这样,城市规划管理中多种形式的海量规划信息在管理人员中频繁交流成为可能。
   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将对城市规划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  城市规划管理
   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办公自动化方面,目前的办公自动化主要是提高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内部的管理水平、质量和效率。随着社会的信息化,通过因特网可以建立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者之间的有效信息通信渠道,可以通过因特网实现网上报建,报建单位只要在本单位与因特网相连的计算机就可完成报建过程和提供所需的材料,规划审批可以在因特网上完成。
   规划管理与规划设计更紧密的结合,实现管理与设计的一体化,审批的结果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迅速的反馈给设计部门,而设计部门可尽快地将设计结果以电子数据的形式提交给管理部门,这些信息的传输可以通过因特网来完成。
   通过因特网可以进行规划评审,各地的专家可以在家里对规划成果进行评审,规划成果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现专家所需的各种信息(如建筑物三维动态模型),通过网络会议交流意见,专家甚至可以实时与规划师交流,提出自己意见和设想,并可以较快地通过建立数字模型加以证实。
   2)  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将更广泛应用CAD和GIS技术,而计算机图形输入技术的改进和智能化,如笔输入技术,使规划设计师进行设计更为方便,而不影响灵感产生。
   设计过程中所需的数据将数字化,使其获取变得更加容易、更加方便,可以采用遥感图像直接作为背景进行设计,而各种地下管线的资料由于数据库的建立而更加方便的获得。现在比较难以得到的人口空间分布、交通流量等信息由于相应信息系统建立而能很方便地获得。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规划设计成果的三维动态建模更加方便,设计成果更加形象和直观。
   在规划设计和规划审批中由于规划成果的数字化,使得对各种规划成果和方案的定量分析、模拟和预测成为可能,经济可行性分析也更为方便,促进规划决策的科学化。
   通过因特网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规划设计专家共同合作完成设计也将成为可能,这样可以构建了一个不受规划师的空间分布制约的虚拟设计事务所。
   3)  公众参与
   公众可以通过因特网动态了解规划设计方案和参与规划审批,而且规划方案与成果的表现形式由于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更为直观和形象,使公众能更好的理解规划师的意图,公众通过因特网发表个人的意见,与规划师、管理人员和其它有关人员进行直接对话,使公众参与更加有效,促进决策过程的民主化。
   4)  城市规划研究与教育
   因特网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电子图书馆,各种城市规划研究成果将以电子出版物的形式出现,城市规划研究者将通过因特网查到各种城市规划资料,并可通过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栏)及其它一些网络通信方式进行交流。
   因特网同时也将成为一个庞大的远程教育网,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因特网利用多媒体技术学习城市规划的理论与知识。
   在信息时代,电子游戏也将成为一个很好的教育手段,城市规划方面的游戏软件将出现,可以对规划设计与审批及城市建设过程进行模拟,使城市规划学习及城市规划的宣传与教育通过玩电子游戏的过程来完成。
  结束语:总之,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类构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虚拟的信息世界,人们将生活在由原子组成的现实空间和由比特(BIT)构成的信息空间(CyberSpace)中,现实空间与信息空间的物理界面(Interface)是由计算机及网络和数据库构成的信息基础设施,人们通过这一界面可跨越现实空间与一些时间的限制,了解现实世界的过去和现在,预测未来,进行思想交流。城市规划将在信息空间中构造城市发展的蓝图,并通过建设者在现实世界中实现。
  电子政务:安全防护体系构建策略
  电子政务使政府社会服务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但也使政府敏感信息暴露在无孔不入的网络威胁面前。要趋利避害,电子政务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电子政务安全防护体系包括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技术体系、安全组织体系和安全基础设施,涉及从管理到组织,从网络到数据,从法规标准到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
  (一) 安全管理贯穿整个电子政务安全防护体系,对电子政务安全实施起指导作用
  安全管理体系包括:法律政策、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应符合组织使命,符合组织利益。电子政务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涉及到国家秘密与核心政务,它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和公众利益,所以电子政务的安全实施和保障,必须以国家法规形式将其固化,形成全国共同遵守的规约。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制定了与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如英国的《官方信息保护法》等。我国虽然颁发了一些与网络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等等,但显得很零散,还缺乏关于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的专门法规。此外,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应该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组织的努力,更要国家立法机构的参与和支持。
  
  信息安全标准有利于安全产品的规范化,有利于保证产品安全可信性、实现产品的互联和互操作性,以支持电子政务系统的互联、更新和可扩展性,支持系统安全的测评与评估,保障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可靠。电子政务网络安全标准规范包括电子文档密级划分和标记格式、内容健康性等级划分与标记、内容敏感性等级划分与标记、密码算法标准、密码模块标准、密钥管理标准、PKI/CA标准、PMI标准、信息系统安全评估和网络安全产品测评标准等方面的内容。
  省市或部门内部应通过全面推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逐步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落实到信息系统安全规划、建设、测评、运行维护和使用等各个环节,使省市信息安全保障状况得到基本改善。通过加强和规范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不断提高、省市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为维护信息网络的安全稳定,促进信息化发展服务。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存在着来自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和物理自然环境的安全风险,其安全威胁无时无处不在。对于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不能企图单凭利用一些集成了信息安全技术的安全产品来解决,而必须建立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考虑技术、管理和法律的因素,全方位地、综合解决系统安全问题。
  (二) 安全技术体系是利用技术手段实现技术层面的安全保护,是对电子政务安全防护体系的完善
  安全技术体系包括网络安全体系和数据安全传输与存储体系,功能主要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现技术层次的安全保护。
  网络安全体系包括网闸、入侵检测、漏洞检测、外联和接入检测、补丁管理、防火墙、身份鉴别和认证、系统访问控制、网络审计等;数据安全与传输与存储体系包括数据备份恢复、PKI/CA、PMI等。整个电子政务的安全,涉及信息安全产品的全局配套和科学布置,产品选择应充分考虑产品的自主权和自控权。
  最新动态
  国家统计局:中国信息化以较快速度推进
  据国家统计局4月10日介绍,2007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比上年增长15.85%,延续了本世纪前6年持续上升的趋势。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负责人杨京英在国家信息中心在此间举办的“2009中国信息化报告会”上说,本世纪前6年,世界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年均增长速度为8.4%,而同期我国的增速为14.63%,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8倍。
  最新报告表明,2007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630,比上年增长15.85%,在比较研究的33个国家中继续位居第24位。
  由于中国信息化以较快速度推进,2006年从信息化发展中低水平国家首次跨入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国家行列,但信息化分类指数与发达国家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信息化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信息化发展指数(IDI)是由全面反映信息化发展水平的5大要素(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使用、知识水平、发展环境与效果和信息消费)合成的一个复合指标。
  这家研究机构将被选择的33个国家(地区)依据信息化发展水平划分为5个类型国家(地区),中国属于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类型国家。
  第一类为信息化发展高水平国家(地区):包括瑞典、英国、丹麦、荷兰、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德国、芬兰共10个国家。2006年,这些国家的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平均为0.953,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7倍。
  第二类为信息化发展中高水平国家(地区):包括法国、中国香港、韩国、新西兰、新加坡、意大利、西班牙共7个国家(地区)。2006年这些国家(地区)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平均为0.863,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3倍。
  第三类为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国家(地区):包括俄罗斯、波兰、巴西、马来西亚、阿根廷、墨西哥、中国、泰国共8个国家。2006年这些国家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平均为0.673,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04倍。
  第四类国家为信息化发展中低水平国家(地区):包括委内瑞拉、菲律宾、阿塞拜疆、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共7个国家。2006年这些国家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平均为0.488。
  第五类是信息化发展低水平国家(地区):孟加拉国。2006年该国家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309,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8%和信息化高水平国家(地区)的32%。
  杨京英建议,我国应按照中央要求,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进一步强化信息化基础、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提高企业电子商务水平,发挥信息化的带动作用。
  国务院公布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电子信息产业稳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特制定本规划,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2009—2011年。《规划》的主要内容是:
  一、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01—2007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8%,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约6.3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约1.5万亿元,占GDP比重约5%,对当年GDP增长的贡献超过0.8个百分点,出口额达521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6.5%。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数字电视等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速不断下滑,销售收入增速大幅下降,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利用外资额明显减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线,坚持改革开放,强化自主创新,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优化环境巩固规模优势,以重大工程带动技术突破,以新的应用推动产业发展。稳定出口,拓展内需,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保持电子信息产业平稳较快增长;集聚资源,重点突破,提高关键技术和核心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以用促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在发展中保稳定,在稳定中谋转型,加快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实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针对当前外部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调整的形势,采取积极措施,保持产业的稳定增长。同时,着眼长远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完善体制机制,改善投融资环境,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创新型企业,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国家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增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以系统应用为牵引,加速技术自主开发。同时,继续加大力度吸引国际电子信息制造业和服务业向我国转移,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拓展企业海外发展空间,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三)规划目标。
  促增长、保稳定取得显著成效。未来三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产业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不低于0.7个百分点,三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50万个,其中新增吸纳大学生就业近100万人。保持外贸出口稳定。新型电子信息产品和相关服务培育成为消费热点,信息技术应用有效带动传统产业改造,信息化与工业化进一步融合。
  调结构、谋转型取得明显进展。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自主品牌市场影响力大幅提高。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比重从12%提高到15%。稳步推进电子信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延长产业链,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产业聚集区。产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核心技术有所突破,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等领域的应用创新带动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产业发展模式转型取得明显进展。
  三、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
  今后三年,电子信息产业要围绕九个重点领域,完成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战略性核心产业实现突破、通过新应用带动新增长三大任务。
  (一)确保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等骨干产业稳定增长。
  完善产业体系,保持出口稳定,拓展城乡市场,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实现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等骨干产业平稳发展。
  增强计算机产业竞争力。加快提高产品研发和工业设计能力,积极发展笔记本电脑、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等重点产品,构建以设计为核心、以制造为基础,关键部件配套能力较强的计算机产业体系。大力开拓个人计算机消费市场,积极拓展行业应用市场,推广基于自主设计CPU的低成本计算机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打印机、税控收款机等产品。支持骨干企业“走出去”,进一步开拓全球特别是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
  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充分发挥整机需求的导向作用,围绕国内整机配套调整元器件产品结构,提高片式元器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高频频率器件、半导体照明、混合集成电路、新型锂离子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新型印刷电路板等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初步形成完整配套、相互支撑的电子元器件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无污染、环保型基础元器件和关键材料,提高产品性能和可靠性,提高电子元器件和基础材料的回收利用水平,降低物流和管理成本,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保持国际市场份额。
  推进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彩电企业与芯片设计、显示模组企业的纵向整合,促进整机企业的强强联合,加大创新投入,突破专利壁垒,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快4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内容)融合,促进数字家庭产品和新型消费电子产品大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过渡,推动全国有线、地面、卫星互为补充的数字化广播电视网络建设,丰富数字节目资源,推动高清节目播出,促进数字电视普及,带动数字演播室设备、发射设备、卫星接收设备的升级换代,加快电影数字化进程,实现视听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二)突破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的关键技术。
  抓住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加快调整的机遇,立足自主创新,强化国际合作,统筹资源、环保、市场、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合理布局重大项目建设,实现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
  完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支持骨干制造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加大创新投入,推进工艺升级。继续引导和支持国际芯片制造企业加大在我国投资力度,增设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完善集成电路设计支撑服务体系,促进产业集聚。引导芯片设计企业与整机制造企业加强合作,依靠整机升级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支持设计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支持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建设与科技重大专项攻关相结合,推动高端通用芯片的设计开发和产业化,实现部分专用设备的产业化应用,形成较为先进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突破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瓶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面板生产为重点,完善新型显示产业体系。国家安排引导资金和企业资本市场筹资相结合,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成熟技术的产业化与前瞻性技术研究开发并举,逐步掌握显示产业发展主动权。充分利用全球产业资源,重点加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努力在新型显示面板生产、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玻璃基板制造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提高软件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着力提高国产基础软件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中文处理软件(含少数民族语言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工业软件等重要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技术、产品研发,实现关键领域重要软件的自主可控,促进基础软件与CPU的互动发展。加强国产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的推广应用,推动软件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大型骨干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增强企业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引导中小软件企业向产业基地集聚和联合发展,提高软件行业国际合作水平。
  (三)在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加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强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运用,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新应用带动新增长。
  加速通信设备制造业大发展。以新一代网络建设为契机,加强设备制造企业与电信运营商的互动,推进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创新,以规模应用促进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宽带光纤接入网建设,开发适应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特点和移动互联网需求的新业务、新应用,带动系统和终端产品的升级换代。支持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建立内容、终端、传输、运营企业相互促进、共赢发展的新体系。
  加快培育信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把握软件服务化趋势,促进信息服务业务和模式创新,综合利用公共信息资源,进一步开发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信息服务业务。积极承接全球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引导公共服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外包数据处理、信息技术运行维护等非核心业务,建立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服务外包体系。提高信息服务业支撑服务能力,初步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满足产业国际化发展要求的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以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结合,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加速行业解决方案的开发和推广,组织开展行业应用试点示范工程,支持RFID(电子标签)、汽车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工业控制及检测等产品和系统的开发和标准制定。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进一步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结合国家改善民生相关工程的实施,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领域应用。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三农”水平,加速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壮大涉农电子产品和信息服务产业。
  四、政策措施
  (一)落实扩大内需措施。
  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以及家电下乡、其他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进一步拓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空间,引导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宽带光纤接入网络和数字化影院建设,拉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完善普遍服务机制,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电信和广播电视覆盖,加速实现“村村通”。支持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发展和LED(发光二极管)节能照明产品推广。建立国家资金支持的重大工程配套保障协调机制,带动电子信息产品以及相关服务发展,引导国内企业互相配套。
  (二)加大国家投入。
  国家新增投资向电子信息产业倾斜,加大引导资金投入,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数字电视电影推广、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等六项重大工程,支持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建设。鼓励地方对专项支持的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加大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投入。
  (三)加强政策扶持。
  继续实施《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18号)明确的政策,抓紧研究进一步支持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并适当延长液晶等新型显示器件优惠政策。落实数字电视产业政策,推进“三网融合”。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中,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认定目录和标准。研究出台光伏发电和半导体照明推广应用的鼓励政策。
  (四)完善投融资环境。
  落实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信贷支持。引导地方政府加大投入,有效发挥信用担保体系功能,支持金融机构为中小电子信息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依托产业基地、企业孵化器等产业集聚区,扩大电子信息中小企业集合发债试点。对符合条件的电子信息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外汇资金需求,通过进出口银行提供优惠利率进口信贷方式给予支持。积极发展风险创业投资,大力支持海外归国人才在国内创业发展。落实优惠条件,降低商检和物流费用,支持国外企业稳定在我国的生产规模,扩大投资。加强产业基地公共基础设施和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环境。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和功能优势,加大打击走私力度,促进电子信息产品研发、维修、配送及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
  (五)支持优势企业并购重组。
  在集成电路、软件、通信、新型显示器件等重点领域,鼓励优势企业整合国内资源,支持企业“走出去”兼并或参股信息技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鼓励金融机构对电子信息企业重组给予支持。
  (六)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继续保持并适当加大部分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退税力度,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积极作用,强化出口信贷对中小电子信息企业的支持。落实科技兴贸规划。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拓展新兴市场创造条件,支持企业“走出去”设立研发、生产基地,建立境外营销网络。拓展与国外政府、企业间的合作,大力推动TD-SCDMA等标准技术在海外市场的拓展和商用。落实促进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推动软件外包企业加快发展。
  (七)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加强移动通信、笔记本电脑、软件、新型显示器件等领域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电子元器件、系统整机、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组成各种形式的产业联盟,促进联合协同创新。大力推进TD-SCDMA、地面数字电视、手机电视、数字音视频编解码、中文办公文档格式、WAPI(无线局域网安全标准)、数字设备信息资源共享等标准产业化进程,加强RFID、数字版权管理、数字家庭产品等关键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加快制定工业软件、信息安全、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和规范。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将集成电路升级等六项重大工程所需高端人才引进列入国家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的相关计划,提高国内研发水平。
  五、规划实施
  各地区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报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
  工信部召开2008年度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会议
  2009年4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学山在北京主持召开了2008年度全体委员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杨学山指出,要对当前严峻的信息安全形势有深刻的认识;要增强信息安全的大局意识,提高对信息安全标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继续坚持“国家主导、多方参与”,不断完善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工作机制;要始终围绕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开展信息安全标准化工作;要增强标准创新的能力,提高自主开发标准的比例;要加强宣贯培训,推动标准的实施;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推动标准的国际化工作。
  会上,国家标准委副主任方向代表国家标准委做了讲话,充分肯定了信安标委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并对委员会工作提出了要求。国家标准委工业二部副主任戴红宣布了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委员调整决定。会议还听取并审议了各工作组的工作报告和《委员会2008年工作总结与2009年工作要点》,对2009年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对张建军等8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
  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闻库、吴世忠、赵泽良、赵林、刘卫军、崔书昆、何义大,国家标准委有关领导、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安全协调司司长周宝源,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林宁和各位委员共60多人参加会议。
  全面解读当前电子政务发展与应用现状
  中国电子政务,从上世纪80年末开始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各级政府普遍实现了政府上网,政府办事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在明确建设原则及策略、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和法律法规、统一标准、解决行政体制障碍、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文试着从国内外的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现状和特点角度,对未来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和建设重点作一个初步的判断。
  电子政务发展与应用的现状和特点
  一、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的现状和特点
  (一)取得的成绩
  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起步,经历了从单机到联网、从分散到集成、从办公自动化到政务信息化三个发展阶段。目前,在有的市、或政府部门基本建成了覆盖市——区——乡镇、社区的计算机三级宽带网络平台,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实现了互联互通;建立了数据中心,建立和完善了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两大基础网络,构建了信息安全、系统管理和业务应用三大支撑体系,建立了业务管理、办公管理、政务协作、公众服务四类应用平台。
  具体表现为出现了电子政务促进公共服务创新的三种模式:一是以核心业务流信息化为主线创新公共服务。许多“金字工程”是以政府的核心业务流为主线进行开发的。金税工程首先做出的最大的贡献是增值税的交叉稽核。金盾工程瞄准的是公安部的一些核心业务,如户籍管理、交通管理、出入境管理、公共安全管理等等。金关工程是解决日益繁忙的海关报关问题,在提高监管水平的同时,提高通关的效率,等等。其他如金财、金审等无不如此。二是以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为主线创新公共服务。许多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工程是以政府的门户网站建设开始的。三是门户网站+核心业务创新公共服务。在建设政府管理信息系统的同时,以政府门户网站作为政府与公众的接口。在线办事进步很快,“首都之窗”、“中国上海”、“中国广东”等表现突出,在线办事超过1000项的已有20多个。在通过网络听取社情民意方面,商务部处理群众留言、部长信箱等多达5万多项,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类似这样的系统,成功率比较高。
  总的来说,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已经开始从起步阶段迈入整合阶段。整合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行业垂直系统的整合;二是地方政府的横向整合;三是垂直系统与属地部门系统的整合。从而实现各层级政府之间畅通、政府各部门之间无缝、条块之间有机结合。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和运行体制、预算体制不完善,组织机构缺乏落实,职能配置及其运行方式不明确。二是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开发利用的水平低。由于受我国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已建设的应用更多的只是处在传递政府信息和办公室自动化等低层次、简单应用上。部门自成体系现象严重,跨部门应用系统设计成了部门内系统,完整的电子政务体系被隔离成一个个独立的“孤岛”。大多数跨部门的重点业务系统被牵头部门设计成了部门内系统,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没有达成共识,自建、自用和自成体系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明显,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体系被人为地割裂成了一个个“孤岛”。三是建设和应用发展不平衡,应用系统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效率低。四是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工作严重滞后,安全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呈现的特点
  总的来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特征大体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1)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部署已经完成;
  (2)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越来越明确;
  (3)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思路越来越清晰;
  (4)对电子政务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5)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成效也越来越突出。
  二、西方国家电子政务发展与应用的特点
  电子政务作为政府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5个应用领域中的首要应用。西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虽然每个国家面临的具体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有所不同,每个国家在建设电子政务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具体策略有所不同,但各个国家在建设和发展电子政务过程中却表现出了许多共同特征,都有基本相同的战略目标:蕴含了共同的基本理念;注重营造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环境;注重电子政务建设与行政改革的有机结合;注重全面负责电子政务建设的组织机构的建立;以改善政府的社会服务作为电子政务的核心价值;遵循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建设规律。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呈现出以下特点:
  (1)更加强调“以公众为中心”的理念。信息技术带来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缩短了服务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未来的政府更加强调是公众的政府,各国政府将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民众对政府政务的参与程度,及时获悉公众所需,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把未来的政府建设成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
  (2)促进政府服务全面上网,提高服务质量。电子政务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给公众和社会提供政府服务。西方发达国家积极应用互联网为公众提供在线服务,运用“公共信息站”及自动柜员机等自动化服务设施,为公众提供获取政府服务的多元化渠道。
  (3)实现“单一窗口”和“一站式”服务。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公众对未来政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不仅仅是要求服务质量得到提高,而且要求获得服务的方式和程序也要不断改善。公众期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多种渠道获取自己所期望的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为满足公众需求,西方发达国家不断自我创新和调整,整合传统公共服务,建立“单一窗口”,给公众提供“一站式”的公共服务,打造无处不在的政府,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实现业务协同和建立随需应变的政府(On Demand Government)。
  (4)消除“数字鸿沟”,促进社会信息平等。在未来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各国政府将会积极致力于消除“数字鸿沟”问题,努力缩小“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之间的差距,使每一个人都具有获得政府电子服务的权利,尤其是那些非常关键的服务,避免新的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新障碍。因此,各国在电子政务的开展过程中将注重普及城乡宽带网络建设与信息教育,使信息应用普及社会每个阶层和每个地理区域,照顾信息弱势群体,缩小信息差距。
  (5)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发展电子民主。电子政务应用不仅仅是为公民提供在线服务,也应当是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而促进公民更多地参与政府决策以及民主化过程。因此,发展电子民主是目前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中最具特色的内容和焦点。所谓电子民主就是指导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民主过程中价值理念、政治观点或其他个人意见等的交流和反映。电子民主的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在线选举、民意调查、选举人与被选举人的电子交流、在线政务公开、在线立法、公众参与等。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也对传统政府理念和制度产生巨大的冲击。电子民主的发展不仅仅能使民众有效监督政府决策,促进政府勤政廉政,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而且也能反映电子政务的公众需求导向。当然,要把这种“民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
  技术方案
  物流供应链医药行业解决方案
  随着中国WTO的进入,外资企业即将进入中国医药流通市场,国家加快对医药流通企业GSP认证步伐,目的是在于能在外商进入中国医药市场之前,国内企业能练好内功,能与外资企业相抗衡。国家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已经明确指出,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扶持建立5-10个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年销售额达50亿元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建立40个左右年销售额达20亿元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的销售额要达到全国销售额的70%以上。
  所以目前国内医药企业正处在企业重组,机构改革时期,要么被别的医药企业兼并重组,要么经营管理实行批,零分离。那么对于已经进行兼并重组,机构改制,批零分离后的医药企业,他们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能提供一套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计算机系统来帮助他们规范管理。
  物流供应链管理医药行业解决方案,一方面可以为医药企业提供信息系统,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先进的管理模式。总的来说,可以为企业解决:
  1、整个公司进行统一管理,实行统一采购,统一核算,统一配送,统一价格,对公司内部各部门进行统一协调管理。
  2、强化GSP管理,辅助企业通过GSP认证。
  3、构建整个公司的信息化网络,实行无纸化办公,以信息流加快物流的速度。
  物流供应链管理医药行业解决方案既可适用于医药批发企业和零售连锁企业,同时也可适用于批零兼营企业。系统功能模块划分如下:
  一、总部管理系统
  基本资料:包括字典表,商品管理,供应商管理,批发客户管理等。
  1、门店业务管理:零售连锁企业对各零售店的管理,包括零售店的要货配货处理,零售店退货和调拨业务处理。
  2、采购管理:包括采购订单管理,采购退货处理,电子定单处理等。
  3、批发销售管理:包括销售订单处理,销售退货处理,应收帐款,发票管理。
  4、财务管理:包括应付帐款管理,综合查询。
  5、营销管理:包括促销管理,调价管理。
  6、库存控制管理:包括对各零售店库存管理和控制。
  7、业绩考核管理:包括采购业绩考核和门店业绩考核。
  8、会员管理:包括会员基本资料,会员消费查询,会员信息处理。
  9、GSP管理:包括供应商证照管理,首次经营企业管理,首次经营药品管理,进口药品及证照管理,商品档案管理,不合格和退货商品管理,滞销和近效期商品管理。
  10、盘点管理:包括对配送中心和各门店仓库的盘点管理。
  11、员工档案管理:包括公司内部的员工管理和机构管理。
  12、接口通讯管理: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与企业已有业务系统的数据接口通讯模块,如金税工程,社保系统等,实现各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
  13、日结通讯:包括日结数据处理,月结数据处理及转帐,总部与配送中心,零售门店数据传输,数据备份。
  二、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系统
  基本资料:包括区域资料、省份资料、城市资料、物流中心资料、作业班组资料、行车路线资料、仓间和仓储位资料。
  1、进货作业:进货作业处理正常。
  入库和客退作业。正常入库作业,根据总部的入库指示(预先通知或不通知),将良品放置于良品库,不良品放置于待处理区,每日入库结束后打印入库管制表反馈给总部。如果须接货,还应包括从第三地将商品运送到物流中心的过程。客退作业包括两种:直接退货和销售退货,系统对这两种退货方式作出不同的管理。
  2、出货作业:依据总部的出货指示(出货通知单)的要求,再经物流中心确认、配车、拣货、出货后,库存量相应减少,出货后,还应输入回单资料及拒收原因,完成后打印配送管制表,以告知总部每日配送完成情况。
  3、存量管理:库存管理包括对存量的调整、盘点作业、移仓、温湿度记录以及库存查询和异动查询。
  4、调拨作业:依总部指示,将货物从一物流仓库调拨到他处物流仓库。
  5、流通加工:流通加工主要对商品进行改包装、贴标牌、组装(BOM表)处理等,将来会成为第三方物流的重要利润来源之一。本模块为独立模块,有一套完整的作业流程和数据处理过程。
  6、车辆管理:车辆管理的目的在于控制车辆运行费用,最大限度提高运能。
  7、GSP管理:包括商品养护管理,商品进出验货管理,仓库温湿度记录管理,商品批号跟踪。
  三、连锁门店管理系统
  基本资料:括收银员资料,柜组资料,柜组商品资料,中药饮片加工资料,药品拆零资料,配伍禁忌资料等。
  1、门店业务:包括门店请货单,退货申请单,调拨单,门店报损单等。
  2、库存管理:包括门店库存的盘点,库存调整,批号调整,中药饮片加工,药品拆零等。
  3、GSP管理:进货验收管理,商品拆零记录,饮片装斗记录,药品养护记录,药品退库记录,特殊药品验收记录,处方审核记录等。
  解析ERP实施使结构优化问题
  一、ERP系统的概念和作用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是指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的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使企业业务数据统一化、全部在线处理。世界500强企业中有75%已实施ERP。从技术层面看,它是利用信息技术成果,对企业内部的各类资源包括人、物、财、信息等进行规划、统筹与整合,从而减少环节,提高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力。从管理层面看,它又是一个较完整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分销、制造、会计、质量控制、售后服务、人力资源、运输等管理系统。从电子商务运作系统看,ERP是基础工程,没有ERP,供应链管理就失去了支持,整个电子商务的品质就要打折扣。因此,ERP作为崭新的现代管理手段。它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ERP实施的基础工作是重建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
  1、组织结构优化的意义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要求企业具备更富有弹性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促使企业以更快和更灵活的方式满足市场和顾客不断变化的需要。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大多为金字塔式的职能型层次式组织结构,且机构臃肿,人员繁多,严重影响办事效率。凡此种种显然严重地阻碍了组织的发展,应当由新型的扁平小组中心型流程式组织替代。我们应建立更富有弹性的流动型组织,组织的成员可以来自不同的部门。也可能是企业外部的专家、顾问,实际上企业管理已超越企业本身固有框架。ERP系统正是要求企业建立富有弹性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对市场做出迅速敏捷的反应,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和市场机遇,从而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随着ERP系统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和改良,目前许多系统已具备高度的弹性可支持随时调整的组织结构。
  2、组织结构优化的方法
  ERP实施的基础工作是梳理现有业务流程使之规范化、标准化,以先进的管理系统主导企业整个业务流程,重新构造各业务部门之间以及职能部门同二级单位的过程型工作关系和分工。ERP软件的业务流程从系统观念出发,根据物流、资金流设计的,取代了旧的信息采集、汇总、统计与传递等管理统计工作。旧的业务流程是按专业部门分工设计的,长久以来人们已习惯于按专业职能处理信息,在信息采集、信息共享方面未建立整体的管理规则。ERP的模块跨越了传统的部门界限,因此,需要企业业务从以职能划分转变为以流程优化重组。需要许多部门甚至合作伙伴一起共享信息、协调工作,从而使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这些反映企业竞争能力的要素得以明显的改善或提高,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大量实践表明,企业ERP只有在成功实施业务流程重组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3、组织结构优化的作用
  通过观念重建、流程重建、组织重建,使财务管理由原来的二级核算改变为一级核算:物资供应实行“归口管理、集中采购、统一储备”,并将二级库存管理改为一级库存管理,实现财务核算上移和物资管理体制改革一步到位,全面提升财务决策和物资管理的效率,实现企业“扁平化”管理,强化了企业内部的相互监督和相互促进。
  三、优化组织结构和流程的原则及方法
  1、双向位移
  在组织结构优化过程中首先要面对的是如何在原机构设置的基础上设计新的组织结构,此时应采取“双向位移”的方法。首先,ERP系统不只是一套应用软件,其中融人和积淀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所以管理要向ERP系统靠拢,找出现行管理与ERP管理方法的差异,改造企业现行管理,尽可能使用系统所提供的管理方法。同时,当企业实际无法向ERP系统靠拢时,在不影响软件系统完整逻辑的前提下,修改系统适应企业的特殊需求,在进行此类工作时的基本原则是要能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不是简单满足某个部门或个人的工作习惯。
  2、最高管理层支持
  随着工作的逐步深入,由部门精简、人员下岗、权利重新分配必然触动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由于管理细化、绩效考核必然有一部分人工作压力、收入水平发生变化,以及在新业务流程磨合过程中出现的部门、员工问的冲突和不适应,此时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下定决心、强力推进、逐级负责,否则项目将有中途夭折的危险。
  3、简单有效
  在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设计中要贯彻“简单就是管理”的原则。流程设计不是制作一件艺术品,而是使这项管理的效益最大化,不能片面追求严密,ERP流程要注意简单实用,复杂的流程也许更完善、更严密,但成本肯定也更高,同时由于项目工作量增加,实施周期限制系统可靠性将受到影响。
  四、ERP实施后对企业内部组织的影响
  改革和信息化建设将不断促进企业员工转变观念,树立竞争意识、市场意识、管理意识;强化基础管理,理顺机构职能,精简冗余人员,同时为适应现代管理手段的应用要求加强人员培训,特别是信息化和现代管理方法方面的培训。
  ERP系统实施后将彻底改变各职能管理部门的工作方式和重点,使其摆脱过去的事务性、重复性工作,有更多的精力深入管理工作。以财务工作为例,从表面上看,ERP的导入会使许多会计人员陷入“无事可做”的危机。但从深层次看,ERP的导入本质上是会计工作内涵的新发展,是会计工作的重心转移,即从以往对数字的计量与纪录,转向对信息的加工、再加工、深加工。对这一会计作业新模式,如果借用美国IMA的话说,就是“未来会计人员将不再扮演账房先生,而是企业咨询者的角色。同时,会计人员提供企业咨询、分析的价值将愈来愈受到重视。会计人员在组织中所占地位及扮演的功能也日益重要”。
  网络视频监控解决方案
  使用灵活性高、性能强大的网络视频监控解决方案,您可以经济高效地远程监控并且保护人、动物、财产和工业过程的安全。您也可通过这一解决方案进行远程教育和故障检修,或者转播网站上的声音和图像。您的网络视频系统既先进又简单,完全达到您的要求。
  特性
  网络优势:IP网络灵活性高、性能强大,可以在系统设计、应用程序和解决方案等方面为您提供广泛的可能性。您如果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将附在模拟摄像机上的视频服务器直接连接到计算机网络,就可以使用局域网上的标准Web浏览器从桌面直接访问实时视频流,或者通过互联网从全球任一地方访问实时视频流。IP网络与网络视频解决方案可以为您提供更多东西。简要列出了部分网络视频解决方案所具备的优势。
  图像质量: 图像质量是ReachWin网络视频产品的一个主要方面,该产品一直致力于在业内高效而先进的H.264这一标准。事实证明, H.264视频压缩标准较以往的视频压缩标准(M-JPEG、MPEG-4、 MPEG-2)更适合在互联网的应用,是目前业界最为先进的编解码方式,能够在有限的带宽提供最佳的图像效果。
  广泛的网络视频产品:您可以通过标准的RS485接口控制云台和摄像机实现水平/倾斜/缩放等功能,从而可以通过IP网络实现水平、垂直、变焦等以及其他智能操作。提供的视频服务器,有助于模拟CCTV系统利用数字网络方面的优势。我们还为您提供应用软件和附件,例如摄像机室外防护罩和桥接模拟和数字的设备。
  音频:除了能够从任一网络计算机、任何地点和任一时间远程查看图像外,提供的产品可通过网络实现双向音频交流。这样您不仅可以听到远端发生的事情,而且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通过可视和音频通信,您可以质疑入侵者,进行远程教育、排除故障或者进行广播。
  事件报警功能:使用网络视频产品,用户能够设置和管理报警事件。一旦设置好报警器,您就可以按计划通过输入/输出、视频检测或者音频检测,自动检测应采取的行动。例如,将图像发送或录制到特定目的地,通过e-mail将警报发送到指定人 或通过SMS发送给手机,开启灯、开关报警器、打开或关闭锁、控制温度水平等。
  触发机制:众多的触发机制(无论是内置在产品中还是包括在软件包中) 能够融合到网络视频系统中。
  时间表:您可以制定网络视频产品采取行动的时间,例如每晚、周未还是假日间开始发送记录图像。
  输入/输出 (I/O):视频服务器有输入/输出口,能够连接到门铃、探测器(比如烟雾、行动、声音、温度传感器) 、灯、交换器和报警继电器。当触发输入装置时,您就能够自动要求采取一定行动。(参见上述的事件触发功能)
  视频动态侦测:使用这一特性,您可以定义显示屏区域。当侦测到发生变化时,您可以要求自动做许多事情。
  音频侦测:使用这一特性,您可以设备采取一定行动的噪音级别。
  录制:为了安全起见,您可以安装网络视频系统,将视频数据保存到本地或远端的文件服务器,或者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当检测到行动时用于以后查看和分析。您可通过e-mail, FTP或HTTP上载图像。为了使您更轻松地管理视频记录、视频存储和查看,ReachWin为您提供相关应用软件,以配合ReachWin网络视频监控设备使用。
  安全性:网络视频监控产品提供了许多安全特性; 一个特性是使用不同级别的密码保护您访问的产品。例如,使用事先定义的密码,某些人有权观看实时图像而无需访问产品配置,而管理人员可以进入设置产品的配置和安全特性。另一安全特性是IP地址过滤,仅允许预定义的IP地址访问产品。提供HTTPS协议,实现加密通讯。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