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2010年12月,市规划局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建筑设计方案公开评审会制度,通过“门诊”(每周定期集中审批)和“会诊”(邀请优秀建筑师、社会公众等相关人员共同参与评审)等方式,形成规划主导、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的机制 效果 使得高水准建筑设计作品不断“出炉”。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的精品意识加强,设计师的竞技意识和创意意识不断提升。去年,全省23个县、市的规划部门负责人组团前来“取经”。天津、重庆、成都等多个城市的规划领域专家也纷纷登门造访,学习建筑设计方案公开评审制度 单调沉闷的平顶房变身“穿西装戴斗笠”的嘉庚式建筑,成为水岸旁的景观带;普普通通的波浪造型变幻成燕屋飞翘的闽南独特风格,彰显出机场航站楼的恢宏气派与地域特色……您也许不知道,如今一栋栋构思精巧、特色鲜明的建筑,其设计方案都是在市规划局建筑设计方案公开评审会上经过几轮讨论和修改才敲定的。一组组作品前后效果对比图让您看到建筑设计的提升和蜕变,更向您展示出我市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美丽厦门”的美好未来。 昨日,厦门市建筑设计方案评审提升暨方案征集成果展在市规划展览馆拉开了帷幕。展览首次将近两年参与建筑设计方案公开评审会的部分作品前后对比图搬到了“台前”,供市民参观。此次亮相的160组图片包含了公建类、居住类、工业类及其它类建筑,展览将持续到今年3月中旬。 创新模式 “厦门经验”全国瞩目 “学校大门的弧线可以更突出点”,“住宅的造型与周边不大协调”……不久前,记者参加了在市规划局会议厅举行的建筑设计方案公开评审会,设计方案在电子屏幕上一一演示,规划部门、建筑设计专家、建设单位等现场进行会审和讨论。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对城市规划提出的“四高”要求,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提高行政效能,增加决策透明度,2010年12月,市规划局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建筑设计方案公开评审会制度,通过“门诊”(每周定期集中审批)和“会诊”(邀请优秀建筑师、社会公众等相关人员共同参与评审)等方式,形成规划主导、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的机制。截至2012年12月上旬,评审次数96次,共评审建筑设计方案1288个项目,通过项目788个。 评审制度所产生的良好效应,也吸引了外地同行的目光。去年,省住建厅在厦门召开提高城乡规划审批效能工作现场会,提出要学习、推广厦门经验。全省23个县、市的规划部门负责人组团前来“取经”。天津、重庆、成都等多个城市的规划领域专家也纷纷登门造访,学习建筑设计方案公开评审制度。 提高效能 变闭门审查为“公审会” 从背靠背闭门审查到面对面公开评审,建筑设计方案评审会成了“公审会”。 在过去,建筑设计方案审查主要在规划局内部流转,项目初审后报处室领导审查,再报分管局长审定。这种串联审查方式耗时多、意见杂,没有统一的审查标准,设计单位反复修改或重新设计的情况时常发生,甚至因此影响项目的按时开工。 建立了建筑设计方案公开评审会制度后,由内部审查改为公开评审。评审小组成员由规划局领导、主管业务处室(或分局)人员组成,并邀请项目建设单位代表、项目设计师及优秀建筑师参加,同时允许公众全场旁听。通过评审的设计方案还在网站公示,进一步征求公众意见。 “在刚开始实施公开评审会制度的时候,不通过率很高。”我市十佳建筑师李立新作为专家多次被规划局邀请参加公开评审会,他告诉记者,参评项目的设计师通过公开评审会,能更清楚地知道设计方案的缺陷和修改方向,也了解了规划部门对于城市规划的远景考虑和规划标准,对于提高设计水平大有益处,方案通过率也不断提高。 提升品质 设计师变身“艺术家” 建筑犹如凝固的音符,高水准的建筑设计则为城市发展谱写出鲜活的乐章。市规划局建立的建筑设计方案公开评审制度,使得高水准建筑设计作品不断“出炉”。 如今,通过两年的实践我市方案公开评审逐渐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的轨道,方案评审的公开认真、制度严谨、标准严格,使得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的精品意识加强,设计师的竞技意识和创意意识不断提升。通过规划部门指导把关和专家的专业点评,设计师可以一次性听取各方意见,找到优化方向和方法,设计方案效果普遍提升。 在业界看来,建筑设计方案审批工作是很难做好的一项工作。“设计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业主单位也有各自投资上的考虑和设计方向上的偏好,在不了解我市城市规划和城市文脉的前提上,设计方案常常达不到规划要求。”市规划局副局长吴振志说,建筑不只是业主个人的,它更是城市组成部分;建筑设计也不仅是建筑师个人的创作,它也是城市景观的总体构局之一。“我们不希望目前的建筑阻碍了今后城市规划的实现,而是要让建筑在数十年后依然是城市的精品。” |