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e周 经验观点 设计书评 查看内容

荷兰建筑新浪潮

2013-4-29 18:45| 发布者: 0eat0| 查看: 1270| 评论: 0

摘要: 《荷兰建筑新浪潮:"研究式设计"解析》是一本关于荷兰建筑的传记,记录了那些性格各异的事务所对建筑色彩鲜明的探索和介入方式;《荷兰建筑新浪潮:"研究式设计"解析》是一部关于荷兰设计的方法论总结,试图从 ...



副标题:“研究式设计”解析
作者:张为平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1-7
页数:246
定价:49.00元
ISBN:9787564127886

图书描述

2011年7月1日
《荷兰建筑新浪潮:"研究式设计"解析》是一本关于荷兰建筑的传记,记录了那些性格各异的事务所对建筑色彩鲜明的探索和介入方式;《荷兰建筑新浪潮:"研究式设计"解析》是一部关于荷兰设计的方法论总结,试图从一系列案例中加以提炼总结,从而勾勒出“研究式设计”的理论轮廓;这本书也是一次对于荷兰建筑“现场”的全面报道,以图像、文字以及笔者本身的耳闻目睹对荷兰建筑的工作方式、工作过程进行一次近距离的扫描。


卓越网上的商品描述: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荷兰建筑新浪潮:"研究式设计"解析》将从理念、实践、教育、表达及建筑现场等多方面对于“研究式设计”方法进行全景式报道和剖析。荷兰建筑发展始于贝尔拉赫,兴盛于库哈斯时代。库哈斯及追随其后的新生代荷兰建筑师所倡导的“基于研究的设计方式”对于传统建筑学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掀起了一股建筑的新浪潮。

作者简介

建筑学人,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硕士;荷兰注册建筑师;曾在荷兰MVRDV事务所、比利时BURO2事务所担任建筑师;2008年于香港从事建筑实践,并同时开展高密度状态下城市研究工作,其成果集结为《隐形逻辑——香港,亚洲式拥挤文化的典型》一书;2009年至今以“都市可能概念工场”为工作室进行城市解码及设计介入,倡导“基于研究的设计”和“基于设计的研究”两相对应的理性设计方式,希望以此为“中国式城市”提供一些新的可能性。

内容简介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荷兰新生代建筑师开始在国际上展露锋芒,有评论家称其为“超级荷兰一代”。其领军人物库哈斯倡导了一种“基于研究的设计方法”,并被其追随者们以各种形式进行了继承和发扬。“研究式设计”将研究作为设计的出发点,从社会、政治、经济、城市、文化等诸多方面对于既有现实进行梳理,并以此生发出设计成果。与传统设计方式相比,强调理性而非感性,重视推理而非灵感,提倡逻辑连贯而反对偶发或片断式思维。

作者简介

建筑学人,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硕士;荷兰注册建筑师;曾在荷兰MVRDV事务所、比利时BURO2事务所担任建筑师;2008年于香港从事建筑实践,并同时开展高密度状态下城市研究工作,其成果集结为《隐形逻辑——香港,亚洲式拥挤文化的典型》一书;2009年至今以“都市可能概念工场”为工作室进行城市解码及设计介入,倡导“基于研究的设计”和“基于设计的研究”两相对应的理性设计方式,希望以此为“中国式城市”提供一些新的可能性。

目录

前言
1 “研究式设计”解析——OMA的奇幻制造
1.1 建筑设计篇
1.1.1 概念主导设计
1.1.2 批判性与立场
1.1.3 企划性——建筑师的角色转变
1.2 城市研究篇
1.2.1 纽约
1.2.2 亚特兰大
1.2.3 新加坡
1.3 研究文本的写作
1.3.1 库哈斯的读书经历
1.3.2 《S,M,L,XL(小、中、大、超大)》
1.3.3 《Content(内容)》
1.3.4 《Mutations(变异)》
1.3.5 《哈佛购物指南》
2 “研究式设计”的现场——对于MVRDV体验回溯
2.1 MVRDV体验回溯
2.1.1 Apavisa办公总部,西班牙,2006
2.1.2 深圳光明新城规划,深圳,2006—2007
2.1.3 “道砟坑”住区,爱尔兰,2007
2.2 访谈一:对话——从荷兰看中国
2.2.1 对话MVRDV建筑师
2.2.2 实践解读
2.3 理性的极致——MVRDV的密度之旅
2.3.1 三维城市——密度的空中实验
2.3.2 极限条件——密度的创意激发
2.3.3 剖面化——密度的切片式表达
2.3.4 混合——密度差异最大化
2.3.5 城市组件——密度的全局激活
2.3.6 层叠——密度的垂直系统
3 争鸣与变异——“研究式设计”的多元化分流
3.1 Mecanoo的“实验性实用主义”
3.2 N&R的“剥笋式探索”
3.2.1 “剥笋式探索”
3.2.2 回应文脉
3.2.3 感知传达
3.2.4 系统性操作
3.3 Onix的“地域化的通属性”
3.3.1
3.3.2
3.3.3
3.4 Diederen Dirrix的空间与表皮
3.5 访谈二:城市研究者+建筑师(Elestik事务所)
3.5.1 话题综述
3.5.2 对话部分
3.5.3 案例分析
3.6 访谈三:跨文化设计——荷兰NEXT建筑事务所访谈
3.6.1 十问NEXT
3.6.2 案例解析
4 “研究式设计”的建筑教育——传统与前卫
4.1 代尔夫特专题
4.1.1 说“墙”——一次关于“界面”的研究之旅
4.1.2 毕业研究+设计——公共领域
4.1.3 建构研究
4.2 贝尔拉格专题
4.2.1 访谈五:建筑教育的其他可能性——荷兰贝尔拉格学院
4.2.2 案例解析
4.2.3 建筑辩论
5 “研究式设计”的表达——建筑图解
5.1 图解的概念与定义
5.2 图解运用的要点
5.2.1 图解的清晰性
5.2.2 图解的系统性
5.2.3 图解的类比性
5.2.4 图解的灵活性
5.3 图解绘制的技巧
5.3.1 分析与草图
5.3.2 抽象化处理
5.3.3 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网络评论

Jimmy47

库哈斯与学生对话这本书我刚看过,不知是怎么,就又拿到一本有关荷兰建筑的书。 于是就拿来看,还不错,并且是国货。说到荷兰建筑师,可能最让你先想到的不是利特维得,或许也不是赫茨伯格,而是库哈斯。反正我是这样的。本书的第一张讲的也就是库老。书为了追求严谨和秩序吧,所以详细地分了章节。 

有关OMA的第一部分: 
首先他以Koolhas的作品为例子,阐述了其建筑都是有理产生的。给我印象比较清晰的是Ville Nouvelle Melun-Senart,France这个项目:作为一个规划类的项目,它不再追问“哪里可以改建”,而是如何“杜绝建筑”。这正是Koolhas曾一度思考的有关建筑中的“空”。 
中间和同学打电话,有点打扰心绪,哎!没那种命啊,没关系,继续说我自己的。 
其次,又举了其它几个例子来揭示库氏建筑方案的批判性。其中提到了其自称的“偏执妄想法”。他以此认为,我们应该去refresh曾经的信息,来寻求新的设计开始,即使最初的结果是令人失望的,整个世界还可以被重新刷新。 
为了新而新是一个吸引人的做法,真的。不过就像Koolhas本人说的,现代建筑院校正在控制建筑师的这种野心,除此之外,现实的经济压力也让你不得不三思。 
这里面举了我很喜欢的几个例子:包括广州歌剧院竞赛方案和台北艺术中心方案 
第一部分的最后,它叙述了在Koolhas身上发生的建筑师角色的变化。 
“建筑师面对这里史上最大的一堆灰泥,还痴迷在自己业内对于比例、轴线、结构、功能、和谐等的传统语汇当中……如果建筑师不思考如何应对政治、经济、时尚、虚拟、社会变迁等诸多问题,建筑学作为一个专业的存在不会超过50年。” 
在这部分例子中我不得不说出我最喜欢的一个设计:OMA的一个纽约PRADA旗舰店:不仅仅是一个旗舰店,还是一个Club、一个Theater。很难想象这个简单的想法有多么浪漫! 

有关第二部分:
Koolhas对于NY的了解真是深入得很,那都要从《癫狂的纽约开始》。 
Koolhas对于纽约的描述深深地吸引着我:他说曼哈顿的技术本质就是:选择!库哈斯为纽约确定的一个城市关键系统就是它的“网格”,我从没有听说过如此描述过网格:“为解决纽约过度拥挤而设的分区法,因为无法控制建筑的体量,因此也无法定义曼哈顿向上的高度。” 
就是此网格系统划分的2082个网格创造了“曼哈顿主义”的发源地。这是一种为了控制的控制,同时也是一种衍生出乎意料的控制!真是伟大。也许你听说过有人怎样夸耀洛克菲勒中心广场,没错,在不见阳光的城区里面那真是太人性化了!在这种悖论背后,足见人们对于这独属于曼哈顿的又爱又恨。但是,那又怎样呢?在二战后,因为无所不能和绝对高度,这里实现了人类的野心,让人类更自信空前。 
而在Koolhas所关心的方面:在一种商业的狂热中,最大的合法可能度被立刻转化成事实。看,这就是这都市网格的魔力。 
其后,他又讲述了摩天楼的自我纪念性,摩天楼内部层的分裂注意特性和摩天楼的三位一体及传承方式。 
其中摩天楼的三位一体让我印象深刻,我们在视觉上习以为常的群房—塔楼—花园广场的模式,这其中竟然还有相互依存的利益关系,并且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缺一不可。 
在评价了柯布和达利以后,库哈斯转向了结论:1.超尺寸大建筑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2.电梯的作用,3.在大建筑中所见并非所得,4.尺度代替了审美,5.大不再是城市肌理的一部分。 
有关Artlanta,库氏也有研究,而其重点就在于Artlanta由于建设任务在一段时间内量很大,导致建设它的建筑师都以一种后现代的审美方式匆忙在地工作,最终导致它成为一座有我们的感觉而非其他因素来判决的城市。实际上是这样吗?我也不知道。 
再然后就是有关新加坡的研究。Koolhas惊讶于新加坡的建设速度,而这速度背后是库氏更惊讶的:比民主更高效的儒家正统主义。后来文章有写到桢文彦那里去,主要讲了桢文彦对于类似新都市主义这类概念的理解和提出,也许是想强调同样是亚洲国家的、日本的、建筑师的对于同类情况的设想和解决之道吧。我不是很明白这里的逻辑关系。

第三部分讲的是库氏的文本作品: 
首推得当然是《小、中、大、特大》了,其中包括库氏对于“空”,意识形态界面,全球化、“大”、标准层、当时城市规划的问题的讨论。 
我有疑问的在于这本书对于库氏原著有关规划讨论的概述:如果在复杂性面前规划无能为力,然后我们因此而变得不负责任,以显得我们不怕失败并且足够负责任,难道这样就是解决之道吗?比如我们平时所说的规划中的画色块,如果不经历这样的过程,怎样才能达到我们心中的乐观主义的城市风貌呢?乐观主义所构想的城市不也是以用老方法规划的城市为基础的吗?相对完美的城市本身是什么样的呢?它真的存在,还是只存在于我们人类的不知足当中?我没有理解这里叙述的意思...... 

我觉得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概述吧,有时候你需要大概地了解一些东西,比如库哈斯,下一张是有关MVRDV的,其实也不是很详细,不过作为了解还是不错的。
其他人说:
我是个大学学生,看过不少建筑书籍。这本书我真是看不下去,不知道是内容太啰嗦还是太深奥,以至于没能集中注意力的看完,实在是看不下去,现在看了2/3.不打算继续看了,因为感觉没消化到什么,等以后再重新看吧,也许有新的体会。
建议有实际项目经验的人或者研究过荷兰建筑的人看吧。

惊呆

大哭

感动

晕倒

口水

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立即注册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