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e周

标题: 2022上海交大建筑学本科毕业设计优秀作品展 [打印本页]

作者: 番茄小生    时间: 2022-8-18 17:40
标题: 2022上海交大建筑学本科毕业设计优秀作品展
本帖最后由 飞机 于 2022-8-18 17:46 编辑





[attach]148804[/attach]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

2022届毕业设计作品线上展览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2022届共有学生37人,毕业设计分为8个课题组,由10位教师指导。毕设选题涵盖学校、博物馆、城市设计、乡村规划、建筑改造更新等不同方向。经过毕业设计答辩、小组推荐与组长评议等环节,最终由校外和校内专家共同组成的系推优答辩委员会的推荐 ,屠一昕、赵玳瑶、杜博、徐唯钰、杨行智、朱弘毅6位同学参加本次线上展览。


设计说明



[attach]148805[/attach]

屠一昕

设计学院毕设金奖



[attach]148806[/attach]



指导老师:韩天辞

该设计敏锐捕捉到了当代画廊越来越活跃且多样的职能转变。据此,深入思考了画廊在艺术家孵化、艺术推广、艺术教育等多方面相关领域拓展的可能性。“艺术聚核”针对当代艺术画廊的运行机制,结合具体地段情况和巧妙的空间组合对自身提出的研究问题,做出了基于建筑师视角的设计解答,通过空间聚集的方式为画廊在当代艺术的生产和推广中注入新动力,为城市空间创造更具艺术性和开放性的公共空间类型,提供了清晰而有趣的思考。


[attach]148807[/attach]




[attach]148808[/attach]




[attach]148809[/attach]




[attach]148810[/attach]













[attach]148811[/attach]

赵玳瑶

设计学院毕设银奖



[attach]148812[/attach]



指导教师:张海翱、徐航

设计中采用了新旧结合的策略,很好的在空间单元原型的理论指导下,较好的解决了新与旧之间关系,通过分割的组团,形成了丰富而合理功能分区。效果图及技术图纸表现优秀完整,很好的体现本科阶段的综合学习成果。同时该同学结合方案进一步对理论进行更加细致详细的推导与阐述,与设计表现相辅相成,以使整个项目拔高到新的层次。


[attach]148814[/attach]




[attach]148815[/attach]




[attach]148816[/attach]




[attach]148817[/attach]




[attach]148818[/attach]

杜博



[attach]148819[/attach]



指导教师:张海翱、徐航

设计中采用了最大化保留多的历史建筑的手法,将教学功能最大化的控制在一个巨构的综合体内,想法新颖独特,在新老建筑直接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关系,同时具有很高的可实施性。建议对于老建筑的利用可以进一步加强。整体图纸表达完整,图面效果较好,很好的体现了本科阶段学习成果。



[attach]148821[/attach]




[attach]148822[/attach]




[attach]148823[/attach]




[attach]148824[/attach]












[attach]148825[/attach]

徐唯钰



[attach]148826[/attach]



指导教师:黄华青

设计从城市社会史的视角,对16世纪末的澳门城市公共空间形态进行历史研究和复原式设计,同时对非正规性、身份政治等学术议题进行探讨,很好地拓展了研究性设计的维度和深度。最终成果“虚拟城市博物馆”应用前沿的虚拟现实技术和游戏设计引擎,在历史城市场景中综合呈现了建筑遗产、物质文化、贸易活动、民间信仰等层面的丰富内容,较好完成了如何认知“看不见的城市”、如何促进遗产的跨文化和公众化传播的课程目标。


[attach]148828[/attach]




[attach]148829[/attach]




[attach]148830[/attach]




[attach]148831[/attach]












[attach]148832[/attach]

杨行智



[attach]148833[/attach]



指导教师:张朔炯

该同学选择以DJI作为半开放任务书中的品牌对象,无人机呼应了西岸历史沿革,也契合未来科技方向。从场地调研、品牌分析,再到以分形(fractal)系统作为设计的主要算法去展开建筑与空间设计,过程非常连续且自洽。以分形系统来探索人和无人机的不同尺度,是一个算法和空间契合度很高的设计研究角度。设计完成度较好,空间形式的把握力不错,最后所呈现的成果感染力也可以看出5年学习的积累。



[attach]148835[/attach]




[attach]148836[/attach]




[attach]148837[/attach]




[attach]148838[/attach]




[attach]148839[/attach]

朱弘毅



[attach]148840[/attach]



指导老师:吴建、饶富杰

对于城市设计,借助网络调研及问卷调查,对重庆石马立交周边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并借鉴代表性案例,对山地城市社区型TOD发展模式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确立了通过复合交通体系的建构,解决设计对象所存在的多层次、多类型的现状割裂问题。该思路在建筑设计中得到延伸,并选择混合型康养社区设计为对象进行针对性应答,使之与城市主要节点在时间、空间、社会、自然、活动等方面全方位融合。在此基础上,相关设计成果借助空间句法完成理论验证。


[attach]148841[/attach]




[attach]148842[/attach]




[attach]148843[/attach]




[attach]148844[/attach]






素材来源: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

编辑:徐畅





来源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QSi8PxCA_AjIBMTm7sh6SA




欢迎光临 设计e周 (https://shejiyizho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