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设计作品] 同济团队德国工作坊作品:打造汉堡新博物馆!

4191 1
建筑设计作品 发表于 2019-4-25 10:20:1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建筑设计作品 于 2019-4-25 10:27 编辑


嗨喽大家好!本期为大家带来的作品很戳中小编呢,仿佛在地面掀起了一角的地景式建筑,简洁而有力地塑造出融于环境的丰富空间。这组同学没有将博物馆只当作一个单体来处理,而是将仓储式展览空间单独作为一个塔楼,让整个场地营造出一种休闲草坡与雕塑结合的生活感。这次介绍的课题可能之前有同学已了解过,但小编认为在同样的任务书之下,不同优秀作品的切入角度、设计思路值得读者们深思,看看这些不同的解答之间有何异同,也是颇为有趣呢~



感谢同济大学聂大为、田萌、姜诗雯作品稿件

————————————————————

精彩作品图抢先预览!


pvjT8njj986mYAWM.jpg
a4ZC4Wkf8ArRL1LF.jpg
NPo0Qp04zwWeoo1E.jpg
gU4OjSq8cahCquAq.jpg
mceHhH8krc5cY8FR.jpg
iQgBFbhHhAUhhh7y.jpg


同济-gmp工作坊概述
序章


大家好,很荣幸接到邀请来分享一下本次设计的一点点心得。本次工作坊最终成果组队完成,每小组三人。本小组为Group1,由聂大为、田萌、姜诗雯三人组成。在设计课开始之前王一老师建议我们暂时忘记自己之前的设计方法,用gmp的思路来思考问题。于是在调研场地之前我们组对gmp事务所的方案进行了一点研究。gmp事务所的理性之美的设计风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d6G1FPG3111OqgZp.jpg
muDEraJEih2Xh8hQ.jpg
hStcGXueP4u4p4PS.jpg

gmp作品研究


在工作坊正式开始前Nikolaus Goetze及其教学团队通过多次讲座授课与案例讨论,与同学们分享了 gmp事务所的四点设计原则——SIMPLICITY,DIVERSITY& UNITY,DISTINCTIVENESS,STRUCTURAL ORDER以及博物馆设计的经验。

mBwb7P4W7ow4ll44.jpg
Q9p4MeTI6p22qT7P.jpg
gmp理念及经验分享


在正式设计开始之前,工作坊进行了Excercise 1 和Excercise 2两个环节,分别对概念提出与案例分析做专项训练。经过实地场地调研和汉堡、曼海姆、吕贝克、柏林四座城市的博物馆调研后。依据这最初的概念结合场地的环境限制每人提出一个方案。经过大佬们的筛选每组确定一个方案进行最终深化。很荣幸最终选择我的方案,其概念是“将艺术融于生活”。希望将“城市共享公园”与“现代艺术馆”相结合。在满足艺术展览的功能的同时,为城市提供一个地景公园、一个艺术分享空间以及一个观景平台。

yBWUCc7mJuL3A3Gu.jpg
“将艺术融于生活”概念拼贴



iEkB3Sv7XExxWjYV.jpg
古根海姆博物馆案例分析




场地分析与特殊要求
第一阶段


基地位于德国汉堡港口新城的入口处,需要建筑具有一定的纪念性和标识性;场地的南面河对岸是《明镜周刊》集团总部大楼,必须为其让出景观通廊。
JjsWLp4R7bPdDq35.jpg
基地位于德国汉堡港口新城的入口处


j7KFM9f37JzM92Zz.jpg
基地周边分析

周边新老建筑混杂,地块西边是现代建筑,东边是两栋历史建筑,原功能是市场,现为两座博物馆,保留了砖墙、玻璃以及部分铁艺装饰的外立面,内部做了全面的改造。新建博物馆将与这两栋建筑一道成为新城的博物馆群的起点。
H3RAXp0peAc0IahF.jpg

基地鸟瞰



BDDd137erECF45d4.jpg
场地的南面河对岸是《明镜周刊》集团总部大楼,必须为其让出景观通廊;图片右侧为现存的两栋历史建筑


vvW1aRR614rJZmZR.jpg
基地周边建筑SPEICHERSTADT


g1g6Xx71gzX8lZl8.jpg
基地周边建筑DEICHTORCENTER




汉堡作为港口城市,地下室的建造成本昂贵,故本次设计额外限定下挖深度最大约10米。
作为首次到达汉堡的游客,我们发现很难欣赏到汉堡港口新城的全貌。虽然新城的城市设计为报社总部开设出一条视觉通廊,但总部大楼并不对公众完全开放。所以我们判断,设置一处观景平台不论对于城市设计还是对于项目本身的标识性均是十分重要的。
H2PlW329Z3CWhHpe.jpg

基地策略分析



新建博物馆要容纳法尔肯伯格收藏馆中的展品,并且要思考新的空间展品加入的可能。
YkmlUMMwRGumLD0Y.jpg

纳法尔肯伯格收藏馆位置、空间及展品


WDZg070lBS5Pbajl.jpg

未来预计入驻新博物馆的展品 作者:John Bock




布局构思与建筑方案生成
初步设计


建筑的布局考虑到入口处道路轴线两侧建筑的对称性,我们将主要形体在总平上尽可能规划为三角形,观景平台以细高的尖塔的形式存在以呼应的主建筑形态。在街廓内部目前存在两座博物馆,一块绿地,新博物馆将建设在原有的停车场上。人行主入口将在绿地与基地之间,车行主入口在南侧基地与滨河步行道之间。

如何通过新建的建筑来提升整个地块的价值,也是我们思考的一个侧重点。从最初的概念出发,我们希望额外为汉堡港口新城创造城市共享绿地公园。让民众即便不参观博物馆与艺术馆也可以来此休闲娱乐,使其成为城市组成要素的节点空间。这样,参观博物馆可以成为休闲娱乐的连带行为。同时,观景平台(亦为仓储式展览塔Schaulager)可以为博物馆提供广告效应,提高博物馆区域的知名度。这一点在最终评图时得到了博物馆馆长的认可。具体操作如下:

Cu3y43eNqZxdwtuW.jpg


首先,我们希望这块宝贵的城市绿地得以延续,甚至攀援而上直通屋顶,依从我们的概念让基地和绿地一同成为进入博物馆前的城市公园。又考虑到避免对总部大楼的遮挡,所以将基地的一角掀起来满足整个概念。
mpJ0PJiWWpPjXDdP.jpg

eQhNqHUuYQLUuN5C.jpg

1:500概念模型 / 一座回应原有博物馆并具有广告意味的观景塔,一块掀起的草皮


其次,对于观景平台的位置选择,我们考虑了塔与城市环境之间看与被看的关系,尽可能使的进入观景平台的游客能够欣赏到汉堡的风光,同时也凸显塔在城市中的标识性,使其在各个角度可以被观赏到。也能让塔起到博物馆群广告牌的作用。
sJKWJb8bjcBQZoML.jpg

从绿地看向新建艺术馆,可以看到《明镜周刊》集团总部大楼的视野完全预留出来,艺术馆消隐在草坡之下


很幸运,从参观场地时萌生的灵感到最终的成果,虽然经历了多次修改方案并未发生颠覆性的变化。这也为我们方案深化与推敲争取了更多时间。
hJb2BpVZSs7VvqsZ.jpg

总平面图



功能分区与结构选型
深化构思

大致方向确定之后,由于任务书面积需要,以及汉堡特殊的地质环境,我们需要地下满铺两层,地上主体建筑局部二层。将建筑功能按照其公共性划分为开放空间与私密空间,为了让开放空间便于接近,于是我们得到:教育空间置于地上;主要展厅空间从一层和局部二层一直延伸至地下;观景平台结合仓储式展览空间(Schaulager)至于基地东北角;办公空间、艺术家工作室与停车空间有其单独的流线藏于地下,并结合车行坡道获得采光。

i5bcCC6sy3CZT6Md.jpg

功能分区策略

然后我们进入的是结构选型阶段。由于展品类型多样,包含雕塑与画作等,尺寸各异并且未来要经常补充新的展品,所以需要空间的可变性。我们希望让绿化屋顶成为雨棚盖在博物馆上,这样近似于航站楼的做法让内部有更多可变空间。考虑到跨度与未来屋顶的单元式采光系统,我们优先选用密肋梁作为屋顶的主体结构。
d0fNVrtoIo6vFnPF.jpg

结构选型

汉堡这座城市中存在众多尖角型的建筑,那么就有一个问题,这样不会浪费使用空间吗?带着这个问题游历城市之后发现很多建筑会将三角形的建筑空间划分为矩形体量的房间并牺牲尽端房间以应对尖角空间。这给了我们一些启发。由于掀起一角而形成近似锥体的地上空间的结构依然可以延续地下矩形空间的柱网体系来实现设计。


平面、流线与室内效果
空间设计


基于汉堡冬季寒冷气候条件,我们希望游客进入和离开均在入口门厅处解决。于是在室内设计中我们将流线设计成回路,将所要展出的巨幅作品置于流线中段,使得先下后上的流线有章可循。为了避免进入和离开的流线不回重叠,我们使用了剪刀梯的模式。底部使用筏型基础来应对汉堡的沉降的问题。
Y2NnCpuLwWPiElZt.jpg

流线分析


OM91I5ji1q6I266M.jpg

从地下一层看向地下主展厅,可以看到先下后上的流线。不同高度的展墙容纳不同尺寸的展品。三角形作为母题元素在室内以灯具和采光口的形式存在



IeFofR939N1x4FM9.jpg
一层
平面图

ewLwwkgmUgJAsUEd.jpg
地下一层
平面图

GbibEBVPeEZ6WAW2.jpg
地下二层平面图

塔楼部分仓储式展览空间(Schaulager)作为主体展览流线的一个节点空间,中心交通盒作为承重主体的筒体结构,避免单跨建筑失稳的危险。在塔身上插入不同高度的观景休憩空间,将展品从仓库中取出置于观景休憩空间中观看。

X3V8WvpmVOrL8roA.jpg

中心筒体功能分析图


UOob50uXO7QCCjRc.jpg

中心筒体平面图


XW6ZDI60CvUHlcIb.jpg

剖面图


Schaulager是特殊的展示空间,在无人参观的时候会将展品储存在仓库里,当需要参观时,可将展品取出置于观景休憩空间处出参观。光线透过遮阳系统变得柔和,照亮室内空间。这样,在欣赏展品的同时可以欣赏城市的优美风光。
KZ2J9LgYAL99l2JH.jpg

塔楼与地下一层处我们设计了潜望镜式的采光口,利用光来区分界面。让电梯前室变成一个冥想的空间。
PHhxi1poRQtXBiPb.jpg

在交图的最后一周,指导老师希望将地上部分包括教育空间和二层展厅空间以及其他辅助空间全部移除,来营造出一个巨大的空间来安置未来的巨型雕塑。由于原有方案已经具备两个12M高的展厅空间,足以应对未来潜在的巨型雕塑。经过商议后我们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将原有置于入口更衣室附近的卫生间藏到地下一层,使得地上部分仅具有活动板墙和局部二层平台,便于拆卸和改造。


二层平台为临时展厅空间,台阶为参观者提供休息的空间。此处同时也可成为拍卖交易的大厅。台阶之下为两间艺术教室。
oUuFcA1LueXe8dwu.jpg


从二层望向入口大厅。作为流线的尽端可以回望整个观展流线。
f9i525YPpYd5n5fS.jpg


移除二层之后,可以创造神圣的空间效果。
XpaAi7aKtwQGI0pi.jpg

NgvF5Nq5Yq2KFvJk.jpg


移除二层之后,原有的教育、拍卖厅、临时展厅功能将与入口大厅合并。
pX6Z5SeZFl3EF9IL.jpg



立面材料与细部设计
细部设计


塔楼部分的立面设计,目前我们所选择的是砖墙与玻璃幕组合的模式。休憩空间用玻璃幕围合,仓库空间用砖墙封闭。尽可能与原有两座博物馆相统一。主体建筑部分最初为呼应原有博物馆而设计的“砖墙与玻璃幕墙相间组合”和“拱券造型”的两版立面均没有通过。因为弱化了屋顶,使得原先存粹的方案变得复杂。最终改为纯粹的玻璃幕墙内部设计百叶遮阳系统,以应对阳光直射。
R7vWIDjdq2tzJwB2.jpg

剖面图



MLttgjgXLdX93BgA.jpg

细部设计

在第五立面,即屋顶上我们规划出步行区域与绿化休息区域。并且设计了单元式的采光口。采光口与百叶设计的原理一样,让光线经过一次漫反射之后再射入室内,解决了斜坡上种草的难题同时也缓解了坡度过陡的问题。
jvc6Wrb6ltN6E6S0.jpg

屋顶步行区域与绿化休息区域

在最初的方案中我们设想添加一条健身跑道置于屋顶之上,但是由于坡度过陡,将跑道修改为山地公园的盘山步行道。
OJ0M928O02Hxg1E8.jpg

屋顶绿化休息区域与山地公园步行道



至此,便是最终出图!

GgpticLGcCB5k30G.jpg
剖轴测图

Ui9fa37Z8zoFS8Zn.jpg
从桥上望向艺术馆

Nab982x6Z82kkYa6.jpg
从场地主入口看向建筑的景象


rX4GhDV4TVAtC4JX.jpg
1:200模型展示


eCuiC9PTPf5Hf577.jpg
1:200模型展示内部


BKJy6vVd6cLC9LZ5.jpg
1:200模型展示内部


jsh1DzgGFv15iVsG.jpg
1:200模型展示


CZ1Tii04tM75CT7v.jpg
1:200模型展示


jnDI6KdZKDbbssOP.jpg
城市绿地广场与塔楼


hH8o8C31HhrclZCJ.jpg
内部展厅


PxHtqzFXoARLfpp1.jpg
内部效果





心得体会与鸣谢 & 德国见闻
感想


本次设计工作坊不仅也体验了gmp事务所的设计策略提供了了解德国建筑文化的机会。“少即是多”在工作坊中被反复强调,也让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设计。有时自我感觉很简单了,但是还远远不够;有时虽然很精简,但是与最初概念相偏离。总结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找到最巧妙且符合概念的那个往往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在最后的评图中得到了中德双方老师的肯定与博物馆馆长的认同。不足之处在于虽然塔与原有博物馆之间相隔15米的距离,但依然较近,由此带来的心理感受较压迫。嘉宾李振宇院长在肯定的同时也给予了宝贵意见,建议尝试使用具有突破性的手法,与时俱进。

队友感言:
田萌:参加gmp联合课程,我明显感受到德国建筑设计的严谨和简洁,从设计概念到最终方案的呈现,gmp始终强调纯粹有力的建筑形式表达,强调建筑空间与建筑形式的纯净统一。在之前的本科设计中,设计思维多是强调概念先行和空间的复杂构思,研一的博物馆设计课程,让我从一种崭新的、却又是建筑本质性的设计方法克制纯粹地探讨一种建筑空间与形式的生成过程。

姜诗雯:gmp建筑事务所的老师奉行着德国人严谨精致的处事风格,在与他们交流碰撞的过程当中,老师一再强调最初概念的重要性。废弃没有必要的装饰和结构,把建筑做简单,这种减法原则其实对于建筑师的抉择更加困难。但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很容易混合太多想法,这让我们走了不少弯路。最终的成果我们都很满意,建筑空间保留了纯粹的艺术气质,同时概念清晰,功能合理,是符合德国审美的简洁有力的博物馆。

非常感谢gmp事务所导师Nikolaus Goetze、Magdalene Weiss、Alexander Montero、Fanny Hoffmannloss以及同济王一、董屹、叶宇老师的指导。也非常感谢过程中出谋划策的朋友们的帮助。相信这次工作坊会是我们设计生涯的新起点,未来的设计中也会不断反思有所进步。


bd47w1Dhow2tw4T5.jpg

最终汇报现场 左:姜诗雯  中:聂大为  右:田萌

kqiQRZCID0E7JQcy.jpg

日常评图与改图的情景。每次评图需与德国老师进行全英语交流

i7v8PPDnMd17nPp8.jpg

最终答辩后集体合影

在德国期间,Nikolaus Goetze带领我们参观gmp事务所设计的曼海姆美术馆新馆,并现场介绍新馆的设计过程。同学们受益匪浅。
KpW50RWz5pk9ccWw.jpg


I99U5dq73yDU3Bd9.jpg

曼海姆美术馆新馆参观合影


新建博物馆要容纳法尔肯伯格收藏馆中的展品,我们对法尔肯伯格收藏馆及其中的收藏品也进行了调研。

G9s67F04Q1vSq460.jpg
未来预计入驻新博物馆的展品,作者:Jonathan Meese


V6sdDT1LZLZ96Sxd.jpg
未来预计入驻新博物馆的展品,作者:John Kessler


MBC818rcNM2NMnjb.jpg
未来预计入驻新博物馆的展品,作者:John Bock


T1I8RCEs11rJtBR3.jpg
未来预计入驻新博物馆的展品,作者:Mike Kelley


END


——————————————————

撰稿: 聂大为 (同济大学)

图片来源:聂大为,田萌,姜诗雯 (同济大学)

整理&编辑:侯苗苗


感谢TransAxis(ID:transaxis)授权分享


dmA1D21Zv6gAALgQ.jpg


forum (5).jpg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